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飲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視的年代,台灣畜產業正在變換體質,品牌風潮起,光是豬肉,就有大麥豬、自然豬、優酪豬、香草豬、海藻豬、能量豬等二十多種品牌。同時,越來越多人也意識到,日常所需的肉品、蛋品不只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巧。
究竟,如何選擇好肉、好蛋?有無可依循的標章認證?消費者該具備哪些關於畜產業的基本知識?
拜訪位於台東縣關山鎮的永清祥牧場,第一個驚嘆是:「豬舍竟然跟稻田比鄰而居?」繞進擁有四千多頭豬的豬舍,接著納悶:「怎麼聞不到臭味?」
只見不論是二十多隻圈養在大欄裡的肉豬,或是分娩欄裡挨在母豬身邊的仔豬,個個都頭好壯壯、神清氣爽。
牧場主人、台東養豬協會理事長呂紹青驕傲解釋,飼養場除了會定時清洗消毒,還加裝了通風、灑水等自動化設備控制系統,他的獨家除臭法寶是,在飼料裡添加酵素及益生菌,以降低排泄物的臭味。雖然每年的飼料費要多花30萬元,但豬肉的風味更佳。
具有食品安全管制認證的現代化蛋雞場,經過洗選等層層嚴格把關,才能上市。
四十多歲的呂紹青,退伍後就以500頭豬白手起家,從小看盡鄉親受到肉商剝削的辛酸,加上當時病死豬等負面新聞打擊消費者信心,也波及到正派經營的關山豬。12年前,他被選為養豬班長後,便說服幾位志同道合的班員,建立自有品牌「東方明豬」,在農業研究單位的輔導下,致力提升生產品質。
「東方明豬」從生產、飼料調配到屠宰、包裝,全程都在HACCP食品安全管制的規範下,遵循一套複雜的追蹤與紀錄系統,安全掛保證,即使發生問題也能立刻找到源頭解決。由於牧場的防疫、清潔與飼料都達到優質標準,豬的免疫力自然提高,不用吃藥打針就很健康。
除了注重飼養環境,「東方明豬」也很看重風味,關鍵是飼養期必須達到210天的完熟階段。「豬養得越久,肌肉間脂肪(即大理石紋)分布就越多,風味就好,」呂紹青解釋。只是豬在成熟期長得慢、飼料成本高,一般豬場只要養到180天就宰殺,並不重視風味。
然而打造品牌路並非一帆風順,產銷班曾集資在台北賣場設置專櫃,因缺乏行銷觀念鎩羽而歸。當其他班員或是撐不過困頓期,或是不耐安全管制系統所增加的繁瑣工作,紛紛走回傳統老路時,只有他堅持下來。
如今,永清祥牧場的「東方明豬」靠口碑與宅配站穩腳步,持續擴大忠誠客戶,也吸引到肉品大廠「台畜」指名採購。
下一步,呂紹青打算推出飼養期長達270天、風味更佳的黑毛豬,創造另一則亞洲畜產傳奇。
人道土雞飼養,提供符合家禽天性的翻找、沙浴、棲息與遮蔽等設施。圖為高雄那瑪夏的「秘密雞地」農場。
永清祥牧場的努力,正是台灣畜產業升級的縮影。
依據《2010年台灣養豬統計手冊》,台灣民眾一年平均吃掉約76公斤的肉類,其中豬肉占37公斤,家禽肉占33公斤,牛肉低於5公斤。以消費量最大的豬肉而言,標榜品質、風味俱佳的國產品牌豬約有二、三十種,實際產量不到整體豬市場的5%,市場仍小。
或許有人覺得,有標章認證的品牌畜產價格太高,品牌變成名牌,非升斗小民消費得起。然而,要做到安全、美味與品質穩定,是有條件與代價的。
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副研究員、台灣農業標準學會秘書長廖震元指出,台灣畜牧業經歷了早年口蹄疫事件對出口的打擊,以及加入WTO的進口低價競爭,十多年來推動了不少改革,包括防疫、安全控管與屠宰階段的人道措施。
「目前畜產品發生藥物殘留的風險,反而比植物性產品低,」廖震元說,大部分的畜產品必須經過屠宰、分切等工序,而屠宰場依法必須要通過獸醫師檢查、藥物殘留查驗等,合格才能放行,所以安全已有基本保障。
不過,農政單位對用藥殘留所訂的規範僅是「最低標準」,檢驗科技有其限制,抽樣合格也不代表整批都合格,對「黑心」商品更是防不勝防(因為檢驗項目有限),「真正能保障食品安全的是具備一套從源頭到末端,各環節都連貫的安全管制系統,」他說。
廖震元推薦台灣安全農法、ISO22000或HACCP等認證;後兩者為國際通行,嚴謹有公信力,前者為台灣農業標準學會所建構,特色是有「產地標示」。至於政府大力推動的產銷履歷、CAS認證,因僅是基本配備,還是應加上安全管制系統的認證。
而一般人關心的「有機」產品,算不算是100%安全?
