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八號的「時代週刊」,有兩頁報導的焦點在台灣,主角竟然是台灣的殯葬業。以「墳場爭霸戰」為題,時代週刊針對台灣黑道介入殯葬業的亂象作了詳盡地描述。
殯葬業在台灣,一向是一門躲在暗處、封閉的行業。若不是家傳,一般年輕人鮮少願意涉足,加上黑道介入,致使殯葬業的素質低落。少數不良業者搶屍體、漫天要價,而殯儀館陰森髒亂,索求紅包,使得喪家在最是哀傷無助之際,慟上加痛。
近年來,生死學教育開啟人們對死亡的研究探知,企業化殯葬業者打出儀表楚楚的禮儀師,以及價錢透明的「生前契約」。而公家主管單位,藉著修改法規,提倡自然葬觀念,讓過去被拒於千里之外的殯葬事業走進社區。
產、官、學各界有志一同,推動殯葬改革,許多人甚至把今年稱為殯葬改革年。殯葬改革的重點為何?未來遠景為何?養生送死這人類文化的重要指標,將在台灣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翻開報紙,不肖葬儀社搶屍體、死要錢的亂象早已經不是新聞。有的業者為了進入太平間「搶屍體」,竟對攔阻的警衛大打出手。花蓮市之前則傳出業者「保管」了一具無名屍,當家屬在半個月後前來認屍時,索價十五萬元,甚至揚言:「不給錢,不放行。」這則新聞,上了時代週刊,台灣的殯葬業醜態成了世界笑柄。
死要錢
至於意外死亡的,包括他殺刑案、車禍意外、自殺、無名屍等,業者透過與某些警察的友好關係,甚至接聽一一九專線,經常比警察更先一步在意外現場「蓋白布」,搶地盤。在一次殯葬禮儀課程裡,當老師問業者與殯葬業相關的行業有哪些?「警察與里長」竟然也名列其中。包括醫院、安養中心、老人活動中心等,都有業者劃地為王,不准其他業者進入。
不說報上極端的例子,遭逢親人亡故的喪家幾乎都有共同經驗,只要有人往生,包準在家屬還沒到家之前,已經有一群看風水、作法事、花店等相關業者等在門口了。至於在殯儀館的火葬場、化妝室,也都有傳言,給了紅包的,就小火慢燒,燒出漂亮、白皙的骨灰;沒有紅包的,就大火快燒,燒得屍體弓曲,骨灰焦黑。
找到葬儀社之後,惡夢還沒結束。許多喪家六神無主,葬儀社說了就算。即使事前有過估價單,然而多數在辦完喪事之後,花費幾乎都比原先的估價單高出一半。
對於媒體一味負面的報導,不少葬儀社也發出不平之鳴。價格透明,也作意外死亡案件的業者陳原表示:「我們的錢賺得很辛苦,」像是兩個人在車禍現場守夜,等法醫前來,並防野狗咬屍體,收費六千元。幫忙解開上吊者收費一千二,現場清潔三千元。經常強忍屍體的惡臭,幫忙翻動屍體、讓警察拍照,都是葬儀社的人。
不怪業者喊冤,殯葬業惡形惡狀的新聞一再上報,然而民眾卻鮮少注意到,不論是官方或民間,殯葬業近年來的改革運動和新氣象。
(左圖)一朵小小的白玫瑰,讓生硬的冷凍櫃溫暖了許多。台北市第二殯儀館在禮堂布置、移靈走廊都作了全新的布置,一改殯儀館過去恐怖陳舊的模樣。
改革風潮,人道事業
五、六年前,生死學在台灣興起,接著南華大學籌辦了生死學研究所,開啟了學界對殯葬禮俗的關注,提供業者進修管道。在南台灣帶動革新的寶山事業機構,以其地利之便,首先與南華大學合作,推出了殯葬管理夜間二專學分班,讓公司二十多名禮儀師,分六學期修完八十個學分。南華大學更在北部與中部設立教育推廣中心,廣開殯葬禮儀班。今夏六、七月,台北市社會局也舉辦殯葬禮儀研習班,五十一個名額三天就已爆滿,於是又加開了兩班。七十二小時的課程內容,包括殯葬政策法規、各式葬禮、各宗教生死觀、祭文寫作及實際的告別式主持、禮堂佈置等。
教室內,來自傳統殯葬業家族的學員,大多是高上學歷的第二代,還有一家大型殯葬業者帶了十三名禮儀師前來,一律穿著襯衫、西裝褲,令人耳目一新。大家專心聽課、振筆疾飛地作筆記,一旁還擺了錄音機,以免有所遺漏。期末還要考試和交三千字以上的報告,才能取得證書。
