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針線,縫出歲月靜好
滾滾紅塵中,見證著台灣西服產業的興衰起落,力上西服董事長梁冬富在一盞孤燈下,專注地剪裁出一甲子的歲月靜好。
「做西服,是不簡單的,工序真的很複雜。」回憶起學藝生涯,歷經動盪的梁冬富眉頭輕蹙,雙眼微閉,唇角緊抿,彷彿半甲子的甘苦,頓時翻湧而上,歷歷在目。1955年,八歲的梁冬富還是個懵懂的孩子,全家捨下大陳島所有家當,倉促來到台灣,沒有祖業可以依靠的八口之家,食指浩繁,捉襟見肘。青澀的15歲,唸了一年初中的梁冬富,被迫輟學,跟著知名的上海紅幫裁縫師傅李龍飛,在中山北路的「雅式西服公司」做學徒。因為管吃管住還有零花錢,身為獨子的梁冬富,頓時減輕了家裡的經濟負擔。
「選擇做學徒,就像小學畢業,直接跳級,進了專科。」梁冬富詼諧的比喻,把吃苦當成吃補。「那時候每天能睡四、五個小時,就是幸福的了。」正值經濟起飛,西服業一個月生產600套的黃金歲月,每個店家都日夜不歇地拚命趕工。因為工作檯就是學徒的床舖,必須等師傅下班,收拾妥當後,才能打開鋪蓋歇息。十多歲的孩子,正是嗜睡的年紀,尤其是經過一整天,沒有停頓的忙碌,雖然躺在狹窄的硬木板上,依舊睡得香甜。常常是被師傅又拍又叫:「小鬼,起床啦!」才揉著惺忪的睡眼,展開一天的工作。「那個年代,大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也不覺很苦。」就這麼起早睡晚,歷經三年六個月,勤奮學藝,才熬到出師。
「因為溫度不好控制,還會噴火星子。很多人都過不了這一關,半途而廢。」梁冬富說起燒熨斗的學徒日常活兒,彷彿又身處滿佈濃密白煙的小房間裡,燻得眼淚鼻涕直流。「我一個人要顧好十個熨斗,隨時保持著滾燙。」沒有電熨斗的年代,要把燒紅的木炭,放在鐵製的熨斗腹中,還要對著熨斗尾端的開口,不停地吹氣,把炭燒旺。「燙傷是免不了的家常便飯啦!」歷經現今難以想像的淬煉,讓梁冬富一步一腳印,窺視西服製作絕妙的堂奧。
「試穿毛胚」是手工西服製作流程中,極具關鍵的環節。有經驗的師傅,可以依客戶身形,再次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