當巧克力遇上……
是歷史的必然與偶然,一直以來,巧克力的生產國多在燠熱的南北緯20度以內,消費國卻位於寒冷的高緯。近十年前,從美國吹起了「From bean to bar」(從可可豆到巧克力磚都在一家店完成)的風潮,用的往往還是進口原料。直到最北界產區的台灣成了例外,甚至有條件進一步奢談「From tree to bar」。
雖然就目前消費市場看來,台灣每人每年在巧克力的消費量不過少量的0.5公斤,與歐美國家動輒七、八公斤,與日本的2.5公斤,還有不少成長空間。但職人們總說,要台灣消費者辨識精品巧克力的好,應不是難事,市場崛起指日可待,畢竟台灣精品咖啡文化興盛,還是茶的原鄉。
食材獵人、食品牌的創新者顧瑋,就因此注意到巧克力與其他飲品的呼應。已有許多「成名作」的她,在繼「在欉紅」、「土生土長」、「米通信」以後,將可可與台灣的咖啡、茶文化跨界連結,催生出了新品牌「COFE」、「COTE」。
這是顧瑋的玩心,也是企圖心,「一開始只是因為,我愛喝咖啡,也喜歡吃巧克力,很快地就發現到,精品咖啡與精品巧克力訴諸的價值很像。像是強調產區、品種;風味發展的歷程也類似,是從風土、品種、發酵製程、烘焙裡發展出來的;談咖啡會講到可可味,可可會聽到咖啡味的形容詞,而且,台灣都是產區。」
她從白巧克力的作法取經,以「南投國姓向陽咖啡莊園的日曬咖啡」、「嘉義阿里山卓武山咖啡莊園的蜜處理咖啡」、「屏東三地門石頭咖啡莊園的水洗咖啡」,偷天換日取替巧克力磚裡的可可豆,原粒咖啡豆與低溫壓榨的屏東可可脂、少量的冰糖結合,做成似巧克力又非巧克力,「可以吃的咖啡」。
打著「Tea to bar」口號的COTE,用上三峽碧螺春、坪林包種茶、高山烏龍、凍頂烏龍、木柵鐵觀音、東方美人、台東烏龍紅茶、魚池紅玉紅茶……等八種經典台茶,同樣是完整的原葉,而非沖煮出來的茶湯,為了抑制茶葉的苦澀,顧瑋不願如坊間的茶巧克力,加入奶粉來修飾風味,反倒神來一筆地用上了本產的金珠黃豆粉,意外地為雜糧應用開出了一條新路。
盼著有朝一日能在一線戰區的巴黎插旗的鄭畬軒曾經說,在歐洲,東方幾乎等同日本與其他國家,日本味則不外乎柚子與抹茶,歐洲人的東方風味想像還很狹窄,因此即便赴巴黎開店,依舊希望供應具台灣風味的巧克力,希望為這個穩固且龐大的市場,「介紹更寬廣的東方風味。」他說。
恰似這番話,當流轉千年的巧克力來到了台灣,台灣之於巧克力文化,意義不僅是最新躋身全球版圖的另一小片拼圖,站在許多饒富新意的有趣位置,台灣農民、職人的野望,是想從可可流傳帶最下游出發,嘗試拓展出不一樣的想像。
調溫機是巧克力的化妝師,經過調溫的巧克力會出現油亮的光澤,冷卻後也較為脆口。
在ICA獲獎後,才倉促將產品商品化量產的 「曾志元巧克力」,位於內埔的門市的客人絡繹不絕。
品巧克力也能如品葡萄酒,曾志元巧克力有柔和的熱帶水果酸與木質調薰香,層次豐富。
為了推廣精品巧克力,顧瑋除了推出COFE與COTE,也在大稻埕開設店面「COFE bar喫咖啡吧 」,深耕品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