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松高中戲劇課程:觀察報紙。看報紙漸漸舒張,同學們忍不住七嘴八舌了起來:「可以吃了嗎?」「你看它那深情的眼睛。」結果,以上皆非,老師其實另有用意。(薛繼光)
週末三台的綜藝節目裡,國內外天王巨星齊聚一堂,定睛一看,原來是青少年「模倣秀」、「廣告秀」。從走台步到歌唱、舞蹈、即興短劇,不到十八歲的少男少女,幾乎每個人都各有一把刷子。
表演課裡,大家儘情地表現自己,不知不覺中,「戲」胞正慢慢地覺醒。圖為高雄成功啟智學校的表演課堂上。(薛繼光)
但許多觀眾卻在不禁莞爾中,對媚眼嬌聲、濃妝艷抹、譁眾搞笑的表演方式感到質疑。問題是,青少年為何如此熱中?除了這些,他們又有怎樣的戲劇環境與表演空間?
下課鐘剛響,放學的人潮聲勢浩大地湧出西松高中校門。
戲劇老師高肇政此時悄悄地走進校門,不等高肇政走進教室,同學們遠遠看到老師來了,七嘴八舌、嘀嘀咕咕地湧進地板教室,難掩興奮之情。
戲劇多好玩!
「來,圍成一圈,」
「動一動你的腳趾頭、膝蓋……」
舒展過筋骨,老師請兩位同學出列,一個演老鼠,一個演貓,又請其他同學把手牽起來圍成一圈。貓和老鼠就在圈圈裡外飛奔追逐,外圍同學保護著老鼠或是阻擋貓。
當大家輪流當過貓和老鼠、跑得汗流浹背,老師拿了一張報紙過來,把報紙揉成一團,請同學休息一下、認真地看看這團報紙。
原本受同學奔跑、喧鬧而擾動的空氣漸漸沈靜下來。一團團報紙在同學們注視下,或快或慢地舒張變化。安靜了一會兒,終於有人忍不住說:
「可以吃了嗎?」
「有沒有火柴,」
「你看它那深情的眼睛,」同學們自得其樂地盡情發揮想像力。
老師此時卻說:「好,大家躺下來,想像自己是剛剛那團被揉成一球的報紙,」同學們盡力把身體縮成最小,「放開,像剛剛看到的報紙一樣,」同學們或快或慢地舒張,模擬著突然被放開的一團報紙……。
推廣青少年戲劇活動
這些訓練都是表演課程的一部分,高肇政讓學生玩貓捉老鼠的遊戲,讓他們從彼此的互動中,觀察貓、老鼠或是牽起手來的同伴,判斷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模擬報紙則是藉著觀察報紙的律動和節奏,加強肢體訓練。下了課,高肇政有時還會出些回家的功課,像是請同學描寫身邊的一個角落,開始培養他們寫劇本的能力。
當初,為了學戲,西松高中戲劇社的學生四處尋覓師資,好不容易在綠光劇團找到老師;相較之下,羅東高中的學生就幸運多了。
三年前,羅東高中校長徐文雄接到紙風車劇團來函,表示目前文建會正委託紙風車執行「青少年戲劇推廣計劃」,除了接受各校申請專業戲劇人才駐校指導,還有紙風車劇團到校示範演出,李國修、郎祖筠等劇場名人到校開講,以及針對老師設的編導研習營等活動。
有十多年歷史,卻因師資與人數不足一度倒社的羅東高中戲劇社,趕緊向紙風車報名、重起爐灶。經過三年的成長,「以前許多學生是因為選不到其他社團才進入戲劇社,今年,不但學生自動來報名,老師還打算讓他們自編、自導、自演,」戲劇社指導老師游淑貞說。
「青少年戲劇推廣計劃」在文建會連續三年、每年編列一千多萬元預算的大力推動之下,參與的學校已將一百多所。向文建會提出此計劃的紙風車劇團創意顧問、心理學博士吳靜吉說:「過去從事戲劇總給人負面的刻板印象,其實,具備戲劇天賦不但是一種資優,更可以累積這一代青少年的共同文化經驗。」
青少年不看戲?
