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一筆錢嗎?
建議你不妨買一種東西。有人說,只要你的眼光看得準,把它買回家後丟在床鋪底下放三年,它的價值會漲到原來三倍。
黃金?不是。房地契?也不對。
——它是股票。
聽到這答案你可能會有所遲緩,但這已成為國內一項熱門的投資途徑;有很多和你我一樣的人,都紛紛到股票市場尋寶了。
最近,許多國內的「股市分析觀察家」,以及過去常在股票市場翻雲覆雨的個中老手,都不斷遭受頗為嚴重的「挫折」。因為,他們積十餘年經驗歸納出來的「股市通則」,似乎一夕之間變得不靈驗了。
例如,去年十月到年底股價節節高升時,許多專家紛紛預測:股價在這一陣連續上升之後,必會因投資人爭相賣出,而大幅回跌;老手們於是「見好就賣」,以求賺取與當初買進時最大的差額。
沒想到,股市依然漲勢難遏,而這段期間股價趨勢的離奇變化,已使專家們都閉上了嘴巴,沒有人敢再公然預言接下去會如何……。
天靈靈,地靈靈,怎麼他們現在不靈了?
十年修行破了功
據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研究員馬文昌推測,會發生這種「異常」現象最可能的原因是——投入股票市場的「人」,出現了一些氣味不同的「新品種」。
過去我國股票市場經常令人聞之色變,主要因國內工商業者,多是找幾個股東、湊點資本,就開始創業;沒有發行股票籌措資金的習慣。因此股市成了「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營運好的企業不願把盈餘分給「外人」,自然不肯讓股票上市;有問題的公司,在發行股票、吸收資金後捲款而去,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買股票於是不被認為是個「正當」的投資途徑。那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也不是抱持長期投資的觀點,等待盈餘分配股息;而是有上漲趨勢的就買,一漲就賣,賺取中間的差額,投機氣氛濃厚。
加上有些財力雄厚的「大戶」操縱股票價格,更使股市波濤詭譎。他們一面大筆買進某家公司股票,一面放出對該公司有利的風聲,造成各方搶購的聲勢,其他投資人便會跟進;等到股價被抬得夠高時,大戶馬上脫手,狠賺一筆;卻因這家股票大量被賣出,股價下跌,動作慢的高價買進,低價還賣不出去,就蝕本了。
過去出入股市的,有許多家庭主婦、退休人士。這些小額投資人欠缺足夠的事業知識去研判經濟環境以及企業的獲利能力,只得依靠小道消息,比較盲從,時常被大戶「玩弄於股掌之上」。
而在這種比「靈敏度」的遊戲中被「修理」過幾次後,一些伶俐的老手也學到一套進可攻利、退可守本的「技術規則」。誰會料到,近半年股市進來一批「不按牌理出牌」的初生之犢,害得他們十年修行全「破了功」。
股市新銳
他們是一批什麼樣的人呢?國內目前並沒有完整的研究報告,但仍有些線索,可看出些許端倪。
根據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委託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黃仁宏所做的一項「投資人行為調查」顯示,在去年三月到八年間,新開戶買賣股票的投資人中,有百分之四十在卅一歲到四十歲之間,年齡普遍比經常性的投資者低;在職業方面,家庭主婦、退休人士及民營企業擁有者的比例,較以往低百分之一至五;相對的,企業職員、經理、專業人員(律師、醫師、會計師、工程師)、公教人員及學生的比例,卻高於以往。
看完統計資料,再到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投資研習列車」現場走一趟,印象可能就更鮮明瞭。
「研習列車」是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為提高大眾對股票的認識與興趣而開設的課程。在下午班教室裡,一眼望去,還是坐了許多鬢角斑白的老先生、老太太,甚至帶著孩子的家庭主婦;但在人數較多的晚間班,則清一色是年輕的上班族。令人訝異的是,公教人員竟佔著相當高的比例。
「上班族和公教人員平常生活單純,可以投資的管道較少。現在銀行利息低、錢正沒去處,如果剛好辦公室有人買股票賺了錢,這股風氣就『傳染』開來了」,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研究員王財鑑指出。
不做老闆做股東
這股勢力可不能小看。據瞭解,證券公司除了對買賣動輒上百萬的大戶,會派員到府為他辦理付款過戶的手續外,就唯獨對這類集體投資人「服務到家」了。像台塑企業,就是一個好據點。
「年輕、教育程度高,進入股市學習精神強,肯下功夫研究分析」,一位基金會研究員說出他對這批「新生種」的觀察。他認為,這批人運用理性分析行業景氣、公司營運能力,比較不易受到大戶的操縱與擺佈。
事實上,這種和自己判斷力賭博的挑戰性,以及成敗自負的自主性,也是吸引這批年輕上班族的原因。
一位參加投資研習列車的公職人員就表示,他會踏入股票市場,一方面是手邊存了點閒錢;另一方面,覺得股票投資也是一門學問,可以磨練自己的判斷力,何況如果眼光看得準,獲利率比放在銀行高,又何樂而不為?
