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r bar位於台北黃金地段金山南路一棟即將在明年春天都更、拆除的大樓裡,在等待拆建的3年閒置期,大樓股東決議無償提供給非營利組織及新創產業使用。
在約100坪的空間裡,除了會議室的區隔外,其餘空間自由、開放,呈現一種可群聚、亦可獨立的氛圍。
資源共享的自造天堂
Maker bar採會員制,一般會員月租2,000元,學生會員750元,單日體驗300元。目前常駐的固定會員有10個人,是一家數位建築設計公司與一家網路教學平台「Hahow」。其餘多是不定期出現、來來去去的工作者。尤其是學生,到交作業期就會頻繁出現。
此外,空間也外租開課,或與其他單位合辦Arduino(控制器平台)、3D列印、焊接等課程或工作坊。
Maker bar創辦人闞凱宇、許毓仁、沈芳如,方才三十出頭,因他們的背景多與設計、建築相關,一開始便以此設定空間的目標對象。
闞凱宇指出,自己在交通大學念數位建築時,學校的工作空間便提供3D列印、雷射切割機等工具給學生使用,因此創立Maker bar時很自然就以使用這些機器為導向,將目標族群設定為硬體開發、平面設計師等。
沈芳如也表示,當初腦海中的藍圖是:每天會有很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來這裡做東西,後來發現,工業設計師或創業中的團隊,大部分有自己的工作室;且硬體開發因進入的門檻較高,創業團隊相對較少,因而實際進駐的團隊大部分是做網站的。
線上學習平台──Hahow
Hahow是目前進駐Maker bar創業的青年團隊,5位台大畢業生以此為基地,創立線上課程募資平台──Hahow。
「我們是第一個把募資與線上影片結合的平台。」Hahow共同創辦人、執行長江前緯指出,任何人想教大家任何事,都可以在Hahow平台上實現。
江前緯表示,自己在大學時期就覺得在台灣多元學習是件困難的事情,念了文科,好像就永遠學不了架網站,除非轉系、重考,或花大錢去外面補習。「其實身邊很多人都會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可不可以花一點錢,跟他們學?」這是他的創業構想。
任何人想教學,得先找場地,學生想學,也可能因為時間、空間等因素,無法如願。這些問題在Hahow線上學習平台都可以迎刃而解。
更特別的是,教授者可以依照自己投入的成本和創造的價值定價。江前緯指出,一直以來You Tube是唯一的影片上傳管道,但無論上傳影片的拍攝成本與價值多寡,每千個點擊率,上傳者才拿到30元的回饋,「其實,多數人願意付更合理的價格學習他想學的知識。」他說。
此外,Hahow平台還有互動功能。「過去線上課程的老師可能不瞭解學生想學什麼,在Hahow平台上可以透過互動預先得知、修正。」江前緯說。
Hahow的定位是:結合金流、影音串流與出版的平台,其操作方式是:先拍3分鐘介紹短片放上網試探市場水溫,依預計的成本與價值訂出費用與目標人數,待募資達預定目標後,再正式拍片上傳平台授課。
一位在英國念碩士的女孩,利用攝影機在英國准許拍攝的博物館內拍畫作,並進行講解。她開出一堂課288元/30人的條件,很快達標,如期在5月底把影片放上教學平台。
Hahow在今(2015)年2月上線,到5月初已經賣出六百多堂課。課程內容五花八門,包括:「自己的網站自己架」、「插畫教學」、「英文自傳」「療癒感手繪插畫食譜」、「教你如何做DJ」……等等。
「希望有一天,任何人想學什麼,都會想到Hahow。」江前緯表示,創業維艱,現在團隊仍處於不支薪階段,每天在Maker bar從早上10點忙到晚上12點;所幸這裡空間大、費用便宜,又可以認識很多各領域專業或有趣的人,對創業團隊有很大的助益。
「開源」與「共創」
Maker bar的主題性明確,對本地的創業者或自造者而言,除了租借場地、機具外,還有機會找到許多資源。
沈芳如表示,熱心的空間經營者,要積極引進資源與串連。經常會有創投來Maker bar拜訪,他們想瞭解這裡有什麼案子可以投資;除了創投外,政府有時候也會提供一些補助,因此,在共同工作空間裡被看見及獲得資源的機會比較多。
此外,碰撞或串連也是空間裡經常發生的好事。沈芳如說,曾有一個3人團隊與一位單兵作戰的進駐者在這邊認識,聊過幾次後因非常契合,最後這名單兵被收編進入團隊。
而除了空間的經營外,主事者自己也執行許多設計專案,以及與自造(maker)議題相關的策展活動。