對於青少年來說,戲劇長期以來都是個冷門活動。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記得,當年他還是高中生時,台北六條院線的電影、每天電視節目表都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對於當時表演工作坊推出、紅極一時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卻一無所知。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根據屏風之友的紀錄說,十二年來,在屏風表演班的觀眾群中,青少年只佔了百分之一。「為什麼偶像歌星的演唱會上都是趨之若狂的青少年,而這些青少年大部分不進入劇場?」李國修問。
事實上,不是青少年不喜歡戲劇,而是戲劇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幾乎從缺,無論是欣賞或參與都不普及,社會上欣賞參與者也還是小眾。
有機會接觸到戲劇表演,學生們的反應都很熱烈。「原來戲裡打人都是假的,」任建誠率領紙風車劇團團員到校示範演出,他在台上抓著一個團員的頭髮直往地上拽,可是任建誠的手早就已經離開團員的頭,怎麼那個人的頭還是一股腦地往地上拽。「透過身體動作的控制,可以製造出效果,又可以避免演員受傷,否則一齣戲下來,演員不早就被打個半死了,」任建誠一邊示範,一邊講解,台下的同學早就笑得前翻後仰。
可是這樣的機會畢竟不多,大多數的情況是,有時同學們想看個戲,卻苦於無戲可看。
羅東高中戲劇社的前任社長張涵茵和成員陳雅琦都對戲劇很有興趣,常常上網查詢最近有什麼新戲,可是「這些新戲很少在宜蘭展演,我們也沒有錢和時間到台北看戲,」張涵茵悻悻地說。
台北的資源的確比較多,舉凡藝術學校、表演團體、藝文活動多半都在台北。但是李國修更進一步指出,二十年來,台灣的劇場生態呈現出兩個極端,不是成人劇場,就是兒童劇場。過了看兒童劇的年齡,又無法消化成人戲劇嘲諷批判的青少年似乎真的無戲可看。
共同的文化經驗
看戲、演戲除了娛樂、好玩,對青少年有何意義?
曾經擔任松山高中、大直高中等校戲劇社指導老師的交互蹲跳劇團團長劉欣怡記得,她小時候在台南鄉下的老家,很喜歡呼朋引伴在家裡附近到處探險,有時則在巷子口玩情境劇場,雜貨舖和電線桿就是舞台上的布景道具;很多人也都有兒時和同伴自導自演各種「黃梅調」、「武俠劇」等的記憶。
「其實大家在童年就開始模仿成人,在遊戲中扮演各種角色,」心理博士吳靜吉說,這樣的扮演增加他們對自己以及成人世界的了解,但是他們不會這樣思考,就是純粹地遊戲。「在英美國家,這樣的模式是被延續的,他們有既深且廣的戲劇教育,讓孩子從過程中學習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戲劇在他們的生活裡是共同的文化經驗,」吳靜吉說。
在台灣的傳統教育體系裡,卻缺少這樣的延續。
李國修則說,台灣的各層面都讓人感覺活得很沮喪,爛的爛、亂的亂,而青少年善於模仿成人社會,不管是穿戴名牌或是暴力行為,聚集同黨消耗年少光陰,「就是不會走進劇場,」李國修說。
從舞台到社區
其實,戲劇包含的層面很廣,任建誠認為,戲劇包含音樂、文學、舞台和服裝設計等各種元素,可以讓學生各就各位,發揮所長,從中獲得成就感。
民國七十九年,劉欣怡還是嘉南藥專學生時,就曾和同學到台北參加公共電視全國大專短劇競賽,結果在強敵環伺之下,一舉奪得冠軍以及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等獎項,「雖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從此以後,我好像得到了進入戲劇領域的通行證,」劉欣怡深深覺得,有必要為青少年多辦些戲劇活動。
去年「青少年戲劇活動推廣計劃」中的一支勁旅——師大附中,期末展演《三K黨》,北部縣市的三十多支高中職戲劇社團人馬、二百多人捧場,盛況空前。
羅東高中甚至把展演舞台搬到社區的公園裡,演出經費不足的部分,則由學生到附近的商家募款,「就像以前演野台戲一樣,整個社區都參與了演出,」游淑貞說。
「青少年需要獲得肯定的掌聲和舞台,」曾經在年少歲月逞兇鬥狠的張黎明語重心長地說,他現在已經是台中童顏劇團團長。
「集體創意空間無限」
