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雨過後,桃園縣復興鄉巴陵部落下的大漢溪上,突然多了好幾棟房子。房子不是臨時搭建,而是遭洪水沖下山。
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過度開發,讓水庫頻生旱、澇,下游屢遭停水。不過,颱風過後,誰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今夏,當媒體焦點都集中在遭賀伯颱風嚴重侵襲的南投縣與阿里山區;桃園縣復興鄉的多棟房子也由山腰流進了河川,縣政府出租給人設置養鱒場的溪床,如舉辦放生大會,魚塭毀於洪水,鱒魚赴水東流,養鱒場老闆娘帶著上百萬魚苗款項也不知被沖往何處,至今仍未尋獲。復興鄉三個村落粗估損失新台幣四億,「局部受害程度絕不亞於南投縣信義鄉,」復興鄉公所民政課職員表示。
熱帶台灣,溫帶水果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山坡地被非法濫墾的比例佔了十分之一。復興鄉將近兩千公頃山坡地,卻有四百多公頃是濫墾地,高達五分之一。
台大地理系教授張石角形容發生在台灣高山的農業活動為「抗重力極限」現象。人們受限於坡度對體力的限制,越少需要照顧的作物會被種在越陡峻的坡地上。例如需要設置平台與山邊溝保持水流暢通的茶園,所花費的人工多,因此通常種在較緩坡;至於果園所需的照顧次一等,坡度也因此較陡,這也是上游多茶園的翡翠水庫,土壤流失不如石門水庫嚴重的原因。至於更粗放的檳榔,就被遍植在接近「剃刀邊緣」的坡度上。
有人說,所幸石門水庫上游氣候溼冷,種檳榔收穫不佳;但溫帶水果卻如找到天堂,在集水區裡大行其道。
台灣高山溫帶水果的大規模開發,從中橫梨山開始,梨山下游德基水庫成為肥料、農藥接收盆,水質終年發臭、水色多變,不僅成了台灣水利工程人員的痛,也是國際人士最常引用的水庫污染例子。雖然政府嘗試開放進口蘋果,「抵制」梨山蘋果,也多次防堵梨山果園、蔬菜面積繼續擴大,但「梨山模式」效力廣大,逐日往四方蔓延,終於北上到了復興鄉。
北橫地區,氣溫冷的早,新世紀梨、加州李、蜜李、水蜜桃、甚至奇異果,產期提前,加上日照充足,水果品質遠勝他地,台灣最大消費市場大台北又近在咫尺,銷售量遂後來居上,趕上中橫梨山地區。
各式水果中,又以水蜜桃最得天獨厚。適合種植水蜜桃的海拔是八百到一千二百公尺,梨山海拔在二千公尺之上,水蜜桃雖長的大而美,甜度卻總是「差一點」,一千一百公尺左右的復興鄉上巴陵地區則種出了甜度高、水分多,媲美溫帶地區的水蜜桃,加上「開放進口」這一招對運送過程容易碰傷的水蜜桃毫無殺傷力,水蜜桃配合拉拉山風光,遂成為台灣高知名度的旅遊活動。
民國七十六年,桃園縣每年夏天開始舉辦「水蜜桃之夜」,在許多部會首長聯袂參加、共襄盛舉下,縣長劉邦友更全力推銷,水蜜桃因此成為桃園的「縣果」。過去因田野桃樹成林而得名的桃園,如今因為高山水蜜桃,再度成為名符其實的「桃」園。
水蜜桃之鄉
由北橫進到上巴陵一帶,初春時分,只見成片果樹花海,使此地贏得「北部梨山」的美譽,觀光果園更提供了遊客採果好去處。台北市一位計程車司機說,水蜜桃季節一到,他一早開起九人坐的車載遊客上山,旅客一盒盒的水蜜桃往山下搬,又玩又吃,車費不到一萬塊,人人大呼過癮,他也比在台北跑一天車好賺。
然而,侷限在台灣西北角的北橫,腹地不如位在中部的梨山開闊,果園立足之處給人感覺更密集、更陡斜。雖然水土保持學者指出二十八度以上山坡的開墾極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但在北橫「八十度以上照樣開發,」不時上山進行水土保持工程的石門水庫職員說,接山泉灌溉果園用的水管,鎮日放流不停,沖久了,「又是一條造成水土流失的沖蝕溝。」
但在桃園縣政府、復興鄉公所眼裡,復興鄉發展觀光、農產是人之常情。尤其復興鄉的原住民保留地面積佔了全鄉百分之二十二,過去原住民靠種桂竹、造林過日,桂竹三、五年收成一次,政府鼓勵造林一公頃補貼十五萬,「不是一年,是種到長大才十五萬,」復興鄉公所江姓農業技士強調,水蜜桃的收益好多了。一棵水蜜桃一年至少可收一百斤,平均一斤一百五十元,扣掉成本,一棵樹就有一萬多元收益。更何況觀光客買起水蜜桃,爭先恐後,「好像不要錢似的,」江姓技士不忘調侃都市來的旅客。
如今經營果園者不再只為餬口,而成為高所得者。「復興鄉也成了台灣山地工錢最高昂之處,」在上巴陵以種花聞名的「天山農場」主人說。
祖孫三代都蓋章
種植溫帶水果能讓人荷包飽滿,和台灣其他山地相同的,平地人也陸續攜帶資金上山承租保留地、或與原住民共同開發,保留地不可承租給平地人、原住民間不可隨便移轉的規定,在復興鄉也逐漸名存實亡。
為取得使用權,平地人與原住民訂立違法的永久租約,甚至連租地人子女、兒孫輩都被要求蓋章同意,內政部土地利用科官員不諱言,規定平地人不准承租保留地,正如規定財團不能買農地,農地卻被財團收購一空,外地人與原住民私立契約,抓不勝抓,「許多保留地都是平地人在使用。」在都市經營餐廳、旅館的商人,如開連鎖店般在拉拉山陡坡上開渡假山莊、種奇異果。
目前內政部正加緊擬定「原住民保留地條例」,以解決保留地租約紊亂問題。但平地承租人要求開放保留地土地權,已成法令遲遲無法完成的主因,濫墾、濫建面積在山坡上也如蠶食鯨吞,難以掌控。
路是無限的寬廣?
