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製化,超舒適
提到比人工骨材發展更早的「3D列印金屬假牙床」,曹芳海興奮地說,傳統假牙床使用鈷鉻合金,跟口腔結構無法百分百相同,戴上難免會造成不適,因此有些人選擇只在吃飯時配戴,「但3D列印會先做口腔掃描,做出來的假牙床是屬於你個人的!連舌頭碰到金屬的感受都不同於以往。」
用如此精密的科技做出來的假牙床,民眾是否負擔得起?曹芳海笑著說:「機器可以同時製作20個不同患者的的專屬產品,成本跟傳統的差不多。」病患現在到南部的醫學中心看診,即可訂製3D列印的假牙床加上民間牙技所製作的牙冠。為了在此領域不斷精進,工研院也在院區附近的路竹科學園區,建置一個符合醫材法規的環境,培養新一代的牙技師使用3D列印。
成分遠比骨材複雜的人工皮膚,列印用的粉末不是金屬,而是細胞與膠原蛋白,列印所需的細胞數量龐大,因此生醫所的第一步是找出培養細胞分化所需成分,接著「選對」材料讓真皮層與表皮層印在一起時能完美結合,再經過約六天就會成熟。
相較之下,「國外大廠會先養真皮幾個星期,再鋪上表皮,最快21~28天才完工。」沈欣欣認為,工研院效率大勝的關鍵,就在於選材料時夠精準,例如:膠原蛋白的種類與來源,以及結合不同力學強度的真皮與表皮時所用的材料。沈欣欣比喻:「想像兩種彈性不同的軟糖要連接,用什麼材料適合呢?」
工研院製作的人工皮膚用途廣泛,尤其歐盟與台灣近十年來陸續實施動物實驗禁令,人工皮膚正可作為化妝品、保養品測試材料。藥廠也用來進行各式體外皮膚組織試驗如:紫外線暴露傷害、抗老化、傷口癒合等等。在醫療方面,人工皮膚加入幹細胞後亦可做成燒燙傷人工皮。
外國廠商已經與工研院接洽購買,而捷克國家科學院也於2019年來台,花一個多月的時間參觀製作過程,思考如何用捷克的細胞庫結合台灣的材料與技術,製作出具捷克人體質的人工皮膚。
人工皮膚在化妝品界已成趨勢,許多知名品牌如L'Oréal(巴黎萊雅)都設有研發中心,沈欣欣表示,未來非常期待與大廠合作,將台灣高效率、高品質的技術,推銷給更多國家。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左4)帶領團隊在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示範場域,進行設計、試製到商品化製作的一站式服務。
「3D列印不NG製造技術」讓使用者快速得到預測結果並改善設計,大幅節省時間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