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台灣米圖像
猶記得幾年前,某大型米廠將廉價的越南米混充台灣米出售,在揭露後引起社會輿論嘩然,不論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或者填補產量缺口,當「混米」已是業界心照不宣的秘密,卻有人寧願反向操作,詳實標明產地、合作的農家,甚至標榜出「單一品種」。
我們來到了苗栗西湖,此時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田中在上個月新播的水稻抽芽生長。「我想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想讓大家知道吃的米是什麼品種。」站在阡陌如織的綠意之中,「茂生米糧」的創辦人林茂生堅定地說。
外表殷實的林茂生,一腳跨足稻米領域,另一腳則跨足水果行銷,經年都在產地走跳的他,談論起農業、飲食,思緒清晰,低調卻有自信。
會選擇以「米」創業,源於幾年前恰逢職涯轉換的階段,因親友的熱情引薦,他認識了農夫世家吳亮寬一家人。從縣府離職,回家務農的吳亮寬,性格龜毛,做事細膩,從育苗、插秧、收割、烘乾、碾米、包裝都不假他人,甚至為了才八甲大的農地投入重金,蓋了一座加工廠。雖然傾全力種出好產品,但性格低調的他,僅將稻米上架到當地郵局,或者販售給熟識的親友。當林茂生遇上這款「不世出」的好米,讓他賭上個人的榮譽,以此創立品牌,想將好的物產推廣出去。
茂生米糧的產品單純,三支產品,代表了三支單一品種的米。考量到消費者對品種認識不深,他特地將品種連結到用途。「台農77號」Q 彈飽滿、油亮生光,可與高檔的日本米並駕齊驅,取作「越光米」;「台農71號」含水量高,糊化效果好,適合「吃軟不吃硬」,則叫「熬粥米」;至於「台農秈22號」,直鏈澱粉含量高,口感粒粒分明,鬆散有嚼勁,適合做成炒飯、菜飯,稱為「炒飯米」。
林茂生認為,與其標榜支持小農,或者夸談改善農民生活,農作物也是一項商品,倒不如回歸到市場機制還更實際。因此,他積極地開拓客源,甚至將產品出口到新加坡,除了吸引到許多在乎食安的終端消費者,也有不少重視米飯品質的餐廳買單,其中甚至不乏私廚與高檔餐廳。
就飲食文化發展的進程來看,林茂生所做的,不僅只是單純的商業買賣,無形也肩負起食農教育的任務,畢竟在飲食精緻化的路上,建立對「單一品種」的認識,可說是第一步,懂得「辨味」,才能「知味」,而後建立「品味」。
他這樣說:「當消費者知道不同品種的優缺點,慢慢建立起一套自主的觀念,知道愛吃什麼、跟誰買,懂得去選擇,這就是個正向的循環。人只要擁有食物的掌控權,產業也會活絡,這才是一切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