5月底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Maker Faire Taipei 2015」(自造者嘉年華)中主辦一場名為「聚變的時代」(fusion era)的論壇。「Maker這件事本來就很跨領域,我們想做的是把不同領域、各式各樣技能的人找來。」闞凱宇表示,像交大的蘭花屋與火箭、日本推動開源硬體的國際組織、台大葉丙成教授的翻轉教室、韓國的多媒體藝術等,都受邀至論壇分享。「其中的共通性,就是一種『共創』的概念。」
「開源」與「共創」是Maker bar的核心價值。
何謂「開源」?用來偵測輻射的「Safecast」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闞凱宇指出,Safecast是日本福島核災後,開源設計出來的成品。共創的團隊成員分佈在全世界,在美國紐約的某人設計了程式、在英國倫敦的某人又設計了零組件,集眾人之力在網站上修正、改進、完成。
Safecast屬「創用CC授權」,提供民眾下載、製造、推廣,但不能營利販售。而此一偵測輻射的機器,只要經過有輻射的地區,就會把資訊送到一個共同平台上,將彙整結果呈現在地圖上。
沈芳如表示,Maker bar裡的工作桌都是下載網路上開放的open desk檔案,再依照自己的需求稍做改變,請工廠切割製造的。
maker的聚變時代
Maker bar去年與台北市文化局合作的「open design city」專案,也是一種「開源」、「共創」概念。該專案聘請6位設計師,一起思考台北市的問題與城市設計。以「如何更友善單車騎士」為例,蒐集大家遇到的問題,再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設計,最後將設計出來的產品放上網路,供人下載、列印。
另一個文化部補助的「maker地圖計畫」,則是詳細標出台北市哪裡可以買到什麼材料、哪裡可以加工製造什麼產品,繪製台北maker生態圈,讓外籍人士可以按圖索驥。
闞凱宇指出,中國大陸的深圳有強大的製造環境,已是一個成熟的maker生態圈。台灣是代工起家,也具備這樣的條件,如今很多訂單外移,剩下來的工廠可以藉由接小量生產的訂單來轉型。「外國人可能不知道台灣可以做這件事,就算知道,也不知從何下手。maker地圖完成後,會放在線上供大家參考。」闞凱宇說。
此外,Maker bar也從事代印和諮詢服務,幫一些公司3D列印零件,最近就有一家做首飾的公司委託列印一隻手,用來掛首飾。
闞凱宇表示,同樣是塑膠材料,射出成形是一次性灌注,材料比較緊密,相對而言較堅固;3D列印是分層灌注,中間會有空隙,因此一般將3D列印定位為簡單的打樣,價格也只要打模、射出的十分之一而已。
游牧工作者的最佳選擇
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型態,如今,不見得一定要在特定地方工作,甚至一邊雲遊、一邊工作的也大有人在。
Maker bar被國外Nomad List(游牧者)網站評選為台灣最佳工作空間。「因為我們的空間相對而言較開放,是老外喜歡的。」沈芳如說。
共同工作空間近年在東南亞早已非常興盛,沈芳如指出,泰國清邁、印尼峇里島等地,都成功營造有如度假村般的共同工作環境,吸引不少歐洲人進駐。
這兩年台灣也出現不少共同工作空間,但空間多,進駐者卻不多。「需要使用這些空間的人究竟在哪裡?」沈芳如認為,台灣本土的規模無法支撐這麼多共同工作空間,若能吸引國外的工作者進駐,空間經營才有成功的可能。「像泰國、日本、大陸深圳這些共同工作空間做得好的地方,都是外來能量很強的城市。」
「如果外國人認為台灣是很好的創業環境,他們就會來這種地方,把他的東西做出來。」沈芳如表示,鬆綁法規,例如:降低外籍人士來台灣創業的門檻、解決居留問題,外國maker可能會蜂擁來台,因為台灣是友善的國度,台北的生活費用也比其他亞洲城市低,堪稱是最適合創業的城市。
外籍maker進駐,既能養活空間,也能將maker的風氣、精神帶入,滋養本地的自造者,在地創新、自造的生態圈,會慢慢成形、健全。
Maker bar創辦人沈芳如、闞凱宇(右1、右2) 與進駐的Hahow團隊。
3D列印、雷射切割等自造必備的機器,都可以在Maker bar裡租借使用。
不同領域的工作者,在共同工作空間裡碰撞出的火花,常令人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