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棗職人,技術精湛
181公分高的蘇信誠,熟稔地穿梭在矮小的果樹林中,不畏枝上小刺,一邊忙著疏芽一邊說:「這是我進行第三次疏果了。」滿地被修剪掉的小顆蜜棗,即是辛勤疏果的功夫,所換來豐收的證明。
蘇信誠透露,蜜棗能夠皮薄肉嫩,主要來自肥料氮鉀的比例得宜。他利用動物性蛋白質例如過期的牛奶、蛋液,混合海草精等微量元素,以及粕類的植物性蛋白質,製成液體有機肥,施放在根部。
在評鑑比賽拿到冠軍的品種是高雄12號「珍愛」,他說:「12號產量低,但是單顆可以重達五、六台兩(約200公克),就像青蘋果般大,外形漂亮,最適合春節送禮。」
相較父執輩粗放管理,已經是第三代種植蜜棗的蘇信誠,棗園栽種面積減少,收益卻增加,這都得靠他精緻化的管理。以種植高雄11號「珍蜜」為例,每顆樹可以長出400多台斤的棗子,平均一分地高達6,000台斤的產量,是其他果農的一倍之多。
蘇信誠自創「立體枝條」栽培法,擁有35年種植蜜棗經驗的他不諱言,這是從多次失敗的經驗中才找到的方法。因為根據「頂芽優勢」,後面竄出的嫩芽失去優勢,沒有足夠陽光供給葉片營養,花易謝,果易小,傳統的作法是把頂芽「砍頭」,讓下方的側芽能夠萌發出頭天。蘇信誠的「立體枝條」,能夠提供側枝新芽與頂芽有相同生長的空間與陽光。
這些高明的栽培技術,除了勤與果農泡茶,彼此交流請益外,有關肥料栽培的專業,主要來自霧峰農改場張庚鵬博士的醍醐灌頂。張庚鵬教果農使用簡易的檢測劑,測出土壤鉀磷含量後,調整施肥時間與份量,避免肥料使用過多造成肥傷,讓高雄大社、燕巢地區的果農,個個都是施肥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