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有一天你聽到拾荒者的叫喚聲是:「寶特瓶倘賣嘸?」,可別太驚訝。
在垃圾場一地難求,先進國家大力推行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今天,台灣地區軟性飲料容器的主角——「寶特瓶」,已成為第一項被政府立法公告回收的廢棄物。
也許「寶特瓶倘賣嘸?」很快就會代替「酒矸倘賣嘸?」成為拾荒者的標記呢!
七、八年前,當電視上第一次出現這樣的廣告:一大罐超容量寶特瓶飲料,被孩童不小心沿著樓梯「咚!咚!咚!」摔滾而下,孩童本來驚惶的臉卻因寶特瓶「毫髮未傷」而轉憂為喜!
廣告點出了寶特瓶沒有玻璃瓶易碎與易爆的缺陷,而且它的容量大、質輕,薄而透明的外觀使飲料看起來更乾淨。加上它成本低廉,省了退瓶麻煩,不僅消費者中意,醬油業、沙拉油等食品業也紛紛隨飲料業跟進。
此後寶特瓶就大量取代玻璃瓶,成為大瓶裝飲料的容器主力,每年更以超過百分之十的速度成長。根據工業研究院化工所估計,如今台灣地區一年被消費者丟棄的寶特瓶,多達二億六千萬隻以上。
寶特瓶雖就此成為日常生活上極方便的用品,但以塑膠原料「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製成的寶特瓶,和所有塑膠製品相同——不易腐化。
(張良綱)
萬年垃圾惹人愁
在國人無法確實遵守「勿亂丟垃圾」規矩的同時,寶特瓶遂成為溪邊、海畔、山溝……生活環境中,到處可見成堆塑膠袋、保麗龍等「萬年垃圾」中的一員。同時也身列阻塞市區下水道,造成雨季積水不退的禍首之一。
即使不被亂丟棄,而能安全抵達垃圾掩埋場,寶特瓶又因質地光滑、不易壓縮,造成掩埋場土質鬆軟、易滑動、佔據空間,在垃圾堆積如山、垃圾大戰四起、垃圾場一地難求的今天,這些「特點」不免又讓人大為頭痛。
換個方法以焚燒處理,又因塑膠製品含有化學物質,空瓶內又多少留有水分,送進焚化爐可能傷害爐心和產生二次公害,更加重了它的「惹禍能力」。
眼見各種藥方都無法解決這種用量有增無減的產品,變成生活環境的「負擔」;傳統的「收破爛」——回收舊貨再利用,遂成為目前解決它造成公害的最好出路。
客量特大又耐摔的寶特瓶已成飲料容器的主力。(張良綱)
跑現代化回收的第一棒
近年來,不少先進國家為減少汙染和節省石油能源,都有針對類似寶特瓶這樣的石化業產品進行「回收再利用」的措施。
許多現代生活中被大量使用過的東西,即使無法再利用,但因含有毒物質,如乾電池含有水銀,也需要回收集中處理,以減少危害土壤、水源、人體健康……,避免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加上不願讓我們原有一套很好的回收傳統,在日愈富裕的今天逐漸式微,行政院環保署就依據去年十一月新修訂的「廢棄物清理法」,擬訂出廢棄物的回收管理辦法。
環保署預定由今年開始,將陸續公告回收寶特瓶、廢輪胎、廢機油、水銀電池、鐵罐、鋁罐、殺蟲劑空瓶、農藥罐、廢蓄電池、廢日光燈管等十項嚴重汙染環境的廢棄物。
