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新創

我有話要講!──部落格時代來臨

我有話要講!──部落格時代來臨

文‧張世倫  圖‧莊坤儒

2006 9月

(上、下)阿賢在部落格抒發與女友分手後的內心感觸。而這些素樸的塗鴉,最後挽回了女友的心。

近年來最熱門的網路現象非「部落格」莫屬。有人說這種個人式的網站,顛覆了以往大眾媒體「一對多」的單向傳播模式,讓訊息來源不再集中於少數媒體菁英手裡;有些人讚嘆部落格的草根精神,認為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媒體革命,對其前景充滿樂觀;有些人則批評部落格裡,大量充斥著個人自怨自嘆的內心獨白或武斷主觀的偏見,缺乏深刻內涵。

究竟什麼是部落格?部落格和傳統或個人網站,在形式與內容上有何不同處?風起雲湧的部落格帶動了那些文化現象?

打從人類有社群概念開始,心裡便存在著藉由講述所見所聞,與眾人分享內心感受的慾望。但是過去由於經濟與技術條件的限制,大部分的人都無法如願以償:要廣泛印行自己寫的著作,成本高又麻煩;想投稿到大眾媒體上闡述己見,談何容易;欲製作個人網頁,還得明白寫網站的程式語法,及租借網路空間的方式。「辦自己的媒體」聽來浪漫,實際搞來卻困難重重。

然而這樣的技術門檻,如今在部落格文化盛行下已降到最低,人們只要花一點心力學習,就能獨力建構出一個具備基本功能的部落格網站。這樣的創作空間沒有篇幅限制,沒有編輯會審查退稿,自己就是內容的生產者、版面的編排者,以及網站介面的管理者。辦自己的媒體,如今變成實際可行,不再是空想。

搞怪逗趣的Kuso風是台灣網路文化的主流。圖為在台大舉行的同人誌Cosplay聚會。

Web 2.0精神

部落格(或稱「網誌」、「博客」),來自英文的blog一詞,意指網頁型態的個人日誌。通常依照日期先後排列文章順序,使用者可以自行設計版面,在文章內容中自由插入圖片、影像,並且允許讀者對文章內容進行回應或轉寄。

有別於現存的大型主流媒體總是掌握在少數的財團手上,國外因此將個人化的部落格現象稱為「我們就是媒體」(We the Media),意指發聲的管道不再受少數媒體箝制壟斷。部落格讓每個人都成為媒體中心,過去報刊、電視等媒介都是由上到下的傳播模式,但部落格卻是由下而上串連,每個人說自己想說的話,是自己網站的主人。

事實上部落格的風行,正符合近年來網路觀察家所提出的分散式「點對點」的「Web 2.0」概念。這種觀念認為往昔那種網路活動重心集中在少數入口網站(如雅虎、PChome)的模式已經落伍,新時代的網站服務必須強調個人化服務,使用者不再只是被動的訊息接收者,同時也是主動的內容生產者,他們藉著不斷更新內容,進行社群式的分享。

網路上雖然有各種流量驚人、廣受歡迎的「人氣部落格」,但大部分人最常造訪的,還是自己親朋好友的網誌。這些部落格或許每天瀏覽的人次不多,但背後都代表著一套人際互動網絡。社群化的部落格現象,因此被形容為一個個「想像的共同體」,參與其間的作者、回應者及瀏覽者,彷彿自成一個虛擬群體,交換著只有彼此才能心領神會的話語。

(上、下)阿賢在部落格抒發與女友分手後的內心感觸。而這些素樸的塗鴉,最後挽回了女友的心。

抒發個人情感的日記

部落格就像日記,大部分使用者每天在部落格上書寫自己的生活點滴與喜怒哀樂,內容也只給一、兩位至親好友觀看。但即便觀眾稀少,這些不起眼的部落格,有時卻改變了人的一生。

1973年次的阿賢就是一個例子。在廣告公司工作的他,數年前為了一圓夢想,毅然前往美國學習動畫,回到台灣後,交往3年的女友卻以「沒有感覺了」為由要求分手。苦悶鬱卒的阿賢為了讓自己的情緒有個出口,於是利用工作空閒,用插畫在部落格上表達自己對女友的思念。

阿賢的筆觸簡單,內容則以回憶與女友交往時的點滴為主,詼諧中帶著哀傷。譬如畫到昔日快樂時光,阿賢讓圖畫裡的自己矇著雙眼,任女友牽引同行,圖說寫著「我喜歡被妳帶著走的感覺,真的很愛。」另一則插畫裡,只見他躺在旁邊空著的雙人床上,說道:「還是習慣將床留一大塊給妳。」

