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素有「遠洋漁業日不落國」的美名,鮪魚、魷魚、秋刀魚產業,在不同時期登上遠洋漁業的舞台,各領風騷。
一艘魷釣船短暫停靠高雄前鎮漁港補給後,又將開拔至北太平洋捕秋刀魚。
遠洋鮪魚延繩釣,是台灣最早發展、至今仍是產值最大的漁業,近四百艘100噸以上船隻,全年無休在三大洋作業。
「不敢說我們船數最多,但日本有一半的船是由台灣資金建造,早年大陸的船,也百分之百是台資的,」台灣區鮪魚公會理事長謝文榮充滿自信地說。
鮪延繩釣,即是在數十公里長的主繩上,綁上浮筒及數千條支繩與魚鉤後,下鉤至海裡數百公尺處釣鮪魚。
日本人治台時期引進這種漁法,當時以高雄為基地,作業範圍遠至印尼海域,所擴張的漁場面積,相當於143個台灣陸地。
1954年,我國沿海漁場漸衰,開始發展遠洋鮪延繩釣;隨後,美國金援及國際借款也適時提供造船所需經費,鮪延繩釣船隊因而得以成形。
台灣區鮪魚公會統計,1960年100噸以上船隻僅23艘,10年後倍增至近四百艘,作業區域已遍及三大洋。這個時期的漁獲大都外銷美國、泰國製成罐頭,經濟價值不大。
1970年代,業者引進深海延繩釣及超低溫冷凍設備,至此,我國才真正進入鮪延繩釣的黃金年代;新的技術主要以大目鮪與黃鰭鮪為標的,經-60℃急速冷凍保鮮後,九成以上的漁獲直接在海上轉運至日本做生魚片,大幅提高了漁獲的附加價值。
以單價最高的大目鮪為例,日本海關資料顯示,平均四至五成的進口量來自台灣,遠高於中國大陸的兩成、南韓的一成。
皇明漁業公司董事長陳得財的超低溫延繩釣船「虹盛號」,日前在大溪地將漁獲轉載至日本銷售,大目鮪每公斤價格960日圓,比去年1~4月平均每公斤784日圓高出許多。
據漁業署統計,我國近三年鮪延繩釣平均年產21萬噸,占遠洋漁業總體漁獲量的三成;年產值約266億台幣,占總體產值的七成,足見鮪延繩釣漁獲「量少價高」的外銷優勢。
一艘我國籍鮪延繩釣船乘風破浪,出航印度洋。
「沒有遠洋漁場,就沒有遠洋漁業。」這句話貼切地形容魷釣產業。魷魚羹是台灣民眾喜愛的小吃,但早年台灣的魷魚卻完全仰賴進口。
1970年代初,在農業復興委員會經費補助下,台灣第一艘魷釣船「榮忠號」先在日本海與紐西蘭海域試釣,繼而延伸至西北太平洋海域;初期發展頗為順利,後因各國相繼宣布200海浬專屬經濟海域,我國漁場受阻,只好暫緩發展。
進入1980年代,業者轉向西南大西洋,成功開發阿根廷及英屬福克蘭群島漁場,後續並帶動建造大型魷釣船風潮,10年內,700噸級以上新建船隻即超過百艘。船隊擴編,也使我國魷魚年產量最高曾突破27萬噸。
不過,台灣區魷魚公會理事長施教民表示,近年主力漁獲阿根廷魷魚產量起起伏伏,07~08年合計五十萬噸,09~10年各只有三、四萬噸,去年又升至六萬多噸。
原因為何?「不清楚,可能跟氣候變遷有關,也可能是漁民太聰明、船多、設備好,導致之前過漁,」施教民說。
即使如此,西南大西洋仍是魷釣船的主力漁場;我國魷釣船總數103艘,今年就有66艘在福克蘭群島入漁、25艘在阿根廷外海作業。
順暉漁業公司董事長陳允來的魷釣船「順慶一號」,已結束在福克蘭群島的作業,六月回到高雄。魷魚漁季一月開始,五月結束;全台另有近八十艘船跟「順慶一號」一樣,改裝成兩用漁船,釣完魷魚,下半年接著開往北太平洋捕秋刀魚。
台灣近十年各項漁業產值/資料來源:漁業署
台灣漁船1970年代到日本近海捕秋刀魚,漁獲拿來當鮪延繩釣的餌料;當時沒有想到,日後會成為魷釣的姊妹產業。
北太平洋的秋刀魚漁季從六月到十二月,剛好與西南大西洋魷釣漁季互補。
目前魷魚公會登錄103艘魷釣船,其中80艘經過改裝,可兼做「棒受網」作業(捕秋刀魚的漁法)。
「我們的秋刀魚漁獲量世界第二,僅次於日本,」台灣區魷魚公會理事長施教民說。
日本的秋刀魚屬沿近海漁業,我國漁民則是在公海漁場作業。換言之,台灣的遠洋秋刀魚漁獲,世界第一。
「我們也是被逼出來的!」施教民表示,日本內海有大量的秋刀魚資源,近來每年允許南韓7,000噸捕撈配額;由於台灣沿近海缺乏豐富的漁業資源可為國際漁業交涉的籌碼,「日本一噸也不肯給(台灣),逼得我們的船只好往公海跑。」
施教民表示,每年七成以上的秋刀魚漁獲出口外銷,國內市場的消費力,大約只有3萬噸。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魷魚與秋刀魚業合計,近10年平均年產23萬噸,約占遠洋漁業總產量的三成,產值41億台幣,只有總體產值的一成。
