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時7年修復,重現原貌
毀壞的屋瓦建築直至1949年空軍供應司令部進駐後,僅簡單修復,即便後來移交台南市政府作為辦公處,極具特色的馬薩式屋頂也未能恢復至原貌。
1992年,文建會(現為文化部)選定現址籌設國立台灣文學館與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因歷史、人為增建而失去光彩的珍貴建築,啟動了再生改建。
為了留下珍貴的歷史建築,修復團隊決定復原州廳樣貌,並將新建築高度設計得較低,以維護歷史記憶。
經過7年修復,昔日展現工藝之美的馬薩式屋頂、衛塔、老虎窗以及柱式建築,在世人前重現。台南州廳也化身為「國立台灣文學館」,於2003年剪綵開張,成為全台第一處以文學為主題的博物館。
多年來,台灣文學館不但成為台灣文學作家必訪之處,館內也已收集作家本人及後代捐贈的文物十五多萬件。現收藏於館內地下室的文物,包含作家手稿、信札、報紙等文物。例如作家朱西甯手稿已由女兒朱天文捐贈;館中也收藏了作家三毛手稿,和她與丈夫荷西的定情物;戲劇大師姚一葦自大陸帶來的皮箱、劇本,也都在館中妥善保存。
作為台南知名文學建築,台灣文學館也與周遭藝文地景相互串連。以台灣文學館為中心,旁邊是修復後將作為台南美術館的原台南警察署,而孔廟文化園區、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以及老屋新生「草祭書店」、「林百貨」都在不遠處。
民眾感受藝文氣息之餘,台灣文學館的文學走讀系列活動,也帶讀者走訪台南作家葉石濤生平故居和筆下小說的場景;結合文學與歷史的「漫遊神仙府」文學散步路線,則精選10首與府城信仰文化相關的古典詩為踏查文本,並請來台南文史作家陳曉怡、薛建蓉及曾國棟帶領民眾實地踏查。
為了鼓勵閱讀,館方還備有一輛40呎貨櫃車所改造的行動圖書館,前往偏鄉傳遞書香。啟動七年多來,已有四十多個鄉鎮受惠,最南的墾丁、北端的基隆,東部的花蓮玉里,行動圖書館都曾停留。
國立台灣文學館的成立,對台灣文學界意義深遠,館長陳益源表示,台灣是少數能夠以台語、日語和國語多語言創作的地方,展現了台灣文學多元與深具海洋性格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