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東協經濟共同體(AEC,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誕生了。
實力名列前茅的馬來西亞,連年經濟成長率達5%以上,中產階級興起,伴隨著強勁的消費力,坐擁東協6.3億的市場腹地,馬來西亞正蓄勢待發,它將以黑馬之姿,躍升世界經貿版圖。
站在吉隆坡最繁華的金三角區,抬眼所見的天際線,除了高聳穿天的摩天樓外,還有鷹架、起重機的身影,各工地出入的工程車川流不息。
儘管巴比倫廣場(Pavilion Mall)商圈的捷運工程還在施工,但各國的觀光客仍然擠滿了星光大道的每個路口。等著紅綠燈的人們,就像期待著2020年「大吉隆坡」的願景(馬國計劃將吉隆坡打造為全球前20適宜居住、高經濟成長的城市),馬來西亞即將改頭換面,讓人驚艷。
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章計平表示, 台馬的人才交流是「新南向政策」中最亮眼的表現。
留台情誼
大馬的人口結構大致可分為馬來裔(65%)、華裔(25%)及印度裔(7%)。優勢人口的馬來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不飲酒,視豬為不潔之物,每日遵守《可蘭經》的戒律生活著。
伊斯蘭的戒律發展出哈拉產業,隨著穆斯林人口的成長,更衍生龐大的穆斯林商機。大馬政府近年來不遺餘力推動馬來西亞成為國際清真認證中心,馬國的伊斯蘭事務發展部(JAKIM, Jabatan Kamajuan Islam Malaysia),由官方主導,其核發的「哈拉認證」在伊斯蘭世界頗具權威。
華人則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種族,與台灣有特殊的情誼。
2016年的中華民國國慶慶典,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總會長方俊能代表全球華僑致詞。
二十多年前,就讀中原大學、擔任僑生聯誼會會長的方俊能,滿懷愛國的心情,曾號召溜冰社、單車社等成員,從中壢以慢跑、騎單車、溜冰等方式,到40公里遠的台北總統府前參加元旦升旗。
這不經意說出的小故事,道出了馬來西亞留台人與台灣特有的感情與互動。
「雖說整個東南亞都有華人的蹤跡,但惟馬來西亞對中華文化的維護與保存無人能出其右。」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章計平說。
長年來,因馬國政府打壓華文教育,為保持中華文化傳統,由民間華人出資成立了華文小學、獨立中學。早年又因馬國政府不承認其學歷,許多大馬的學生選擇渡海到台灣接受大學教育,這群人在大馬被稱為「留台人」。
這段特殊的淵源,造就了大馬境內有七萬多名的留台人,章計平曾受邀參加的留台生校友會,其歷史有52年之久。五十多年來,留台人在大馬的各行各業表現傑出,如馬來西亞中小企業公會全國總會長拿督江華強、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理事長拿督劉康捷、馬台經貿協會秘書長徐忍川等,都在台灣度過他們的青春歲月,對台灣懷有一份特殊的情感。
留台人可說是台灣在大馬重要的盟友,台馬的教育交流也真正落實「新南向政策」中,與東南亞人才交流的美意。
馬來人佔大馬人口一半以上,多數信奉伊斯蘭教, 個性樂天、隨和。(林格立攝)
電商潛能
自從航空公司AirAsia讓馬國人民習慣於上網訂購機票後,大馬人民的網路交易、互動越來越頻繁。民眾使用通訊軟體WeChat聯絡、利用旋轉拍賣(Carousell)買賣商品、用Grab叫車解決行的問題,處處可見利用網路解決生活所需。馬來西亞的網路基礎建設雖然未臻成熟,但3~5年內,它將飛快地迎頭趕上。
當全世界資金都轉移到東南亞時,台灣擁有地緣和人才優勢,在網路世界的新南向政策中,位居重要的戰略位置,可趁此取得先機。
之初創投(AppWorks)投資部經理江旻峻表示,台灣的網路電商發展已有二十多年,「多年累積的knowhow,再加上懂當地文化的人協助接地氣,我們可以幫助大馬電商快速提升行銷與專業,也促使業者跨出台灣,開拓更寬廣的市場。」
TiEA秘書長程九如更進一步分析,電子商務已經從單純在網路上販售實體商品,演進為提供專業服務(如提供遠距醫療諮詢或製造業knowhow),再進階到主動向消費者出擊。面對這波電子商務、新創產業南向的關鍵時機,程九如更強調:「台灣不應該只是輸出貨物、年輕人才、公司,更重要是把新的獲利模式建構起來,我們出口的該是高端的專業服務,把台灣的knowhow變成數位服務。」
馬國的料理豐富多元,從市場中各樣的食材、香料就可一窺端倪。
在地化服務
