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人才養成
已故劇場大師李國修說,「戲劇濃縮並反應人生故事。」而說這齣人生故事的推手——編劇,又該如何將故事說得引人入勝、說得動人?
「編劇一定要是熱愛說故事的人,我一想到好的故事,想像呈現後觀眾感受到它的精彩,就會很興奮。」電視劇《我的野蠻千金》的資深編劇王瑋說著編劇應具備的特質。
以《白色巨塔》獲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編劇獎的吳洛纓,今年還加入《我願意》的編劇、拍攝及宣傳行銷工作。這幾年她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大學教授編劇課,傳承編劇實務經驗,學生不乏來自業界且獲短片輔導金者,也有立志想當演員但想斜槓編劇者,以及想轉行當編劇的特教老師。
《光華》團隊採訪吳洛纓的這天,她正以《絕命毒師》電影為例,與學生一起腦力激盪,發想30歲的黑幫女老大治理幫眾的劇情:如何建構戲劇的衝突情節、如何鋪排人物角色的反差感、如何創作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吳洛纓說,編劇課是有系統地從基本的人物角色設定、故事情節、結構與大綱、「開始、衝突、結局」的三幕劇等教起,最終仍須創作一個故事、一本劇本,而要寫出有血有肉的劇情,還需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田野調查的能力。
她以醫生爭奪權力與名聲的電視劇《白色巨塔》為例,當時她僅32歲、育有二子,經歷結婚、離婚、罹癌的生命轉折,因而劇情中對醫療事業、人生意義與人道關懷多了一些省思,但她認為,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之下,多數人循常軌升學、就業,反而失去獨特的生活體驗。「為何不是先工作再返校唸書?」她反問。
吳洛纓還形容自己的童年是在「瘋狂看電影」中度過,從大量觀看電影開拓眼界,並累積創作能力。她並鼓勵天天寫作,以保持書寫的溫度,以及勇敢冒險、旅行、擴展生活經驗與人脈,培養寫出戲劇張力的實力。
目前,台灣扶植編劇人才、製作的提案管道多元,例如文化部優良電影劇本徵選、短片、長片輔導金補助,北、高市府主辦的台北拍、高雄拍影像徵件與獎助等,在在提供編劇多元的揮灑舞台。
另一方面,文策院於2019年11月掛牌,與文化部引入國發基金及民間資金,可彈性地挹注電影、動畫與劇集製作、發掘新銳,催生台灣文化內容產業。北藝大研究生、以《親愛的我》獲得短片輔導金的陳家宜就說:「政府補助超級多,與陸、韓相較相對優勢。」
為了留住編劇人材,保障專業領域人士應有的權益,中華編劇協會、文化部、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等單位推動的「表演藝術編導合約範本」,於2022年實施,規範編劇、編舞、導演的工時、報酬、著作權歸屬等,盼逐步健全產業的勞動條件。
吳洛纓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課,傳承編劇的實務經驗。
台灣民主自由的環境,不乏影劇創作題材。吳洛纓認為,好好製作,有助提升台劇的國際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