廖震元說,有機生產的初衷是符合環保與回歸自然,但台灣地小人稠,本土有機飼料難以量產,進口飼料又太貴,因此現階段有機畜產並不經濟。「只要利用安全控管的生產模式,食品安全性就可達到有機生產95%的水準,價錢卻比有機食物低很多。」
新北市板農活力超市設立有產銷履歷及安全保障的肉品專櫃,品項齊全。
安全之外,美味也是畜產升級的目標。
消費者或許納悶,養豬業者為何要放古典樂給豬聽?但一般人應能認同,放山雞因活動空間大、肉質較韌;放牧的乳牛多吃草,牛乳喝起來會比較香醇。
近來畜牧界討論頻頻的「人道飼養」話題,除了引發人們思索生命倫理的課題外,對肉品品質的提升也有正面效益。
動物福利的論點最早由英國農業動物福利委員會提出,他們認為人類利用動物時,至少應該滿足動物5種基本需求,即「免於遭受缺乏營養、疾病與傷害、生理及心理不適、恐懼與緊迫及表現自然行為」等。這5種需求都要依靠畜牧技術與知識來配合,才能落實。
以生產沙拉油、飼料起家的老字號福壽實業,第3代經營者洪堯昆很早就有綠色環保理念,他在工廠投資節能的熱源設備,並持續推動有機質肥料、生物性肥料、生物性農藥、綠色農產品產銷等策略藍圖。
為了以身作則,他在雲霧繚繞、青山環抱的南投山中設立養雞場,飼養的土雞採人道放牧,可以悠然漫步、扒沙啄草、追逐社交,並且提供蛋箱生蛋,飼養全程符合自然習性。農場景觀也經過細心維護,園中種有各種花木果樹,未來他還打算飼養放牧豬,儼然小小的動物天堂。
母豬分娩欄能保護仔豬不被母豬躺下來壓死,且擁有保溫、環控設施,確保仔豬頭好壯壯。(右)懷孕母豬狹欄能避免群養打鬥而流產。
但所謂的人道飼養有國際標準嗎?
廖震元指出,人道認證尚無全球一致的標準規範,先進國家如美國、法國,為促進產業進步及提高農民收益,多年前即鼓勵民間組織在政府設定的動保法規之外,自發性地實施更高標準的人道規範,像是提供動物更大的活動空間、更少拘束、更豐富的生長環境等,以飼養特色創造市場區隔。
從國外經驗來看,人道飼養也影響到肉品品質,因為若能在生產過程中避免引發動物緊張情緒,或者提供玩具與運動,可以促進牠們生長並改善畜肉的多汁性與嫩度(口感)。
人道運輸與屠宰,對於肉質也有幫助,一般來說,運輸、拍賣與屠宰過程中若處理不當,都會造成酸鹼度不正常變化而導致肉質不良。例如酸鹼值高於pH6.0以上的乾暗肉(肉色暗紅、肉質較乾硬),容易受到微生物汙染與孳生,不利加工與保存;酸鹼值小於pH5.5的水樣肉(肉色蒼白、肉質軟且大量血水滲出),肉的保水力變差,營養與風味將跟著肉汁一起流失。
「人道屠宰觀念早已深入台灣,十年前我們在拍賣場、屠宰場推廣人道觀,全場從業人員都暗罵三字經,抱怨拖慢作業;現在現場的罵聲卻是嚇阻生手:別打!不要虐待我的豬!」廖震元笑說。
人道飼養好處多多,但為了創造優質的生產環境,勢必得增加土地、人工成本,而追求風味也會降低生產效率,申請各項認證也有額外的花費,都將反映在售價上。以致目前國內僅有1家豬場、3家土雞場、4家蛋場通過人道認證。
母豬分娩欄能保護仔豬不被母豬躺下來壓死,且擁有保溫、環控設施,確保仔豬頭好壯壯。(右)懷孕母豬狹欄能避免群養打鬥而流產。
借鏡國外經驗,要在人道水準上晉級,必須消費者懂得挑、也願意花多一點錢支持良心產業,讓生產者有利可圖,持續提升水準,政府久而久之自然能順水推舟推動立法。
現在的問題是,多數消費者對畜產品品質知識不足,對於食物的要求也才從「買得便宜」,剛進入到「吃得安全」的階段。
溫體肉的存在,最能說明台灣民眾對畜產品的認知不足。目前國產豬肉7成都銷往傳統市場的溫體豬肉攤,土雞則僅有8%~22%來自合法登記的屠宰場,因為國人迷信「溫體=新鮮=好吃」,殊不知這些肉品從凌晨經過屠宰後,若沒有經過冷藏或冷凍,直接曝露在外,一路販賣到隔天中午,既不安全衛生,也無藥物檢測報告,讓前端的層層把關成果付諸流水。
好在,雖然品牌化、安全認證、人道飼養對台灣畜牧業還是「非主流」,但不少人已認知到這是未來趨勢。
廖震元指出,台灣土地有限,無法種植飼料作物,飼料完全仰賴進口,銷售端又多半透過拍賣或盤商出售產品;畜牧業者在源頭及末端價格都不能掌握的情況下,未來國際飼料價格逐日攀升,勢必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向擁有飼料廠、屠宰場的大企業靠攏,成為契約戶、只賺工錢,就是要生產出屬於自己的品牌產品,將努力反映在售價與收入上。
當然,畜產業者的努力,更需要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消費者力量可以加快轉型,讓畜產業有前進的動力與目標,」他說。
永清祥牧場引進的無藥飼料專用車,運輸過程不會被交叉污染。
面對近年狂牛症、瘦肉精等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危機,廖震元認為,解決之道是對食品內容有明確與公正的標示,讓消費者行使選擇的權利。
舉例而言,台灣應與日本一樣,對瘦肉精採取「進口開放、國內禁用」的雙軌模式,且所有生鮮冷凍肉類清楚標示產地外,連包子、水餃、漢堡等也應該標示肉類原料的產地國,就能刺激國內畜產者自律,不必偷用禁藥打低價戰爭。
「一般人常將過重、過胖、高膽固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癌症、過敏、酸性體質等,歸咎於吃肉的害處,其實這些健康問題大多與食肉過量、飲食無度、食物過度精緻或化學殘留有關,解決之道在均衡飲食、慎選好肉,」廖震元說。
西諺說,你吃的東西決定你是誰,從今天起,選擇好好吃肉,慎思明辨,你的行為也可以牽動畜產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