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新創

台灣文學館

台灣文學館

建築風華 百年再現

文‧劉嫈楓  圖‧國立台灣文學館提供

2016 7月

前身為日據時期台南州廳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建築歷史百年,已成為台南最重要的文學地景。(林柏樑攝)

台南市中心圓環,公園路、中山路等道路放射延伸,保有台南州廳建築樣式的知名文學地景──國立台灣文學館高聳佇立。

馬薩式厚重屋頂、建築底座依然留有二戰時期美軍轟炸的彈孔痕跡;走進裡頭,別有洞天。流線、寬廣明亮的新式建築,藏身在歷史悠久的磚牆後,行走其間,州廳些許斑駁的磚牆和嶄新挑高的大理石建體,宛若穿梭時光走廊;「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展覽,正展出林海音、袁瓊瓊、林懷民等作家的珍貴手稿,斑駁塗抹的筆墨字跡,重現作家幾經轉折的創作思路。

從裡到外,這座日式建築歷經台南州廳、空軍供應司令部、台南市政府以至今日的國立台灣文學館,在迎來100週年之際,再次展開「新」與「舊」的完美融合。

 

台南州廳改造而成的國立台灣文學館,落成於1916年,是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在台灣留下台灣總督府(現為總統府)、台中州廳等多處建築傑作之一。

立面採用磚造、石材與洗石,融合歐洲現代與古典樣式、樓高兩層的台南州廳,後因辦公需求增建,成為如今大眾所見的樣貌。二戰期間,美軍強襲轟炸,位於行政中心的台南州廳馬薩式屋頂、木窗全遭毀壞,僅剩主磚牆結構。

擁有馬薩式屋頂、融合東西古典特色之美的台南州廳,是日本建築師森山松之助1920年代前後於台灣留下多項建築作品之一。(台南市政府提供)

耗時7年修復,重現原貌

毀壞的屋瓦建築直至1949年空軍供應司令部進駐後,僅簡單修復,即便後來移交台南市政府作為辦公處,極具特色的馬薩式屋頂也未能恢復至原貌。

1992年,文建會(現為文化部)選定現址籌設國立台灣文學館與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因歷史、人為增建而失去光彩的珍貴建築,啟動了再生改建。

為了留下珍貴的歷史建築,修復團隊決定復原州廳樣貌,並將新建築高度設計得較低,以維護歷史記憶。

經過7年修復,昔日展現工藝之美的馬薩式屋頂、衛塔、老虎窗以及柱式建築,在世人前重現。台南州廳也化身為「國立台灣文學館」,於2003年剪綵開張,成為全台第一處以文學為主題的博物館。

多年來,台灣文學館不但成為台灣文學作家必訪之處,館內也已收集作家本人及後代捐贈的文物十五多萬件。現收藏於館內地下室的文物,包含作家手稿、信札、報紙等文物。例如作家朱西甯手稿已由女兒朱天文捐贈;館中也收藏了作家三毛手稿,和她與丈夫荷西的定情物;戲劇大師姚一葦自大陸帶來的皮箱、劇本,也都在館中妥善保存。

作為台南知名文學建築,台灣文學館也與周遭藝文地景相互串連。以台灣文學館為中心,旁邊是修復後將作為台南美術館的原台南警察署,而孔廟文化園區、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以及老屋新生「草祭書店」、「林百貨」都在不遠處。

民眾感受藝文氣息之餘,台灣文學館的文學走讀系列活動,也帶讀者走訪台南作家葉石濤生平故居和筆下小說的場景;結合文學與歷史的「漫遊神仙府」文學散步路線,則精選10首與府城信仰文化相關的古典詩為踏查文本,並請來台南文史作家陳曉怡、薛建蓉及曾國棟帶領民眾實地踏查。

為了鼓勵閱讀,館方還備有一輛40呎貨櫃車所改造的行動圖書館,前往偏鄉傳遞書香。啟動七年多來,已有四十多個鄉鎮受惠,最南的墾丁、北端的基隆,東部的花蓮玉里,行動圖書館都曾停留。

國立台灣文學館的成立,對台灣文學界意義深遠,館長陳益源表示,台灣是少數能夠以台語、日語和國語多語言創作的地方,展現了台灣文學多元與深具海洋性格的一面。

隔著窗櫺望去,文學的歲月凝結眼前。

建築百年,尋訪老照片

為迎來改建為台灣文學館的州廳建築百年,館方人員特地前往日本拜訪建築師森山松之助後代子孫,並走訪森山松之助1921年返日後在東京銀座、新宿御苑所設計的建案。

陳益源表示,日據時期,包括森山松之助等新生代日本建築家將習自西方的建築理想在台灣大膽實現。當他們返日後,台灣文化的影子也留在他們的建築作品裡。因此森山松之助為新宿御苑設計的涼亭,就見到他將台灣閩南式建築的元素,融入其中。