除了自我肯定,戲劇更是一把通往自我探索、人我互動的鑰匙。在劉欣怡的課上,大直高中的同學玩起超級變變變的遊戲,七、八位同學一組,以自己的身體變化組合出不同的圖案讓其他同學猜。有一組同學手牽著手,慢慢地從一個圓變成弓形,其他同學馬上猜出來,「月亮!」
吳靜吉強調:「戲劇是一種集體創意,集體創意是一個無底洞,困難度很高,青少年可以從中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國立藝術學院教授陳其南也認為,在學校教育課程中,包括藝術和活動科在內,只有近代的演劇活動才能啟發真正群體互動智能。
劉欣怡說,雖然許多青少年的自主性很高,但是卻也很沒有自信,不習慣自己作主。所以她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當學生遇到瓶頸時,才從旁給暗示,「答案還是要靠他們自己尋找,」劉欣怡說。
有一次,學生演出自己和媽媽吵架的過程,這個學生在戲中夢到兩個木偶也在爭吵同樣的事,吵得他這個旁觀者不能睡,站出來大叫一聲:「不要吵了!」這時木偶不見了,夢醒了,戲還沒落幕,主角卻在舞台中間哭了。
釋放壓力與挫折
孩子的心靈裡,積壓著許多壓力。任建誠認為,學校裡的輔導資源少,學生又會抗拒由上而下權威式的教導,戲劇剛好可以紓解壓力,讓他們自己說出心裡的話。長期投入戲劇教育、擔任南台灣三個劇團藝術總監的卓明也認為,青少年是很自我而感性的,他們有話卻沒有管道,所以演化出飆車、飆舞、甚至自殺等表現形式。
「戲劇的影響是潛在的,讓學生認識戲劇,不是去治療他們,或是預防犯罪,只是讓青少年試著去感覺人生、多說說話而已,」任建誠說。
在戲劇裡,青少年盡情地發洩和表現,更重要的是,他們樂在其中。
第二年帶高雄成功啟智學校戲劇課的卓明說,智能不足或是自閉症學生的反應最直接,他們的腦海裡留不住什麼戲劇的道理,所以更是直接表現自己。而老師們也因為拿掉了對一般青少年的刻板印象,學生反而得到更大的表現空間。
成功啟智學校校長林玲君記得,去年期末公演《琉璃公主的夢》時,有一幕國王要將公主親手獻上的蛋糕摔掉,公主則演出痛哭的樣子,沒想到預演時,蛋糕打到公主,公主不但真的痛得哭出來,還躲到後台不演了。
播下戲劇種子
儘管好像出了大紕漏,但是從校長到指導老師,沒有人責怪任何人。今年,卓明更打算不帶學生排什麼劇本,從學生本身出發,不預設任何前題,與學生共同創作出一齣戲。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盡情地發揮,至於最後呈現出什麼樣的結果,「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感覺到什麼,說出了什麼話,」卓明說。
近年來,台灣中南部也有許多劇團逐漸落地生根,而且不少劇場人士也參與文建會的計劃,分別在當地指導起學生社團,戲劇種子正慢慢發芽茁壯,這些青少年慢慢地培養了觀賞戲劇的能力,也有了共同的文化經驗。
今年年中,文建會將舉辦青少年創意短劇大賽,文建會副主委吳中立說,將來也要把傳統戲曲部分納入計劃,未來,台灣會不會產生一個劇場的明星,青少年會不會以戲劇明星為偶像,雖然目前還不能預見,但是許多學生已經發現戲劇的無窮天地。
p.92
教室關不住奔馳的想像,在「第二屆青少年戲劇推廣計劃」的聯合展演中,士林高商學生將教室搬上舞台,自己則超脫制服,訴說著心中潛在的思緒。(李宏源攝)
p.94
西松高中戲劇課程:觀察報紙。看報紙漸漸舒張,同學們忍不住七嘴八舌了起來:「可以吃了嗎?」「你看它那深情的眼睛。」結果,以上皆非,老師其實另有用意。
p.95
表演課裡,大家儘情地表現自己,不知不覺中,「戲」胞正慢慢地覺醒。圖為高雄成功啟智學校的表演課堂上。
p.96
流行樂之王麥克傑克森的演唱會上,放眼盡是活力無限的青少年,其中有多少曾走進劇場?
p.97
戲劇表演方式有無窮的可能;澳洲一劇團來台演出時,曾利用彈性布為道具,變化出又像舞蹈、又像動態雕塑的戲碼。
p.98
穿上戲服、走進佈景,許多青少年正體驗著戲劇的魅力。圖為高雄成功啟智學校學生演出《琉璃公主的夢》中官兵追強盜一幕。(高雄成功啟智學校提供)
流行樂之王麥克傑克森的演唱會上,放眼盡是活力無限的青少年,其中有多少曾走進劇場?(薛繼光)
戲劇表演方式有無窮的可能;澳洲一劇團來台演出時,曾利用彈性布為道具,變化態雕塑的戲碼。
穿上戲服、走進佈景,許多青少年正體驗著戲劇的魅力。圖為高雄成功啟智學校學生演出《琉璃公主的夢》中官兵追強盜一幕。(高雄成功啟智學校提供)(高雄成功啟智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