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分享,勢如破竹
然而,產銷班的筍農種植竹筍的年資並不久,大多數由果農轉作,都曾經歷過盛產時因生產過剩,而價格崩跌的心酸,好在有班長郭麗婷「食好鬥相報」。
原本種植香蕉的郭麗婷說起種植綠竹筍的「緣分」,2018年她碰巧遇到白河筍農張國禎,他建議有地熱的集集適合種竹筍,郭麗婷與先生楊志琛於是開始試種。
經過一年的「實驗」,楊志琛說,曾經用錯肥料,種出纖維粗老的火山筍,也用過搖竹子的方法,希望讓竹子感到威脅,逆境求生出竹筍。「可能是誤打誤撞」,郭麗婷笑著說,沒有想到2018年冬天,真的成功種植出綠竹筍來。
冬天可以出產竹筍,郭麗婷成功賣到台北市農產運銷公司(以下簡稱「北農」),農糧署得知後,由於火龍果、香蕉盛產季時常因生產過剩,影響收入,因此鼓勵集集果農轉種綠竹筍。
「我們班長不藏私,用什麼肥料、種植的細節都慷慨分享。」副班長郭玉發說。
然而「隔行如隔山」,從零開始的班員們認真上農政專家的課,進行施肥管理。雖說是「資淺」的筍農,亦勇於創新改良,例如自創「不打頭」作法。郭玉發解釋,傳統作法是會清除老化竹筍頭,留下新竹,但每次僱用怪手打斷竹頭至少要花6,800元,所費不貲。班員唐慶煌一旁幫腔說:「坦白說,是我們偷懶啦,不用每年清除,而是八年後,再一次清除即可。用農業經營的術語說,是提高投資報酬率。」
2018年12月成立的竹筍產銷班,從18個班員、十多公頃的種植面積,吸引來自中寮、竹山的農民申請加入,筍農都有賺到錢,一路成長至目前33個班員,40~50公頃的種植面積。
以往筍農必須三更半夜摸黑摘筍,以趕赴當天早市販賣,因此老一輩的筍農常說採筍是「跟鬼搶工作」。而集集竹筍產銷班用預冷技術,只要清晨採摘,配合冷鏈運送,消費者可以吃到鮮甜細緻的綠竹筍。
郭麗婷同時進行產期調節,她說:「我們班就是有實驗、研究的精神,還有就是大家很團結,乖乖聽班長的話。」每年五至七月綠竹筍盛產期時,產銷班出貨少,等產季一過,物以稀為貴,再增加出貨,可以賣得好價錢。
今年二、三月,集集竹筍運銷班的冬筍,在北農平均拍賣價每公斤達500~600元,最高可至一公斤890元,集集竹筍產銷班真的做到「綠竹成金」。
「集集竹筍產銷班」富有實驗、研究的精神,並且大家很聽班長郭麗婷(左三)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