「就像老師說的,我們是有術無學,儘管都是家傳兩三代,對於禮儀相當熟悉,但是卻不知道許多儀式可能就是一種民間的悲傷輔導,」姊妹同來上課的業者葉蓮香表示。
養生送死,生命大事。與醫生、護士一樣,同樣都在處理生死大事,為何殯葬業者卻始終被污名化,甚至不敢大方的遞名片?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鄭志明在上課時期勉殯葬業者:「殯葬業,不僅是一種服務業,一種文化事業,更是一種人道事業。」
家中無男丁的喪家,請來「孝男」拿著麥克風哭喪,令人鼻酸。殯葬儀式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中國人養生送死的文化,有時卻不免流於形式,純粹請孝男、孝女來哭熱鬧。
俊男美女齊上場
除了學界的觀念帶動,大型企業化的殯葬業者,也從四、五年前開始,由納骨塔事業走向殯葬一元化。諸如國寶、金寶山、寶山、龍巖等集團紛紛成立殯葬禮儀公司,打破過去家族式的殯葬業。
近來,一家企業化殯葬業者更是打破慣例,頻頻在電視上打形象廣告,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在台北市第一殯儀館對面,原本帶著一點陰森老舊氣氛的殯葬大街上,大型業者的進入,馬上起了不小的刺激。明亮的落地窗,高級的進口花崗岩地板,飯店般的門面,迥異於過去狹小混亂,擺滿骨灰罐、壽衣、屍枕的傳統葬儀社。
形象的改革,除了門面,第一線與喪家接觸的禮儀師,也講究「賣相」。長得頗似藝人張國榮,六十四年次的禮儀師呂景豐說,他在三年前進入這行,身高一七二,專科學歷,只是起碼的要求。禮儀師養成的課程裡,首要不在禮俗的學習,而是情緒的管理,以期在面對喪家眾多意見或哀傷憤怒時,能有妥善的對應。只要出現在喪家面前,不論天氣有多熱,一定都是西裝筆挺,皮鞋發亮,至於穿著拖鞋,咬著檳榔、抽煙的抬棺工人,當然不會出現。
除了推出專業禮儀師形象,大型業者的改革還表現在價格的透明化,包括推出類似人壽保險保單的「生前契約」,每張售價大約十二至十五萬元左右。當購買契約的會員過世後,家屬只要撥上一通電話給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殯葬公司,一個小時內,立刻有一位專責禮儀師到達現場,安排接下來的所有事務,包括接體、配合各類宗教信仰的靈堂設立、入殮、訃文、家祭、公祭、發引火化,及返主除靈(將亡魂引回神主牌位)乃至進塔等等。寶山事業機構甚至將契約中所有的產品,都以實品陳列,讓消費者具體知道自己買了什麼。
與傳統繁複的喪禮大不相同,龍巖集團公共關係處總經理吳正群也表示,他們提供的是一套簡單的制式服務,應有的禮儀一項不缺,至於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喪俗則不包括在內。因此,目前公司已經賣出五萬多張生前契約,但都侷限於各大都會區。
(左圖)近年來,官、學界也投入殯葬改革的行列,廣開課程,讓有心業者有上進的管道。
老店新生
面臨大型企業化殯葬禮儀公司的入侵,傳統家族式的葬儀社也急起直追。實際上,在都會之外,祖傳三代的經驗,的確是大型企業搶攻不下的。
原本學的是電影,今年剛考上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的高繼昌,在父親重病之後,接下了祖傳事業。從小在亂葬崗長大,負責看守、清洗待曬乾遺骨的他,對於傳統習俗及喪家的各種疑難雜症,幾乎都能想辦法解決。