台灣文學館也同步發起「徵集老照片‧聽你說故事」活動,邀集大眾以照片、書寫,紀念台南州廳的歷史時刻。

詹翹是台南二中的老校友,2014年適逢台南二中建校100週年,任職媒體業、還身兼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的詹翹被委以編撰校史,他意外發現不少台南州廳陳年舊照。大批塵封的珍貴史料因而有機會問世,讓外界見到百年前的台南州廳。

照片裡只見時為總督府台南中學校學生排列留影,後方一隅即是台南州廳,側面磚牆為將來增建而預先留下拱門廊道的設計,清晰可見。

「這張照片的發現令人無比興奮,極其重要。」台灣文學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王嘉玲解釋,文學館前身的台南州廳曾歷經二次增建,但相關歷史僅見於文字紀錄和建築藍圖,現有的照片也多半是台南州廳增建後的模樣。此張照片正好驗證台南州廳歷經二次增建的事實。

百年前台南州廳周遭歷史場景,同樣也出現在郭宣宏收集的明信片。郭宣宏平日就愛收集老照片、老明信片,至今已收藏了數百張,其中幾張即記錄了台南州廳動工前的市容。明信片裡的景象仍未見台南州廳建築的模樣,原址還是大片空地,見證台南州廳從無到有的歷程。

詹翹、郭宣宏年紀相差近一個世代,同為台南二中校友的身分讓兩人結緣,對台南在地獨特的深厚情感,常讓兩人在大批舊照片、資料中一眼認出舊地。「若不是我們倆都是台南在地人,熟悉地方,見到這些照片不過就是一批日據時代老資料。」郭宣宏說。曾經在台北工作數年而後回到台南,郭宣宏北上工作期間,見到台北積極為北門、南門等城牆古蹟宣傳,心中總是不服。他表示,台南有赤崁樓、郵便局、測候所等舊建築,更有資格推動古蹟再生、舊城復興。

穿梭舊街、尋訪老屋已是外地遊客來到台南的 必訪行程,由台南州廳改造而成的台灣文學館,當是首選。(莊坤儒攝)

州廳化身,文學即生活

公園路上的在地茶館「奉茶」,更在1990年代末期見證台南州廳由市政府化身為國立台灣文學館。

隔著圓環與台灣文學館遠眺相望,店主人葉東泰是二十多年前承租老屋改造為「奉茶」茶館。奉茶開店那年,台灣文學館現址還是尚未遷出的台南市政府。而1992年文建會選定此處作為「台灣文學館」,並在1997年啟動修復工作,恰恰和此地歷史上濃厚的文教氣息相吻合。

葉東泰指出,台灣文學館後方是全台第一所孔廟所在地,相近的地緣關係,讓文學館宛如孔廟的書庫。台灣文學館選在文風鼎盛的台南成立,當之無愧。

台灣文學館落腳台南,也讓喜歡讀詩、吟詩、寫詩的葉東泰跟著獲益。原本不懂詩句的葉東泰因為協助多場文學活動受到薰陶,開始創作詩句。「奉茶」茶飲招牌,不但個個寫上詩句,葉東泰也在前任台灣文學館館長林瑞明的鼓勵下,和六、七位朋友籌組「烏龍詩社」,創作台灣俳句。

「文學即生活」,平日偶有閒暇,葉東泰常至台灣文學館觀展。同時身兼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熱愛老建築、老事務的葉東泰認為,歷史建築的復興,不僅是重現歷史場景,更重要的是修復再生後的內涵。

而成功修復台南州廳並再生改造的台灣文學館,是台南第一件由公部門推動的老屋再生方案,和2008年由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針對多處舊宅推動「老屋欣力」計畫不謀而合。「儘管台灣文學館的修復是由公部門介入修復,多少起了示範作用。」葉東泰很是期待地說。

如今,穿梭舊街、尋訪老屋已是外地遊客來到台南的必訪行程,在圓環佇立百年的台灣文學館,依然在歷史長廊的新和舊之間,延續台灣文學的新生命。 

台南二中校友詹翹因編撰學校百年校史,意外發現台南州廳落成不久後拍下的許多珍貴照片。(詹翹提供)

台南二中校友詹翹因編撰學校百年校史,意外發現台南州廳落成不久後拍下的許多珍貴照片。(詹翹提供)

一旁是百年歷史的磚瓦建築、一側是挑高、嶄新的大理石建築,經過改造重生的台灣文學館,有著新舊融合的建築風格。

「國立台灣文學館」自2003年開館以來已收藏了十五萬餘件台灣作家相關文物、手稿及重要史料。(莊坤儒攝)

挑高拱門、悠悠長廊,漫步其間,感受台灣文學館昔日的歷史風采。

自家開設的「奉茶」茶館緊鄰台灣文學館,讓愛詩、寫詩的台南文化茶人葉東泰深刻體會「文學即生活」的精神。 (林格立攝)

民眾仔細觀看台灣文學館「為你朗讀──聆聽作家的心聲」,感受藏身於舊建築中的文學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