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苦瓜的蛻變
然而全中和辛苦為苦瓜育種,除供食用,還有一特殊的原因,是為了研究單位的需要。
原來國科會2005至2011年執行「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計畫」,邀請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等學術單位,進行山藥、金線蓮等作物研究,希望能開發成中草藥與健康食品, 2006年起將苦瓜納入,進行調整血糖、降血脂與抗癌的研究。而研究單位每次要拿苦瓜作中草藥實驗,從市場買到的苦瓜,因為品種與來源都不一樣,有時有效,有時沒有效,影響研究的效度與信度。
全中和說,這是因為苦瓜是異交作物,農民自行留種,品種混雜,再雜交後,後代植株會產生性狀分離,果實便會大小參差不齊,形狀多變。因此花蓮農改場也在研究單位的要求下,提供相同品種、相同產期與基質穩定的苦瓜,作為研究之用。
在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的支持下,學術單位紛紛針對「苦瓜萃取物」進行研究,在製程、保健功能累計已申請超過46種專利。
例如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鄭雪玲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從「花蓮2號」與類似沖繩綠山苦瓜的藤與果實中,純化出三萜類化合物與皂苷成分,用在細胞與小鼠實驗上,均有改善細胞對胰島素抗性的作用,顯示苦瓜具有開發為第二型糖尿病保健食品的潛力。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所教授徐雪瑩10年來利用苦瓜萃取物與純化物進行癌症細胞株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定成分對癌細胞的生長有生長抑制效果。但徐雪瑩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吃綠苦瓜需在日常生活保健裡落實才有助益,如果到了癌症末期才吃就太晚了。
國科會國家型計畫研發團隊的成果,可以說照亮了山苦瓜的未來,讓山苦瓜在研發成保健產品的選擇中,成為績優潛力股,大大拉抬了山苦瓜作為產業作物的身價。花改場研發團隊因此朝向研發「保健型」山苦瓜方向來育種。
尤其是全中和團隊在2008年獲得品種權的「花蓮4號」、2010年開發的5號,是花改場自2002年即開始培育的品系,「矮、肥、短」身形,「尖銳突起」深綠色的果面,有些「其貌不揚」。但真是「瓜不可貌相」,經過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等機構的檢驗,這兩號苦瓜適合開發作為保健食品。
全中和說,花蓮4、5號具有「雜種優勢」,就是一般人所說「混血的第一代都比較聰明」,果實產量高又營養。
花蓮農改場副研究員全中和辛勤育種山苦瓜,開闢山苦瓜多樣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