水蜜桃收成後的運送與遊客上山,都需要便利的交通。因此今天桃園縣唯一的山地鄉──復興鄉,路更多、更深、更密。
賀伯颱風過後,行政院連戰院長體恤民情,指示農委會儘快修復北橫公路,好讓山上果蔬運送下山,補充平地市場貨源。一個月後,山下短期蔬菜已恢復種植、收成、上市,北橫卻仍有多處路基持續坍落、路面流失,山壁上石塊不斷崩落,載運農產的產業道路,原本就沒有進行駁坎、路基等工程,暴雨後,路也就「不見了」。復興鄉公所民政課職員說:「希望年底前能全部修復,畢竟觀光對復興鄉很重要。」
十幾年前,台大地理系曾經針對曾文、石門、德基三座水庫進行淤沙來源調查,發現曾文水庫淤沙來自上游阿里山區的天然崩塌;梨山溫帶果樹的墾植,則是德基水庫淤積主因;民國四十七年石門水庫開工,北橫公路幾乎同時破土,沿著十幾公里的水庫上一路迂迴,貫穿石門水庫集水區,橫跨復興鄉、泰雅族部落,北橫公路,成為石門水庫的殺手。
今天,水果有了道路運送,如魚得水,遊客也越多,如此,水果需求越多,需要的路就更多,加上省市議員以為地方開路爭取選票,路與水果如雪球效應,在復興鄉越滾越大。
「慘」業道路
但鄉鎮公所、農民修築道路的原則是「自生自滅」。如果有一百萬預算,地方寧可省去路基、擋土牆、排水溝,把路開長一點;不願犧牲長度、做好水土保持。開了路,也不編維護費,並無管轄權利的石門水庫管理局,還得不時為這些道路張羅水土保持費用。
在桃園縣籍立法委員召開的一次水質檢討會上,石門水庫管理局長黃錦榮指出,水庫上游四十幾條產業道路,有一百多公里,也是石門水庫淤沙嚴重的主因。
颱風過後,復興鄉四十條產業道路大半面目全非,「所有流失的沙土都進了水庫,」石管局水土保持課工程人員說。
「寧可路長,不願路好」的結果,往往雨來了,老百姓車子得加速前進,快快逃命,因為不久道路化為泥漿,人車將慘遭圍困,難以脫身,產業道路成了「慘」業道路。
下巴陵到上巴陵的山路,因為假日遊客擁擠,鄉公所申請公車營運,公路局勘查多次、地方也修改多次,坡度險象環生,公路局至今拒絕公車上路,「他們咎由自取,路亂開一通,」公路局一位司機說,萬一出事,誰負責?據說,台灣的汽車公司為了順應許多不符合道路設置規定的產業道路,連八百西西的車都改裝四輪傳動出售,路況再差、路面再窄,小車依然可以轟隆隆,跑的「嚇嚇叫」。
新造鎮運動?
無論闢果園或開路,用的都是植物學者陳玉峰所形容的一種「攤販原理」。首先放火燒山,引火整地,接著「怪手」進駐,開路、種茶、植果樹,最後蓋房子,終於,「新造鎮運動」完成。如此的利用土地方式,山地光禿禿,雨來土崩,水庫黃濁,下游只好吃泥巴水。
只是,由巴陵部落低望被洪水沖向大漢溪的房子,橘色的屋頂,彷如凌空一擺的彩色樂高玩具。看來,復興鄉這一場「新造鎮運動」,將無人會成為最後贏家。
復興鄉山坡上的森林逐日被果園代替,誰將因此賺大錢?又將由誰承擔社會成本?
種植竹子與造林的收益無法與種果樹相較,復興鄉公所認為原住民保留地紛紛改種果樹是人之常情。
無法遮風避雨的稜線上都可以蓋房子,無處不屋的復興鄉,會成為這場「新造鎮運動」的贏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