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熱帶果樹的寶庫
除了黃金果,同屬山欖科的星蘋果,近幾年也十分受到注目。台灣種植的星蘋果有紫黑皮、綠皮,以及兩者雜交而來的粉紅皮種,因為橫切開來,種籽放射排列呈星星狀而得名。星蘋果的果肉帶有白色汁液,在越南稱為「vú sữa」,是奶的意思,隨著越南新住民來台,星蘋果有了另一個名字──牛奶果。
星蘋果的食用,可以切開用湯匙挖著吃,也可以嘗試越南的吃法:將星蘋果拿在手中搓揉,再挖一個小孔,吸吮著吃,果肉滑進口腔,更能充分感受牛奶果這個稱呼。
不要以為星蘋果跟黃金果一樣是近代引入的水果,其實早在1924年,就已由曾任台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中興大學前身)校長的日本學者大島金太郎引入。而常出現在供桌上,俗稱仙桃的蛋黃果,以及榴槤、人心果等熱帶水果,也都是日治時期就引進。自大學時期便投入熱帶植物研究、以筆名「胖胖樹」出版多本熱帶植物誌的作家王瑞閔表示,日治時期的台灣很流行種植熱帶作物,因為台灣的氣候條件比高緯度的日本適合,因而把台灣當做重要的熱帶植物研究基地,引進許多熱帶水果。
王瑞閔表示,即使日治時期結束,這些熱帶水果,在台灣中南部一直有零星的種植,自己小時候就曾在台中的花市見過好幾種,但數量一直不多。直到1990年代後,新住民及移工來台,他們發現台灣竟然有家鄉的水果,紛紛買來一解鄉愁,也使得更多台灣人加入種植行列。
而隨著新住民在台時間越來越久,開始有新住民會在自家農地種起家鄉的蔬果,住在屏東的越南新住民范氏秋,便是如此。
范氏秋笑說,「我以前在越南做衣服、當老師,可是不會種菜。」但嫁來台灣後,看身旁的越南姊妹想念家鄉的水果,興起她想種種看的念頭。曾歷經颱風過境,整片樹苗所剩無幾,樂觀的范氏秋,總是笑笑地重新來過,經過十多年的摸索,漸漸擴大了果園的規模。到訪這天,范氏秋的果園裡有星蘋果、紅毛丹、椰棗、榴槤、波羅蜜、沙梨橄欖等各式熱帶水果,讓人彷彿來到東南亞國度。難怪范氏秋說,每次新住民姊妹來玩,她們都會很開心,因為隨處都是自己熟悉的水果,像是回到故鄉一樣。
莊庭溪堅持採用有機耕種,土地也以甜美果實作為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