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對話,團結文創產業
《花甲男孩轉大人》改編自年輕小說家楊富閔的短篇小說集《花甲男孩》,承接了《斷掌順娘》、《後山日先照》、《孽子》……等文學改編劇的傳統。瞿友寧說:「過去我們有楊青矗、王禎和、白先勇改編成的戲,但這些都是比較早期的作品,因此這次希望能找比較年輕的創作。」這一齣現代鄉土劇,從紙本到影像的成功轉譯,也引起文壇如廖玉蕙、米果等作家的迴響與盛讚,吸引了不少藝文界朋友的收看。
在產業鏈上,植劇場刻意打開與音樂、時尚、漫畫、藝文出版等文創相關產業的對話,除了選用音樂人盧廣仲作為主角,片頭尾曲交由他操刀,「看魚仔在那游來游去、游來游去╱我對你想來想去、想來想去╱這幾年我的打拚跟認真,都是因為你……」、「明仔載、明仔載,沒風颱的╱明仔載、明仔載,去看海,明仔載、明仔載,坐在你的摩托車……」溫暖的吉他音色,搭配國、台語雜揉的歌詞,娓娓唱出的情感,兩支曲子〈魚仔〉、〈明仔載〉,為整齣戲增色不少;在Facebook上,以劇中角色的台式穿搭造型創造話題,同時導入服飾、時尚元素;未來,電視劇也將改編成漫畫,提供台灣漫畫家可供發揮的故事素材與創作機會。
打破單打獨鬥,創造不同產業的交流與合作,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藉由互通聲氣,激發出彼此的生命力,也增添作品的厚度,這才是跨界對話真正的意義與價值所在。瞿友寧說:「文學豐富了影像上的想像,讓想像更天馬行空。」全程參與改編過程的楊富閔,除了對文本素材的嫻熟,與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加上長年從事學術研究的背景,他從改編後的劇情,提煉具有象徵性的關鍵字,提供劇組靈感來源。
作品改編成戲劇,也回饋到楊富閔的寫作生命上。楊富閔說,由於作品被改編的契機,讓他重新檢視文學改編戲劇的脈絡,繼而思考到,過去這些被選中改編的作品,或許有著適合影像化的特質。換言之,影像化與文字化的角度差異,是他接觸到改編戲劇時首先探觸到的議題。
他說:「跨界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不同說故事的方式。以前只是用文字表達,但合作過程中,人物、對白、場景,每個不同環節都是不同的角度。可以用不同視角去理解同一件事情,再從同一件事情看到其他不同的眉角,這是我參與這件事情的最大收穫。」
盧廣仲與蔡振南對罵、原著楊富閔入鏡、人形蟲身……等經典段落,屢創高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