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硬功夫,行銷軟實力
站在六十多年生的老欉大葉種喬木旁,和菓森林總經理石茱樺是讓日月潭「紅茶精品化」、「茶廠茶莊化」的主要推手。她透露,2005年返鄉接班時曾面臨紅茶滯銷的窘境,「想做『紅茶酒莊』,主要原因是當時沒有人要喝紅茶,我左思右想便認為把茶做成酒,這樣才可以增加紅茶的壽命與銷路。」
石茱樺當時面臨的困境,與台灣紅茶產業沒落的大環境有關。 她的父親石朝幸曾是台灣農林公司「持木紅茶廠」的茶師與廠長,歷經台灣紅茶的興盛與沒落。
日治時代,日本人看上魚池鄉的緯度和印度阿薩姆省相同,風土條件與微型氣候適合種植紅茶,也跟著帶動民國五十、六十年代紅茶外銷的榮景。滿山的紅茶,在民國50年種植面積達到最高峰,魚池加上埔里、水里共有1,700多甲。
「在我父親的年代,紅茶不是種來喝的,是要外銷、賺外匯的。但到了我接班時,台灣正值紅茶外銷的底谷,官方統計魚池鄉紅茶的種植面積只有100公頃。」家學淵源的石茱樺,原本不想再辛苦做茶,只因父親年邁,加上公務員家庭出身的先生陳彥權嚮往田耕生活,志願負起種茶的責任,才讓石茱樺決定回鄉。
因為921地震,日月潭遭受重創,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魚池鄉鄉長致力扶植紅茶為地方特色產業;同時茶葉改良場陸續開發台茶18號、21號、23號等有「台灣味」的新品種,賦予紅茶新風味;加上茶農改以人工採摘一心二葉,取代機器採摘,讓紅茶有了從商用茶變成精品茶的契機。
石茱樺感恩地說:「我們也搭上了這班順風車,進行轉型與升級。」如今日月潭不但已經走出地震後的陰霾,魚池鄉種植紅茶面積,也增加至600~700公頃。日月潭紅茶歷經轉型與華麗的變身,原本機器採摘的紅茶茶菁每公斤12元,只能作成絞碎型的紅茶;現在人工採摘的茶菁,每公斤價錢200~250元,也讓北漂青年有了可以返鄉種茶的動機。
和菓森林總經理石茱樺(左)與莊主陳彥權是讓日月潭「紅茶精品化」、「茶廠茶莊化」的主要推手。(林旻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