早在新創電商南向前,第一批渡海的台商已深耕大馬近三十年,事業也逐漸交棒到年輕世代手中。研析南向政策多年的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所長黃兆仁表示,二代台商成長於大馬,熟悉當地的風土民情和語言,善於適度調整經營方向,提供更在地化、更貼近市場需要的服務業類型。
例如,從事金屬加工業的吳盈儒,轉換思維把自己的製造事業當作服務業經營;家族從事傢具代工的汪廣元,創立新型態的Hill Product實木設計傢具公司。
新進大馬創業的青年創業家亦同。蕭博志大學畢業後外派大馬,多年後獨立創業,從事電梯經銷服務與人力仲介服務。黃翊軒本行學服裝設計,他誤打誤撞到大馬創業,提供客製化的服務,為酒店、銀行、公司行號設計制服。張皓翔的家族中藥事業也到此開設分公司,大馬有熟悉草藥的華人市場,再加上馬來人喜歡草本產品,更是未來發展的利基。
他們共同的特徵,是提供更符合大馬在地需求的服務。
大馬街頭仍常見漢字招牌,當地華人對中華文化的維護與保存,在東南亞中無人能出其右。
看見「馬來西亞的東協」
1980年代,政府倡議的南向政策,馬來西亞因政治局勢穩定、天然資源豐富、人工便宜及華人親台等因素,成為台商投資東南亞的首選。
2016年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從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連結四大面向,跟東南亞各國建立互惠互信的夥伴關係。
其實,早在1987年跨進大馬的李芳信,走的就是新南向的路子。身為台中老字號永信製藥的么子,當年隻身赴大馬創業。為了深入當地市場,他先以貿易外銷,熟悉通路,了解市場後,才進駐設廠。「把東南亞當作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意味著要進入蹲點,與在地企業打巷戰、割喉戰。」李芳信嚴肅地說。此外,已在新加坡、緬甸、柬埔寨、越南等國完整佈局的李芳信更提醒台商,東南亞的成功經驗無法跨國複製,台商要有打團體戰的概念,組成明星隊進軍,才有勝算。
駿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拿督江文洲說:「不要看『東協的馬來西亞』,而是要看『馬來西亞的東協』。」東南亞6億的人口紅利,加上成長中的中產階級,世界各國均想方設法地要跨進這蓄勢待發的領土。人口約三千一百萬的馬來西亞,內需市場不大,但居東協中心樞紐的位置,卻佔盡了天時、地利;身為東協會員國,坐享免稅待遇,位居東南亞的中心,更可串連周遭市場腹地,大馬最適合成為台商進入東協的營運總部。
各街區角落常見的媽媽檔(Mamak),24小時營業,是大馬人常見用餐的空間,也常是朋友碰面閒聊的場所。
永續的東南亞
馬來西亞台商總會長許正得已在大馬深耕三十多年,看盡產業趨勢流轉,他表示,多數台商隨著生產條件轉移而逐水草而居。但多年來深耕東南亞的歐美大廠則不同,早在二次大戰前便憑藉著政治、經濟力經營東南亞市場,並在當地銷售、製造,重視內需市場,他們佈局全球的模式值得我們參考。
李芳信呼籲:「台灣應該把東南亞視為永久經營的腹地,提出永續、具願景的南向政策。」他建議政府要做好媒合的基本功,請各產業工會建立起完整的產業索引,與海外台商共享資訊,藉此串連,協助廠商準確且迅速的找到合作夥伴,政府適時提供低利或無息貸款、補助,協助國人打天下。
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理事長、也是台灣女婿的拿督劉康捷,交通大學畢業後進入跨國企業工作了18年。他建議台灣:「學習跨國企業藉由併購取得當地人才,再以此深入了解當地市場,如此即可快速地擁有一批熟悉東南亞的種子人才。」再者,組織台灣的優勢產業團隊,參與大馬大型計畫,了解國際企業、開拓市場,這批擁有東南亞實戰經驗的子弟兵,不僅可以協助台灣衝鋒陷陣,也成為南向的種子。這就是「新南向政策」中「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的精髓。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黃兆仁所長則提出,台灣應該學習日本、韓國,傾國家之力,打造台灣國家品牌,讓東南亞人民熟悉台灣。他還建議台商可以考慮與馬國企業共創品牌,提供技術支援,大馬可提供資金與在地通路,建立互利互惠的夥伴關係。
處在區域經濟整合的時機點,立於國家戰略地位重新佈局的當下,台灣該在此時此刻深入了解鄰近的東協各國,與東南亞建立深厚的夥伴關係,共創永續的未來。
馬來西亞的種族多元,除了馬來裔、華裔與印度裔外,還有來自孟加拉、尼泊爾等國際移工一同組成街頭的面貌。
站在吉隆坡塔上的觀景台,遠眺近望,將大馬景致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