在十項回收物中,三年前環保署仍隸屬衛生署環保局時,就已開始針對寶特瓶擬訂回收辦法。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科長卓英仁表示,回收後的寶特瓶雖不似玻璃瓶,可以高溫消毒殺菌後,維持原來面貌再回到市面上,但寶特瓶回收後再製成其他塑膠製品使用的技術,在國外已是輕而易舉。
在國外,目前回收寶特瓶後將之按顏色分離、粉碎、清洗,製成脂粒,再加工後做為玩具、睡袋、棉被的填充物,或製造浴缸、遊艇、水箱等塑膠產品。
由於回收後能轉換成有價物質,回收技術又易取得,使得寶特瓶成為各項廢棄物回收中業者配合腳步最快的一項,也使環保署能在今年六月首先公告回收清除處理辦法,以寶特瓶作為跑第一棒的回收物品。
高容量的塑料瓶,混雜著許多其他垃圾,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張良綱)
寶特瓶的第二春
國內寶特瓶以遠東企業化纖事業部和汎亞二公司生產最多,佔百分之七十強;使用最大宗的則為兼售果汁、牛奶的飲料業者及醬油業者,另有沙拉油、清潔劑等量較少的少數廠商。
由於寶特瓶對環境造成的社會成本,應加入業者的生產成本,「也就是汙染者付費」,卓英仁表示,因此寶特瓶的回收責任是由製造寶特瓶與販賣、輸入寶特瓶裝飲料業者共同擔負。
去年五月,包括遠東、汎亞公司和黑松、統一等十多家汽水業者就聯合起來,共同訂出每生產一個寶特瓶收一固定金額做為回收基金,目前已累積到一億六千萬元。
這筆錢就用來在全省七個地區設置寶特瓶回收站,和收購用過的寶特瓶、購買寶特瓶壓縮處理機器……。回收站則把最後打包好的寶特瓶轉送給遠東、汎亞二家公司另外投資成立的環境工程業者「再生公司」。
「再生公司」由國外購買、進口寶特瓶再製技術與機器,將於明年四月開始運作,把寶特瓶製成再生品後出售,五年後若有盈餘,則將部分盈餘分攤飲料業者。
汽水業者設置的寶特瓶回收站,回收成果可觀。右為工作人員將眾多瓶子壓成塊狀後轉送「再生公司」。(張良綱)
回收要靠人人都惜福
雖然寶特瓶的未來出路已被「設計」妥當,但寶特瓶回收卻不再像過去玻璃瓶扣取押瓶費,然後由消費者退還。
由於生活富裕,今天即使將玻璃瓶飲料扣取押瓶費,退瓶率都大為降低,但若把押瓶費訂太高,業者又恐怕寶特瓶無法與他種包裝的飲料競爭。
此外,寶特瓶消耗量極大,國內商店卻仍以面積小、家庭式佔大部分,根本撥不出地方容納空瓶,而「逐家回收也會增加成本」,多位飲料業者在一次會議上表示。
因此推行至今,大多依賴拾荒者至垃圾場撿拾後轉賣舊貨商,再轉賣寶特瓶回收站。
但掩埋場垃圾雜陳,易造成撿拾人員安全、衛生上的顧慮,並非長久之計。台北市福德坑垃圾場就因擔心掩埋土質鬆軟,怕造成崩塌意外,不准許拾荒者撿拾。
但要寶特瓶不抵達垃圾場就被中途攔截回收,「還是要靠消費者」,協助環保署企劃寶特瓶回收的再生公司總經理葉德斌說,現在一般家庭或社區、學校、餐廳等均未做垃圾分類,往往將寶特瓶和其他垃圾放一起,即使拾荒者撿拾,也極麻煩且會製造髒亂。
國外廢棄物的回收,通常都是回收業者或政府在公園、學校、醫院或社區等公共場所設置回收箱、桶,大家再把用過後的廢棄物帶到此丟棄,回收公司則固定時間會收集。
因此除了依賴舊貨商,目前飲料公會也選擇了民生社區、大安國宅和幾所國中為示範區,放置寶特瓶回收箱,每星期固定收集一次,結果效果不錯。
汽水業者設置的寶特瓶回收站,回收成果可觀。右為工作人員將眾多瓶子壓成塊狀後轉送「再生公司」。(張良綱)
專吃寶特瓶的外星人?
