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藻未來的舞台
1970年代的太空計畫蓬勃發展,美國太空總署(NASA)帶綠藻上太空做為食物以及光合作用氣體交換、處理排泄物的來源。當時美國的環境工程專家也把綠藻應用在廢水處理上,他們發現廢水處理發酵所產生的甲烷,也許是很好的再生能源,引發各界諸多研究。不過,直到2013年,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研究室開發了新的微藻轉化方法,用熱水解液化,透過模仿石化原油的生產方式,將微藻生物質置於密閉反應器中並提供高溫高壓,僅需一小時即可產生出與原油極為類似的生質原油,把綠藻變成替代石油的想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不僅如此,全球人口膨脹造成糧食短缺,一直是個難解的問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如果2050年能在海洋裡開發海藻養殖場,並使海藻佔人類飲食種類的10%,能夠大幅舒緩1.1億公頃陸地耕種的不足。不過,海藻的蛋白質含量僅佔30%,因此,也有人認為蛋白質含量高達60%的綠藻更可以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目前最夯的話題就是「固碳」了。工業技術研究院正在研究利用微藻來固碳並加值化的應用技術,他們使用來自產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微藻固碳,再從微藻中提煉出生質燃料及高值化的產品。也有學者提出,海草每平方公里可吸收森林2倍的固碳量,若是取用綠藻中的微藻雨生紅球藻,則有植樹固碳的21倍效果,非常值得研究。不過,利用藻類固碳技術尚未成熟,因此目前還無法將之碳匯。
吳彰哲最後提到,台灣的微型綠藻產業發展得很好,但是四面環海的台灣還是可以發展大型海藻的養殖,他舉例,農委會水試所正研擬在離岸風場建置人工藻場,並成功開發出藻苗繩與藻磚技術,所使用的海藻為常見的中國半葉馬尾藻和粉葉馬尾藻。如果推動成功,不但可以讓生態更多元並吸引更多魚類共生以彌補漁民的損失,而且可發展海洋碳匯,這是利用台灣海洋環境最好的示範。
微小的綠藻是地球最早出現的生物之一,也有人認為是陸地植物的始祖。它既是地球食物鏈的源頭,也將是解決地球問題的根基。台灣的綠藻產業迄今60年不墜,未來發展的空間無窮,值得加以珍視。
有學者提出,海草每平方公里可吸收森林2倍的固碳量,若是取用綠藻中的微藻雨生紅球藻,則有植樹固碳的21倍效果,非常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