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癌新發現
陳瑞華獲頒傑出女科學家獎的一系列研究,主要有三個範疇。
其一,是蛋白質的泛素化。所謂的泛素化是一種「修飾」,「如同化了妝一般,經過修飾的蛋白質,外觀與功能都會改變。」陳瑞華試圖用簡單的語彙來描述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複雜科學。
修飾過程必須經過3種酵素逐步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第3步,它決定了泛素要接在哪一個蛋白質上。而第3步的酵素有上千種,陳瑞華實驗室研究最多的是E3酵素。E3酵素是個複合體,當中KLHL20蛋白為辨認哪個蛋白質要被修飾的關鍵,也正是該實驗室研究的重點。
「藉由研究E3酵素,我們走到了很多不同方向,」陳瑞華指出,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抑癌。研究發現E3酵素會去修飾抑癌蛋白PML,被修飾後的PML上面加上泛素、跑到蛋白酶體(細胞中的資源回收機制),最後被降解。而抑癌蛋白被分解,腫瘤就容易增長。
陳瑞華進一步發現KLHL20會受HIF-1α調控滋生,而在低氧狀態時容易產生HIF-1α。
「臨床上對付腫瘤最棘手的就是轉移和抗藥性,而低氧反應會同時促進腫瘤的轉移和抗藥性。」陳瑞華的研究,發現HIF-1α會產生KLHL20,KLHL20又會讓PML泛素化,使抑癌基因被降解的惡性循環,是導致腫瘤轉移,產生抗藥性的原因。「若能抑制此一惡性循環,當能有效抑制腫瘤的增長。」陳瑞華說。
發現非典型泛素化之生物功能
陳瑞華緊接著又興致勃勃地介紹她的另一項「作品」──與泛素研究有關的基礎科學研究。
陳瑞華解釋,泛素的76個氨基酸中有8個位點能做為鏈結處。蛋白質被不同位點鏈結的泛素鏈修飾後,便各具不同命運。
例如,在第48號位置的泛素被鏈結成一串珠珠時,就會被送到蛋白酶體降解。但在第63號位置鏈結成串,則不會被降解。陳瑞華此項研究目的在探索新泛素鏈的功能,並首度發現蛋白質經由K33鏈結的泛素鏈修飾後的命運。
第三項重要研究則有關細胞內的另一個資源回收系統──細胞自噬──溶酶體。「此系統回收的不只是蛋白質,凡細胞中各式各樣的東西皆可回收。」陳瑞華以人體飢餓時分解自身蛋白質、脂質、轉化成能量為例:細胞中會產生雙層膜構造,將細胞裡的物質包進膜裡,此即所謂的「自噬小體」,自噬小體與溶酶體結合後,會將包入的東西分解成小分子,釋放出去產生能量。
陳瑞華的研究發現,細胞內的兩大資源回收系統其實並非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之間有調節作用。她解釋,科學界已知細胞自噬起始後會逐漸增強,一段時間後又會逐漸減弱,進而終止,但一直不知道究竟因何終止,她的研究發現了細胞自噬終止的機制。
「細胞自噬開始時,有幾個蛋白質會被活化,做出雙層膜;當複合體被活化時也會招來KLHL20對它進行泛素化,然後慢慢被降解。」陳瑞華指出,KLHL20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使得細胞自噬與「泛素─蛋白酶體」彼此之間能相互調節。
此一機制之所以重要,在於細胞自噬若無法終止,就會導致細胞死亡。陳瑞華以糖尿病小鼠做實驗,發現細胞自噬不止,會促進肌肉萎縮。
陳瑞華指出,目前已知很多疾病與細胞自噬有關,有些是細胞自噬過度,如糖尿病產生的肌肉萎縮;有些疾病則是細胞自噬不足,例如神經退化疾病阿茲海默症,就是蛋白質堆積導致。「若能抑制或強化KLHL20功能,讓細胞自噬得以繼續或終止,或許可治療這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