飲料公會最近更由回收基金中撥出五千萬元,向荷蘭購置造型如外星人的四種廢棄物回收桶,在公共場所大量「佈置」,但「回收率高不高,仍要靠民眾發揮『舉手之勞』的精神!」葉德斌再次強調。
環保署曾評估國外飲料空罐回收率,訂出國內業者必須達到百分之五十的回收率,往後每年更要以百分之十增加。但葉德斌卻擔心,在像我國石化業如此發達的國家,寶特瓶成本太便宜,加上需要消費者配合,要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回收率不容易。
以美國為例,也只有九個州強制回收,其他則在超級市場等公共場合設立回收箱,能收多少算多少。
許多國家的大街上都可見到回收不同物品的回收桶,圖為西班牙。(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科技人員的新挑戰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技正施正元則表示,台灣面積小,寶特瓶造成的環境衝擊比許多國家大,但它又是極方便、好用的產品,不准它生產說不過去,因此規定必須比他國嚴格。目前環保署就以「未來能回收多少才准生產多少」的規定來約束業者,讓業者更積極回收。
北歐國家如丹麥則完全禁止使用寶特瓶,除該國不發展石化業外,也是在衡量塑膠製品的優點——方便、便宜;缺點——破壞環境後,選擇了後者,訂出國內禁止使用塑膠製品的政策。
環保人士馬以工也曾指出,國內光回收或禁止寶特瓶一項塑膠產品並無意義。因為在塑膠廢棄物中,寶特瓶只不過佔百分之七不到,其他還有各種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PVC塑膠原料……,分別製成塑膠袋、膜、免洗餐具等各種容器。新竹工業研究院化工所曾估計過,目前國內一年塑膠垃圾量達七十萬公噸,佔總垃圾量的百分之十六以上。
膨鬆、不腐爛、填土方式又太佔體積,焚化又有二次汙染的塑膠垃圾,已成為許多國家傷腦筋的問題,也變成今天世界各國科技人員的新挑戰,大家都全力研發塑膠圾垃能以極低成本再被利用的技術。
環保署的「海豹計畫」——潛水員下海撈垃圾,結果在海邊撿到不少寶特瓶。(張良綱)
沒有「後路」的廢輪胎
寶特瓶算是「幸運」的,因為太多現代化產品已方便到無法禁止使用,又無法像寶特瓶還有再被利用的價值,或者因回收利用成本太昂貴、與回收技術尚未發展成熟,而不知何去何從。
未來環保署繼寶特瓶後要推動的幾項產品中,以排名第二位的廢輪胎為例,回收後能做什麼是未知數,目前暫定部分送給水泥業者做為燃料。這些東西透過舊貨商、拾荒者或垃圾場回收都需要費用,沒有「回收利潤」,只有付出「回收成本」,推動起來能否像寶特瓶一樣順利,是環保署最擔心的。
過去環境汙染從未受全面重視,如今環境意識抬頭,某些業者雖已把環境汙染的社會成本視為應該付出的成本,但業主在付出建廠、原料、機器、人力各種成本後,又多出一張處理廢物的帳單,難免心有不平。
回收後的廢輪胎,未來出路仍「妾身未明」。(張良綱)
沒有利潤也要做
寶特瓶業者就一直要求環保署要補助放置回收寶特瓶租地的經費,並埋怨進口「外星人回收箱」還被扣了五、六十萬新台幣的進口稅。
事實上,根據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的研究指出,政府對業者做汙染防治的補助一直都未斷過。他表示,經濟部獎勵投資條例中,對企業從事汙染防治有租稅減免、金融性補貼、遷廠補貼、汙染防治技術和處理設備的研究開發等等措施,總計起來,企業界最高可節省百分之六十的防汙成本。
但事實上「以納稅人的錢來補貼業者從事汙染防治,違反了汙染者付費的公平原則」,他指出。因此不管未來要回收的廢棄物能否像寶特瓶一樣可以創造利潤,業者都應該將之視為應付出的成本而樂意回收。「否則環保署想推動十項回收物的計畫,不知那天才能實現」,葉德斌也以為。
「回收」了許多回收問題
此外,對許多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廢棄物,未來回收要依賴舊貨商的地方很多。但我國的回收業目前卻無任何管理,舊貨商百物雜陳,往往影響市容和環境衛生,而家庭垃圾分類一直做不好,使拾荒者到處打開垃圾袋撿取自己所需,卻把挑剩的隨地棄置。
回收寶特瓶已立下了環保工作的一項新里程碑,但同時我們也「回收」了許多有待解決的「回收問題」。
〔圖片說明〕
P.92
汽水公會撥出寶特瓶回收基金,由國外進口的外星人回收桶正式「服役」。
P.93
回收能否成功,還需要大眾能確實將回收的廢棄物放置在回收箱。
P.94
客量特大又耐摔的寶特瓶已成飲料容器的主力。
P.95
用量極大的寶特瓶,夾雜在眾多垃圾中,成為汙染環境的一員。
P.96
汽水業者設置的寶特瓶回收站,回收成果可觀。右為工作人員將眾多瓶子壓成塊狀後轉送「再生公司」。
P.97
許多國家的大街上都可見到回收不同物品的回收桶,圖為西班牙。(鄭元慶攝)
P.98
環保署的「海豹計畫」——潛水員下海撈垃圾,結果在海邊撿到不少寶特瓶。
P.98
回收後的廢輪胎,未來出路仍「妾身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