不打沒把握的仗
由於是受薪階級,他們投資的腳步走得相當審慎。
許多人表示,他們並不會把存在銀行的錢全部拿去買股票,而是「把雞蛋分放在不同的籃子堙v。一位女老師表示,她把該學的都學會後,並不打算立刻投入股市,要先紙上練兵,等證明自己的判斷力夠成熟,才真槍實彈下場。
一方面抱著「先保本再求利」的審慎態度;另方面他們都有穩定的工作,平時沒有時間跑「號子」——證券商——打探消息、買來賣去,所以在股票的選擇上偏向重質不重量——寧可少買幾千股,也要買好公司的股票。
知識即力量
為能正確判斷股票的好壞,充分的知識與資訊成了他們最迫切需要的配備。
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開辦的「投資人熱線」及「投資研習列車」,就受到大眾熱烈的迴響。
據基金會表示,諮詢熱線剛裝好時,一天就接到一千多通電話,說得資訊組的研究員聲嘶力竭。
對於那些希望獲得一套完整概念的投資大眾,基金會更開辦了十二小時的「投資研習列車」課程,依進階程度的難易,分為「平快車」、「對號快」、「莒光號」及「自強號」四級。
參加研習列車的人更是踴躍,第一期招收了四千名學員,第二期有五千人,由於班班爆滿,報名後要等一、二個月才能輪到上課呢!
此外,各證券商近來紛紛設立研究部門、報章雜誌開始提供大量版面,報導股市分析,也都是在這股風潮下應運而生的局面。
士別三日不一樣
投資人的「新品種」中,除了上述的「新生種」外,還有一批「改良種」。
這些人過去都玩過股票,有的因虧損太大而退出市場,直到去年下半年見股市繁榮,才又「重作馮婦」。
這回,他們可學乖了。
一位三、四十歲的家庭主婦表示,以前對股票只知道一點皮毛,整天跟著別人搶進搶出,結果虧了錢,每天心情都壞得要命。這次她決定:想做,就應該學一套有系統的知識,而且要有原則,知足常樂;像以前那種搞法,「對自己心臟也不好」,她笑著自我打趣。
由於小戶投資人的反應和以往不同,大戶們不得不把作風改弦易轍。
根據建弘國際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林茂傑指出,過去大戶喜歡炒便宜的爛股票,因為投資報酬率極高。譬如一股一元買進,只要股價上升五毛,就賺進百分之五十。而好的股票如果一股卅元,要花很大的代價讓它漲到四十五元,獲利才會相當。
現在他們卻不敢隨便炒了。因為明眼人看那些股票並沒有實質支撐的力量,不會盲目跟進,他買了以後萬一賣不出去,反而把自己的資金套住了。於是,近來一些大戶頭頻頻出現在證券投資顧問公司,向專家請教正規作戰的技巧。
發揮市場機能
目前以專業知識進入股票市場的「新品種」投資人中,還有一群更特殊的「進口品種」——去年在財政部許可下,光華、國際、建弘及中華四家國際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各向海外籌集了二千五百萬美元基金,統籌在國內投資股票。
其實以國內游資過分充裕的情形來看,股市並不需要引進國外資金。政府這麼做,除了希望增加法人機構的投資比例,對股市產生安定作用外,「主要還是想訓練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的操作能力,並示範給國內沒有習慣把錢交給專家營運的民眾看」,林茂傑指出。
他們「操練」的效果顯然不錯。據統計,除了年底才進入股票市場的中華信託外,先行動的光華、國際、建弘三家,去年獲利率均在百分之廿以上。因此,不但國外頻頻有人來電詢問,何時可再以同樣方式進入我國股市,國內投資人也逐漸改變觀念,願意把錢交給信託公司的專家,信任他們的選擇。
法人機構在投資股票的行為上,絕大部分是長期性持有,因此在選購股票時就更審慎了。據馬文昌表示,他發現三家信託公司的投資基金在買賣一段時間後,竟然淨值所差不多,顯然「英雄所見略同」,大家所選擇的投資組合非常接近。
「照這情形看來,將來股市可能會有兩極化的趨勢」,馬文昌認為:「好的股票大家不想賣,所以價格還會再漲;壞股票則沒人想碰,價格自然起不來。」
果真這樣的話,不好好經營的上市公司,將無所遁形;優良企業則無論上市或再度增資,都將輕易獲得投資大眾的支持。物競「人」擇,優勝劣敗的鐵律,將在股市再度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