剛開始在部落格上創作時,阿賢只把網址分享給少數友人,並沒有告訴女友,但友人深受這些插畫感動,忍不住把訊息私下告知阿賢的女友。她驚訝於阿賢的深情與細膩,兩個人因部落格而更加瞭解彼此。而就在阿賢畫到第86天時,女友決定再給阿賢一個機會,兩人復合。

阿賢的故事,只是每天上演的部落格悲喜劇裡的一個案例。在這個安靜角落裡,部落客們盡情抒發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數位相機普及,自拍文化盛行,現代年輕人勇於用部落格表現青春活力。

創作平台

除了日記式的自我告白外,也有些人把部落格當作創作園地,在上面發表小說、張貼攝影作品、紀錄旅遊心得、撰寫美食評鑑,甚至對社會時事進行針砭評論。

這種嶄新的平台,不但讓許多因缺乏名氣而無法登上主流媒體版面的創作者找到發表管道,如今也有不少知名作家如紀大偉、徐玫怡等人,嘗試在個人部落格裡發表創作,並與讀者進行雙向式的互動溝通。

作家柯裕棻當初受中國時報之邀開設部落格,任教於政大新聞系的她,一開始也很好奇這種個人化媒體的潛能,在網誌放了小說、散文、書評,以及學術上的評論文字。

但作家畢竟是公眾人物,加上中時部落格的讀者很多,柯裕棻在經營一陣子網誌後,逐漸發現自己有意見觀點的評論文章,三不五時會引發非理性的謾罵回應,有時候工作太累發個小牢騷,還會被冷嘲熱諷說是「大學教授不知民間疾苦!」

「要不是自己太懶,還真想去別的地方再申請一個匿名部落格自在寫作。」柯裕棻於是將自己部落格的文字,定位在調性比較冷的生活散文,「有意見的學術或評論式的文章,後來就比較少放在這個空間上了。」

雖然討厭有人「鬧場」,但部落格的互動特性仍讓柯裕棻印象深刻。她的文章〈我的電腦拜物症〉,描述自己對新科技又愛又怕的情結,由於切中許多人的共同經驗,結果引發六十幾篇熱烈回應。網友們的心得迴響,不但讓她得到許多創作靈感,自嘲為「科技低能」的她,還因此被電腦雜誌邀請開設專欄;另一篇名為〈行路難〉的文章裡,她回憶自己在冰天雪地的美國攻讀博士時,面對生涯、學業,及情感的懸而未定,所逐漸養成的內心孤寂感,這篇外冷內熱的文章刊出後,不但在留學生圈裡廣泛流傳轉寄,許多正在努力攻讀學位的女性受到了激勵,也都勇敢現身在她的部落格上回應。

部落格風行,如今每個人都能用網誌向世界發聲!

個人化媒體

柯裕棻說在部落格上創作,讓她更確認自己讀者的圖像,「大致就是喜歡文藝的知青,或是教育水平高的年輕上班族」,而她有次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半數以上擁有部落格、個人新聞台,或BBS個人版。對這些年輕人而言,個人化的網路媒體平台如今就像手機一樣,「因為大家都有,所以我也要有!」

外人或許難以想像,但經營部落格其實並不耗時,每天寫文貼圖,快者只要數十分鐘便能完成。對親朋好友來說,閱讀彼此的部落格,有著近似「交換日記」的親密感。

對於那些敢秀愛現的人來說,部落格流量不高或許沮喪,但更多人其實把網誌看成個人日記,讀者本來就只有三、四人,裡面充斥著意識流式的跳躍式書寫,內容或許只有作者自己能夠領悟,也不一定時常更新,卻絲毫不減損部落格抒發個人情緒的價值。

數位相機的普及,則讓許多部落格的精美程度,與傳統媒體相比毫不遜色。「生活情報」如旅遊或美食訊息,一直是部落格文化裡的大宗,不論你要找的是日本東京的舊書店介紹,或台北某家新開的炭烤餐廳,都很難立即在專家撰寫的指南書裡找到解答,反倒業餘的遊客與饕客們,會在自己的部落格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分享所見所聞。他們或許意見主觀,但比起主流媒體裡的報導常常只是廣告代言,許多人寧可參考部落格上迅速、直接且好惡分明的第一手情報。

想探訪觀光指南沒有記載的特殊景點,許多人將部落格當作重要的資訊來源。圖為日本東京的神保町舊書街。

網路社運

眾聲喧嘩的部落格現象,近年來也在台灣形成一股新鮮生猛的評論勢力,有時部落客(部落格創作者)們也會針對議題彼此串連、互相支援,成為社會運動的新興場域。例如2005年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時,名為「正名少年游擊」的部落格曾發起「和平家書」運動,希望理念相同的網友以家書形式紀錄自己家族的成長故事,作為一種抗議,吸引了二十多位部落客參與。