2010年台灣遠洋漁業主要魚獲生產量值/資料來源:漁業署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通過,各國保有200海浬專屬經濟海域,外國船隻入內作業須繳入漁費(捕魚權利金)。台灣有兩千多艘遠洋漁船在海外作業,公海捕魚的不算,每年繳交的入漁費非常可觀。
以船隊規模最大的鮪延繩釣為例,鮪魚公會理事長謝文榮表示,各漁業資源沿岸國收費標準不一,全部加起來,「一年要台幣好幾億。」
皇明漁業公司董事長、台灣區鮪魚公會大西洋區營運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得財,擁有七艘船,同步在三大洋作業。他表示,平均每船每年入漁費,太平洋區開價台幣120萬元,大西洋區110萬元,印度洋區80萬元。
陳得財說,漁船通常較多時間在公海下鉤,但「漁業資源沿岸國的漁季較固定,時間一到,我們就進去(作業),雖然只有兩、三個月,還是得付整年費用。」
鮪魚公會理事長謝文榮也說,有些船隻繳了入漁費,但整年都沒進去捕魚,「非洲塞席爾一年收費一百多萬,一旦漁況不好或有海盜出沒,船隻就不進去。」
「斐濟、諾魯等太平洋島國,幾乎都靠我們的入漁費維生,」謝文榮說。
以人口數不到十萬的印度洋島國塞席爾為例,謝文榮表示,該國每一百元國民所得,其中就有3塊錢來自台灣的入漁費。
創造國際舞台龐大的台灣鮪延繩釣船隊,貢獻漁業資源沿岸國鉅額的經濟收益,讓國際漁業組織無法忽視。聯合國1995年通過立法,確認「捕魚實體」的地位,台灣因而得以此資格,參與國際主要鮪類保育組織,成為正式的會員;透過漁業外交,與國際對話。
2004年,我國成為「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的創始會員,是退出聯合國以來,首次全程參與國際組織的設立。
鮪魚公會理事長謝文榮認為,我國在全球海洋漁業的舞台扮演關鍵角色,如果不納入台灣,國際漁業組織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全球的鮪魚產業,根本脫離不了台灣。」謝文榮說:「這也是中國大陸『心痛』之處。」
2007年,聯合國轄下的「印度洋鮪類委員會」(IOTC)召開年會,我國會籍問題成為爭議焦點,有會員國提案讓IOTC脫離聯合國,以利台灣成為會員。
根據當時台灣平面媒體的報導,IOTC一位匿名的官員甚至告訴國際媒體:「進行(印度洋鮪類的)保育計畫,卻沒有邀請擁有龐大捕鮪船隊的國家參與,真是瘋狂。」
據謝文榮瞭解,原本大陸私下同意大會提案,但媒體的報導踩到大陸外交的紅線,於是立場一變,策動其他會員封殺提案。
擬准武裝保全上船抗盜除了漁況之外,遠洋漁船最擔心的兩件事,近幾年都碰到了:一是油價飆漲,二是海盜。
皇明漁業公司董事長、鮪魚公會大西洋區營運委員會主委陳得財表示,兩年前油價每噸700美元,現已漲到每噸1,200美元;以作業船每日3公噸用油來算,等於每天要多從口袋掏出台幣4萬5,000元購油。
「幸好日圓兌美元匯率升值,漁獲賣到日本市場賺的錢,多少可以補貼油錢,」陳得財說。
陳得財手上7艘低溫鮪延繩釣船跑遍三大洋,他分析今年各洋區的漁況:「大西洋最差,一艘船一個禮拜只有1~2噸,正常情況下,應有4~5噸;印度洋還不錯,一艘船一個禮拜有7噸,平均一天就有一噸。」
陳得財450噸的「虹盛號」漁船,原先在印度洋作業,因索馬利亞海盜猖獗,去年在漁業署管制下,轉往太平洋作業一年。
根據漁業署的統計,2005年至今累計5起索馬利亞海盜挾持台灣漁船事件,傷亡最慘重的一起發生在2010年,「春日財68號」被海盜登船據為母船,在與美國軍艦海上駁火時,被擄為人質的船長被擊斃,漁船被擊沉。
鮪魚公會理事長謝文榮表示,希望政府允許遠洋漁船在海上雇用武裝保全。對此,漁業署署長沙志一表示,未來將朝此方向修法,也希望外交及經建部會一起關切台灣遠洋漁業未來的發展。
台灣的遠洋漁業發展五、六十年至今,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試圖超越的對象。
中國大陸近10年來,積極擴張遠洋漁業,官方補貼油價、獎勵造船。對此,謝文榮表示,「其實真正的用意是要超越台灣。」在台灣身上,大陸看到了遠洋漁業外交上、戰略上,以及經濟上的意義。
台灣雖然四面環海,但思考海洋的心態與對海洋的想像,卻略嫌保守。遠洋漁業業者要問的是,大陸看到了問題的核心,我們的政府是否也看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