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產業新創

全台最大年輕人社群平台Dcard

全台最大年輕人社群平台Dcard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共鳴

文‧謝宜婷  圖‧Dcard提供

2021 8月

Dcard已經進軍香港與日本,未來有機會開拓更多市場,朝世界級網路公司邁進。

Dcard於2011年,由兩位台大學生創立,初衷很簡單,想要透過網路平台來認識異性朋友。Dcard由代表命運(Destiny)的字母D與卡片的單字card組成,驗證學生身分的會員就可以「抽卡」,由系統配對一位「卡友」,如果晚上12點前沒有回覆是否接受,配對就會消失。隔年,Dcard更推出論壇功能,讓用戶以匿名(或是只露出校名)的方式發文、留言討論,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在平台上找到共鳴。

平台的使用者越來越多,Dcard於是在2015年正式成立公司,不斷推出新功能,讓用戶有更多元的體驗。成立迄今十年,Dcard目前在台灣擁有 500 萬名註冊會員,每月不重複訪客數1,600 萬,月瀏覽量更高達16億次。在國內打穩基礎後,Dcard也進軍香港與日本的國際市場,朝世界級網路公司的目標逐步邁進。

Dcard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林裕欽,去(2020)年登上富比世雜誌年度亞洲「30 Under 30」名人榜,當時年僅28歲的他,帶領團隊打造台灣原生的社群平台,高比例的年輕會員在平台上豐富的討論,讓Dcard成為觀察台灣18~35歲族群想法的重要媒介。

Dcard執行長林裕欽

注重隱私、氛圍溫暖的社群

註冊Dcard後,用戶一點開手機app,會看到系統邀請,先挑選五大有興趣的主題,接著透過人工智慧運算,呈現個人化的推薦貼文。如果想要跳脫自己關注的領域,也可以切換到依照熱門程度排序的頁面,觀察Dcard用戶的整體討論趨勢。一個十年前就開始使用Dcard的大學生,即使現在出社會一段時間、有了婚姻與孩子,依然可以在這個有將近500個話題看板的網路平台裡,找到共鳴。

十年的時間裡,不只討論的看板增加,用戶族群也從大學生開放到校友與社會人士,近年還推出「好物研究室」的電商服務,販售美食、彩妝、生活、服飾與3C產品等等。為了與用戶有更多互動,Dcard也推出各式線上活動,例如:「半熟大人交朋友」,邀請30初頭、對年輕世代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像是創作歌手韋禮安與「為台灣而教」的創辦人劉安婷,在Dcard上發文分享他們20多歲時深刻的回憶與選擇,以及他們喜歡瀏覽的Dcard看板。

「我們希望社群的氛圍是正向、溫暖的。」林裕欽表示Dcard的產品價值觀在於保護用戶的隱私,並營造鼓勵大家發言的環境,在這個前提下,衍伸出許多活動與服務,像是同名的YouTube頻道,總是在輕鬆、歡樂的氣氛中,討論年輕人關注的生活話題。

創業是緣分,也是選擇

林裕欽與Dcard的緣分彷彿命中注定,從小立志創業的他,被學長找去寫Dcard程式,原本好玩的成分居多,但在用戶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讓他們有了創業的念頭。

身為家中的老么,林裕欽希望儘早打造一番事業,讓父母放心。進入台大資管系就讀後,他開始接案寫程式,靠自己賺取學費,從中也獲得大量實戰經驗。喜歡接觸新事物的他,積極參與各式社團,除了與創業有關的管理顧問社,也曾經擔任外交部青年大使,憑著寫程式的優異表現,到加拿大參訪當地政府機構,與官員與華僑交流。

問起林裕欽當時在參訪期間負責的表演,他微笑回答:「魔術,在網路看影片自己學的。」熱愛學習的他認為「書與線上影片是向大師學習最快的方式」,經年累月下,各種領域的智慧成了他創業路上的燈火,幫助他看清前進的方向。而這次參訪,不僅讓他近距離觀察到其他國家在制度與文化上的差異,也讓他發現自己外語能力的不足,於是回台後積極地加強。