而當台北縣貢寮海洋音樂祭的表演場地福隆浴場,因為核四廠興建導致沙灘連年流失時,由獨立樂團「薄荷葉」鼓手鄭凱同等人組成的「另類媒體發聲機」,則在2005年發起「愛音樂救沙灘」的部落格連署串連,短時間內便得到廣泛迴響。許多樂團與樂迷都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張貼訴求貼紙,並發表聲援意見,是部落格介入公共議題的成功案例。這項運動的聲勢,造成許多樂團在海洋音樂祭的舞台上表演時,也不忘提醒觀眾在狂歡享樂之餘,要時時惦記腳底所踩的沙灘。

Kuso才是王道

美國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曾說,「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意指在瞬息萬變、不斷推陳出新的媒體生態裡,只要你願意,都可能一夕爆紅。而這個1968年的預言,或許在部落格蔚為風尚的21世紀,才終於得以實現。

一個每天朝九晚六的7年級上班族女生彎彎,自2004年底開始,在部落格上用漫畫抒發自己生活中的點滴趣事,結果意外竄紅。如今她的部落格瀏覽人次已經超過4千萬,每天約有15萬人次會連上她的網誌逛逛,「彎彎現象」成為2005年台灣最受矚目的部落格竄紅案例。

類似彎彎這種以生活周遭的小事作為素材,再用想像力惡搞加工的「Kuso文化」,正是目前台灣部落格的主要潮流。「Kuso」一詞源自日本的青少年通俗文化,意指一般人以非專業的惡搞手法進行無厘頭創作,由於技法簡單粗糙,反倒具有一種赤裸新鮮的惡趣味。

除了彎彎這類的原創作品外,「Kuso」風最常見的手段是改編,例如將俊男美女擔綱的當紅電影預告片,找來一群朋友依樣畫葫蘆照演一遍,藉著拙劣模仿來製造笑點;也有人模仿「蘋果日報」俗豔華麗的美編風格,將網路上蒐集到的趣味照片用各種誇張的風格編排成報紙版型,並取名為「波蘿日報」,讀者也超過了上百萬人;還有些部落客專門監督媒體上的各種錯字或謬誤內容,再用嬉笑怒罵的筆法大加譏諷。他們的部落格模仿古早卡通裡「正義戰士」們的口號,取名為「去吧!錯誤特攻隊」。

這些過往被主流媒體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惡搞內容,如今成為不少部落格的創作風格。他們拒絕正經八百,凡事只求顛覆好玩。批評者或許會認為他們缺乏深度,但在各種Kuso內容的背後,其實展現了新世代反叛主流價值的強烈慾望,而他們辛辣嘲諷的創作態度,也是一種另類的社會觀察。這類Kuso部落格流量動輒破百萬的瀏覽人次,與主流媒體相比毫不遜色,影響力更不容小覷。

鄉民力量大!

部落格的出現,讓每個人不再是資訊之海中的一座座荒島,志同道合者如今更能互通聲息、分享心得與心情。

而部落格的精神,套一句台灣年輕網路族的俏皮話,正是所謂的「鄉民力量大!」「鄉民」一詞出自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裡的一句台詞:「我是跟鄉民進來看熱鬧的,只是往前站了一點……」,意指凡事喜歡小題大作、好發議論的烏合之眾。但積少可以成多,量變也能帶動質變,台灣部落客瑣碎但龐大的生活感想與牢騷議論,如今也累積成一股潛力無窮的文化現象。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認真打造「自己的媒體」,或許一個百花齊放的部落格前景,將為台灣帶出一個更多元炫麗的文化風景。

超級比一比:部落格 vs. 各種網站

個人網站:

自由度高,但使用者必須租借網路空間,還要懂得html或java之類的電腦程式語法,所需要的技術門檻較高。

BBS(電子佈告欄):

在台灣學生族群裡相當風行,站台大多與大專院校有關,站內以各種主題如政治、八卦、體育、音樂等區分版面。使用者的討論互動氣氛熱絡,但操作相對複雜,並需安裝特定軟體,一般人難以上手。以「台大批踢踢」BBS站為代表。

個人新聞台:

一種供人申請的標準化訊息發佈平台,以日記形式呈現。雖然是個人化媒體,但版面規格較為固定死板,互動、連結功能也不強。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為代表。

部落格:

一套半開放的規格化系統,使用者能依照個人需求偏好,用簡便的方式更動頁面表現風格。只要向提供服務的站台申請帳號,便能輕易地擁有自己的揮灑創作空間,讀者也能即時互動回應。目前較具規模的部落格平台,包括

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樂多日誌(http://blog.yam.com)、新浪部落(http://blog.sina.com.t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