有一次,一位亡者的生辰是俗稱的「破骨」命,傳說不能撿骨。於是高繼昌就在撿骨時,在墳上打破一只磁碗,以「破碗不破骨」化解禁忌。「很多民間習俗,喪家要是不做,就覺得心裡怪怪的,甚至日後形成一種遺憾,」名列台北市政府評鑑合格的二十八家業者之一的高繼昌說,家傳的葬儀社,目前也有生前契約,並力圖形象改革。他的姑媽、姑丈、伯父、叔叔、姊夫、姨媽等都從事這一門行業,相互支援結盟,具有彈性靈活的優勢,競爭力不比大企業差。
殯葬市場規模龐大,殯葬內容也隨時變化。過去風行一時的花車式靈車,現在多為這種日本神轎式或歐美轎車型靈車所取代。
五星級的太平間
生命的殞落,其實不單單只和殯葬業者有關,包括醫院及公家火葬場與殯儀館,也站在死亡儀式的兩端。過去,最容易傳聞鬧鬼的太平間,總是藏在醫院最偏僻、陰暗的角落。如今包括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台大醫院、花蓮慈濟醫院、林口長庚醫院等的太平間,都花大錢重新裝潢。第一間拿到ISO9001品保認證的萬芳醫院太平間,全部以原木布置,除了有隱藏式的冰櫃,還有佛堂、祈禱室,和明亮乾淨的拜飯區(為死者供飯)。而台大醫院的太平間佔地兩百二十坪,還有往生室提供佛教徒八小時的助念。
對台灣最大宗信仰的傳統佛教徒而言,死者往生後,必須八小時不搬動遺體,同時在一旁誦念佛號,讓亡者心情平靜地度過死亡的第一階段。有了素雅的往生室,就解決了家屬要不要搬動遺體的兩難猶豫,也可使臨終病人不必飽受呼吸器和趕路回家的顛簸,如願地依自己的宗教方式過世。
到墓園去踏青
民間業者競爭革新,公家老舊的殯儀館、火葬場也有一番新氣象。被內政部指定為殯葬業改革示範場的新竹市殯葬管理所,耗資一億多元興建的大坪頂納骨塔,面向新竹香山濕地,風光明媚。建築外型彷若西藏的布達拉薩宮,內部處處有天窗與大片玻璃造景採光,一入大門,一尊三層樓高的阿彌陀佛捻笑佇立,令人心生喜悅。這裡一個骨灰塔位才五千元,物美價廉,引得許多外縣市的居民,也爭相將先人送到這一塊好風水來。
擁有生死學碩士學位的所長譚維信表示,殯葬管理所的改革目標是朝「生命紀念園區」的構想設計,未來園區內還將有博物館、樹葬區、槌球場與烤肉區,讓民眾不再視殯儀館為恐怖死亡的象徵,在清明掃墓追憶先人之際,還可同時踏青賞春。
美侖美奐的殯儀館,除了新竹,宜蘭的「福園」殯儀館,如茵碧草上,水池天鵝點綴其間,宜人的風景,令許多新人不避諱地前去拍攝婚紗照。
去年九月,宜蘭福園曾經舉辦過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悠揚的小提琴、鋼琴與絲竹雅樂,給現場聆賞的民眾一種全新的思考,原來墓園可以公園化,殯葬禮儀也可以這麼藝術化。
而殯葬業務量向來是全國第一的台北市殯葬管理處兩館,這一年來也厲行杜絕殯儀館紅包文化、改善治喪環境,減少民眾治喪花費等改革措施。獲得ISO9002品保認證之後,畢業於國立藝專的二館館長陳群生,更以其美學涵養推出「示範禮堂」。暖色調空間裡,有純白或粉黃的布縵,原本傳統以塑膠花製作的外花牌,改以高質感的毛玻璃替代。使用過的民眾,百分之九十八都對這樣溫馨、素雅的治喪環境表示滿意。
不讓民間業者專美於前,新竹市立殯葬管理所的納骨塔,氣勢莊重雄偉,價位便宜,使得許多外縣市民選擇歸骨新竹。
多給一點空間與時間
除了成為指標性建築,新竹市殯葬管理所還有許多為人稱道的管理設計。在有限的人力下,譚維信將勞務外包、公辦民營,每年由工會在業界推選出八名洗身穿衣的業者來,業者之間互相監督,不僅服務認真,收紅包的文化也自然成為絕響。
此外,新竹市殯葬管理所特別設計了終極關懷室,讓家屬先有地方將遺體停置,待無體溫後再進冷凍庫。這樣的規定,除了可以觀察死而復生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讓家屬有一段時間與往生者作最後的告別,讓心情平復。「過去一到殯儀館就得立刻進冷凍櫃,有些遠道家屬來到殯儀館,在冰庫中看到親愛的家人僵硬發黑的儀容,往往無法接受,」譚維信表示。
