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20年過去,不辜負歌迷的期盼,2015年6月由李建復領軍,李宗盛、潘越雲、齊豫等68位民歌手接力開唱的「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演唱會,引領北高巨蛋3萬歌迷,跨越時空藩籬,重溫70年代美好的懷舊歌聲。
跟《光華》一樣,民歌運動在台灣已經40歲了,「民歌之母」陶曉清回憶這股創作風潮,起因於當年缺少反思精神的國語歌曲,在「唱自己的歌」意識抬頭下,凝聚出一股新的創作能量。
「雲門舞集創辦比我們早一年,蘭陵劇坊比我們晚一年,當時整個社會經濟情況起飛,藝文方面的創作能量興起,因此有年輕人開始做『屬於我們自己的歌』,我覺得太開心了。」
一開始,陶曉清在她的廣播節目中鼓勵創作,收到來自各地音樂素人的作品,挑選後於固定時段播出,意外的受到聽眾熱烈回響。
她說起其中一段有趣的故事,「蘇來就說他每個星期期待我的作品選播,還會錄下來反覆聽。有一次聽到熊天益發表一首很簡單的歌,當時還是學生的蘇來心想,這麼簡單的作品也能發表……那喜歡音樂的我為什麼不也來創作。」
有了廣播節目的播出平台,也等於是讓創作人之間有機會相互刺激。後來熊天益成為知名的台語歌曲創作人,蘇來則是民歌時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有的人會寫歌、有的人會唱歌,陶曉清則居中牽線,讓喜愛音樂的人建立起合作管道,也將聽眾的評語轉達給創作者,成為他們日後創作的新能量,民歌運動就是這樣開始的。
民歌運動為歌壇帶入一陣旋風,也成為日後台灣唱片稱霸華語樂壇的養分。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喜歡與回味,相信下一個10年,台灣民歌還將會一直傳唱下去。
看到最近的雜誌,真的非常喜歡。
資訊在網路漫天飛舞的今日,我慶幸我們還有這樣一本人文色彩濃厚的《光華雜誌》!
──陶曉清
民歌運動的主要成員經常在陶曉清家中聚會、討論創 作,後來多數成為台灣音樂界的重要推手。
民歌運動反應當年台灣社會的創作能量,進而推動了 唱片產業升級,圖為光華商場唱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