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介入環境
2011年開始,在策展人吳瑪悧的推動下,以竹圍地區的溪流樹梅坑溪為主題,讓駐村的藝術家以「水」展開一系列的「綠色藝術行動」。
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李曉雯說,台灣有四百多條類似的小溪,如果都能夠透過藝術策動計畫,喚起居民對環境的共識與行動,讓大家一起關心我們生活周遭環境的議題,藉此喚起保護意識,維護我們身邊的小溪流,小溪乾淨了,河川就乾淨了,海洋因此也就能更乾淨了。
介於山與河、城市與自然之間,竹圍工作室在創作與經營上,與環境對話成為理所當然的課題。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中,藝術工作者帶領竹圍國小的學童,從上游走到下游,感受溪流的顏色,聆聽周遭環境蟲鳴鳥叫,觀察沿岸的居住空間,將所見所聞融入創作課程。過程中發現,多數孩子對於住家旁的溪流,原來是相當陌生的。
「建立地方意識,需要一些團體帶領發聲。」李曉雯說,竹圍國小的例子不僅帶動了學生,更進一步影響了老師。老師們也願意延續這樣的教學方式,教給下一代的孩子,現在竹圍國中也已經有一個樹梅坑溪的社團。
吳瑪悧還舉辦一個月一次的早餐會,讓上、中、下游不同地區的居民有對話的機會。居民們一邊吃早餐,一邊分享各自家門前溪流的樣貌,回顧過去,串連起整條溪的故事,過程中竹圍工作室的駐村藝術家也會一起參與。
早餐會特意使用上游居民自耕的蔬菜食材,設計出與地方節氣相符的食譜,這個活動持續進行了一整年,許多文史老師、生態專家、水利專家也加入討論,甚至提出對樹梅坑溪未來的具體想像,過程以影像記錄,製作成紀錄片。
2012年工作室開辦社區劇場,透過老人家分享老照片,口述竹圍地區的故事,將這些老故事編寫成一齣劇,指導當地的年長者參與演出,「每個人都是這項藝術行動中的一分子」,李曉雯說,工作室努力的方向,是讓更多居民一起參與。
去年來台駐村的印尼藝術家Agus Tri Budiarto(Timbil),具有化工背景,他關注印尼私釀酒的問題,在家鄉以工作坊的型式教導正確的釀酒方法,因而發現水質的重要性。他研究辨識水質的方法,來台後與紐西蘭藝術家Andrea Selwood,帶著竹圍國小的學生到樹梅坑溪,利用科學「集魚器」和「石蕊試紙」的方式學習觀察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