死後何往?民間盛行的牽亡陣,在儀式中一路牽引亡魂到西方極樂世界。(薛繼光攝)
化作春泥更護花
殯葬禮儀是生死觀念的具現,而殯葬改革的核心,也在於觀念的改變。殯葬事宜的最高主管機構內政部民政司,正積極研擬新的殯葬法規,以取代民國七十二年的《墳墓設置管理條例》。「舊的二十九條條文幾乎九成都與現實脫節,早就不適用了,」被民政司長劉文仕從地方挖角前來研擬新法的中華民國殯葬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楊國柱指出。
在新的殯葬管理法草案中,墓園與殯葬處所的定義將有所改變,墓園與住宅、學校隔離帶的限制將大幅放寬。墓園的社區化與藝術化勢在必行,像歐美或日本那樣,隔壁就是火葬場、大樓地下室就是殯儀館的情形將會發生。
而在火葬觀念的改變上,民國六十年時只有百分之三十的火化率,到了民國八十八年已超過百分之六十;而都會區,諸如台北市、新竹市的火化率更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火化進塔已成為主流。然而全國目前還有兩百多萬個塔位閒置,在安葬方面,新法也將從過去土葬、火葬進塔的方式擴及至樹葬、海葬、花葬等多元方式。
選擇一棵自己喜歡的大樹,讓屍骨如落花一般化為春泥、回歸大地,既不與活人爭地,也可讓後人在大樹之下追憶先人。或者更瀟灑地將骨灰灑在特定的區域內,隨風飄向遠方,不留一點痕跡。「實際上,我國的殯葬改革落後於大陸與日本許多,」楊國柱表示,在大陸地區,樹葬觀念早已風行,單單是瀋陽市,已有五萬多市民選擇樹葬,以綠樹代替墓碑,與大地合而為一。
高雄港都的殯葬管理所,早在民國八十六年訂定海葬管理條例,致力推動海葬文化。高雄殯葬管理所僱請二十人左右的船隻,免費讓至親家屬帶著骨灰,放入會溶解的器皿內,長眠於大海之中,與魚蝦為侶。
(右圖)未來,這樣綿延一、兩公里、影響交通的送葬隊伍,得在三天前報請當地警察機關備查。
生死兩相依
雖然殯葬改革來勢洶洶,號稱「四化」的企業化、現代化、透明化、公園化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有學者指出,死亡是人生莊嚴的終結,殯葬改革不能只顧形式、方便與美觀這些外在條件。
對於這一波改革風潮,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便指出,今天的殯葬改革太站在生者的角度考量,「這樣的改革會有很大問題,將使喪禮成為一種去宗教化的商業行為。」更何況中國的喪禮原本就具有濃厚的世俗性,林谷芳期待今天的殯葬改革,往神聖性傾斜一點,在墓園設計上具有宗教彼岸世界的再現,在儀禮方面有更多宗教團體加入,才更足以具現生死的關照。
林谷芳更提醒,每一場的生死禮儀中,同時都在渡死與渡生,提供生者多面向的思考。「生命的消逝有其過程,到了臨終才來面對,事實上都只有消極性的救渡,」林谷芳提醒,若要生者、死者都減少遺憾,更應該積極地在生前共同參與。而殯葬觀念也應著重在整體生命的意義上來思考,才是「慎終追遠」的具體呈現。
殯葬改革的深層意義,並不止於身後事的處理,更在於對生死起諦觀。畢竟「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以宗教經文與絲竹雅樂,哀而不傷地陪著亡者遺體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
第一間通過國際品保認證的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太平間,將遺體冷藏櫃隱藏在拉門之後,並提供往生者幽靜素雅的拜飯區及助念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