後來,林裕欽申請上科技部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到美國矽谷與創業家交流,到了當地他才發現,許多新創公司的配置,背後都有發展的脈絡,位在郊區的矽谷,因為購物不方便,所以公司會在辦公室設置零食區。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矽谷,如何保持內心平靜,也是一項要學習的課題。在這趟旅程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創業信心的提升,他回憶:「到了當地會發現,台灣的創業實力其實跟國外沒差很多。」

與一般大學生相比,林裕欽似乎付出更多努力,不過對於這樣的觀點,他認為自己其實「沒有多做什麼事情,只是作了不同選擇。」這些不同的選擇,帶給他非凡的經驗,帶領他走上獨特的生涯道路。回首創業起點,他說:「從第一天起,我就希望做一個世界級網路公司,在這個產業,新加坡有Sea Group,南韓有Naver,台灣不應該缺席。」

在Dcard的電商平台「好物研究室」上,用戶可以針對商品留言討論。

攜手打造台灣的品牌

今年四月,Dcard在日本推出國際版「Dtto」,取名來自義大利文Detto與英文Ditto,代表找到有共鳴的人與事物。公司規模從當初不到十人,擴展到國內外超過兩百位員工,並在日本當地擁有團隊,其中的關鍵與林裕欽的「習慣」有關。

無論在經營公司或生活管理,林裕欽表示:「我想要的都不是達到一個目標,而是打造一個『系統』。目標是一個月瘦下兩公斤,但系統是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當看事情是從系統的角度,就能長期維持,不容易中斷。」

Dcard一開始就強調用戶的隱私與文章的真實性,為了堅守這個價值觀,會主動處理站上未經同意的業配文章,因此還有專人維護看板。用戶真實的經驗分享,提升了文章的可信度,因此大家在網路搜尋時,習慣於關鍵字後面加上Dcard,讓原本沒有使用Dcard的人,在搜尋特定事物時,也常常看見Dcard的文章。林裕欽分析:「這表示大家相信上面的文章有價值,所以很常這樣輸入搜尋,Google被訓練後,只要打上○○○,加上空格,就會自動出現Dcard」。

喜歡學習的林裕欽,常在臉書分享閱讀心得,從這些文章可以窺見Dcard成功發展的線索。在一篇關於「餅型思維」的文章中,提到常見的「柱狀思維」,因為用過去的經驗、業績來推導未來表現,所以容易侷限企業發展;而「餅型思維」強調「用未來推導現在」,去思考市場未來出現的機會,不自我設限,並加強目前不足之處,因此學習是成長關鍵。Dcard的公司文化就奠基在「學習」,員工只要在群組提出想閱讀的書籍,想參加的研討會,林裕欽都會在48小時內達成使命,因為他相信這是對伙伴最負責任的作法。

如同樂於分享的執行長,Dcard的同事們也在部落格平台Medium成立Dcard lab,公開創業一路上遇到的瓶頸與解決方式,例如:透過量化研究,找出註冊頁面離開率高的原因,進而改善註冊流程,最後達成提升500%的註冊表現。其他文章還包含各團隊的經驗分享、實習生的心得。對林裕欽而言,他關注的不是競爭,而是用戶,因此團隊不藏私地分享,同時也展現品牌的理念。

林裕欽擔任青年大使時,在加拿大看見一個廣告,寫著「我們無法出口美景,但可以進口遊客。」這段話清楚地存放在他腦海裡十年,在這段期間,他創業,到各國探勘市場與創業家交流,心裡有個聲音不斷增強:「台灣是一個需要被打開的品牌,當有更多國際級的企業出現,世界就會更認識台灣,而Dcard能作的,就是面向世界,不斷擴大影響力。」      

Dcard影音團隊與台灣知名YouTuber一起討論Dcard熱門話題。

Dcard影音團隊到各大學訪問學生對生活時事的看法。

Dcard員工會在自己喜歡的辦公室位置完成任務,工作氛圍自在。

Dcard注重團隊成員的成長,除了提供學習資源,林裕欽也會各自與員工對談,了解大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