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一目十行」形容資賦優異、閱讀速度極快的人,可以想見,他們能輕輕鬆鬆地讀許多書,吸收許多知識,滿腹經綸之餘,說起話來,想必是旁徵博引,成為眾所欽羨的對象。其實我們若經正確的速讀訓練,並持之以恆地練習,一目十行並非難事;功力高的,甚至可達「一目卅行」的境界。國內學習速讀的風氣方興未艾,專家經實驗後發現,如果自幼開始學習,可以事半而功倍。
臺北市立女師專附小在今年的暑期活動中,新增了速讀訓練班,校內中、高年級共有六十位小朋友參加,經過五周的訓練,他們的閱讀速度平均增加了廿倍。
十歲的晏珍怡是其中成績最好的,在結業測驗時,只見她那柔細的手指,順著書上的字句飛快地摩挲而過,偶爾也放慢節奏,俾能揣得書中精華。不消多時,一本書就被她「看」完,緊接著的測驗,計算出她的「有效閱讀速度」為每分鐘四萬字。而晏珍怡接受速讀訓練前,每分鐘只能讀四百字,經過短短五周的訓練,她進步了一百倍。
下圖:李健士教授說,速讀時「眼」看「腦」想,密切配合,能讀得快、瞭解多。圖為他指導師專附小的小朋友學速讀。(鄭元慶)
向小朋友散播速讀的種籽
速讀班的指導老師李健士,現年四十六歲,曾是臺大教授,是有名的建築師,還經營著一家業務鼎盛的貿易公司。這位事業有成的「老教授」,怎麼會想到要去教小朋友學速讀?原來他當年畢業於成大土木工程系,赴美深造拿到一個工程碩士學位後,又改行學企業管理,初時感覺相當吃力。因為理工科可以整日與數字、程式、圖表為伍,語文能力不需那麼高強;但學商和學管理就不同了,語文能力必須很好,因為每天都得讀那麼多的書,寫那麼多的報告。當時英文不夠好的他,真是疲於奔命。
情急之下,他想到一個從速解決之道,就是去學速讀。當時美國有數十種速讀訓練方法,李健士學的是「伍德動力速讀法」,也是在美國最風行的一種速讀方法。
伍德速讀法是美國人芙琳.伍德創造的。她本來在一所中學指導學生閱讀課程,一直希望能幫助學生讀得更快。但專家告訴她,常人每分鐘頂多能閱讀一千字,不可能更快了。後來她回到母校猶他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有天交期末報告給一位教授,發現教授以驚人的速度立即看完報告,並指出其中的缺失。她估計教授的閱讀速度,大約是每分鐘二千五百字。
教授的例子,又激起伍德研究速讀的興趣。為找出閱讀快速的原因,她花了三年時間,訪問五十三位閱讀速度在每分鐘一千五百字以上的人,歸納出下列結論:
一、他們看英文時,不是一行行看,而是由上往下快速推進。
二、他們注重瞭解全文意思,而不逐句分析。
三、他們會因閱讀內容的不同,而自動調整閱讀速度。
右上:小朋友專心學速讀的情形。(鄭元慶)
以手指做助力,速度可以加快
有了上述結論,伍德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希望找出一些使閱讀迅速的技巧。有天下午,她突然發現自己在閱讀時,不自覺地把手指按在書頁上,順著行句快速劃過,竟能帶動閱讀的速度。這便成為伍德動力速讀的基本原理。經過幾年的試驗教學,使得教材、教法更加完善,且效果更被肯定,伍德閱讀動力中心便在一九五九年成立。
廿多年來,在伍德閱讀動力中心受訓結業的學員超過一百萬人,其中最有名的,該是已故美國總統甘乃迪了。他在一九六○年當選總統後,每天有待批閱的公文堆積如山,總是得半夜三更才看得完,心中十分苦惱。剛好那時伍德閱讀中心招生,甘乃迪便報名參加,經過八周訓練後,他的閱讀速度由每分鐘二百字增加到一千二百字。
李健士指出,伍德訓練法和其他速讀方法最大的不同,是不靠機械(如幻燈機、目力機)輔助,直接閱讀書本學習,學生比較容易瞭解和運用。
圖為他指導師專附小的小朋友學速讀。(鄭元慶)
中、英文速讀的基本原理相通
民國六十年李健士學成歸國,在臺灣大學任教,有些朋友知道他會英文速讀,就建議他將方法傳授給別人。李健士想到最需要學速讀的,應是即將出國留學的學生,於是就在美加補習班教授英文速讀。為了使教學效果更好,他還曾赴美研究速讀的教學法。
後來李健士覺得,英文是外國語文,在國內使用的機會有限,如果要在國內推廣速讀,必須從中文著手。於是便將英文速讀的原理運用到中文上,創造出一套中文速讀方法,並且開班授徒。
李健士說:「無論中、英文速讀,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心理學家發現,書要看得快,主要是靠眼睛和大腦直接溝通,就像看風景或電影一樣,立即將所見的影像映入腦海。但是一般人從小便養成逐字念書的習慣,因為當初是一字、一句學的,進高中、大學後,雖然認識的字彙累積得很豐富,但原來念書的習慣卻很難改變。」
學會了,可以讀得快、了解得多
嘴介入眼睛和大腦間的讀書方式,就更會延滯閱讀速度。口頭閱讀速度,中文每分鐘約四百字,英文約二百字(這是美國人的速度,中國人更慢,大約每分鐘一百廿字)。由於嘴讀的速度比眼看、腦想慢得多,腦子多半時間是一片空白,會產生讀書時精神不集中的現象。受過速讀訓練後,不以口讀來干擾,因為看書和思考速度比較接近,所以容易專心。這也是很多人在學會速讀後,非但閱讀速度增加,對書中內容也更能提綱挈領、抓住重點。
打字的原理和速讀類似,初學者必須先摸熟鍵盤位置,經過不斷訓練後,就會一邊看文章,一邊手指就直接、自然地敲擊字鍵。從眼睛「看」到手指「敲」之間,是直接的反射動作,故無片刻停滯。這種「看」、「敲」動作合一,與速讀時眼「看」、腦「想」密切配合的道理一樣,可節省很多時間。
如前所述,李健士指導學生速讀,並不依賴任何器械,而是用手指劃過文句,以帶動閱讀速度,讓手、眼、心緊密結合,並且嚴格要求學生接受訓練時,要「一氣呵成」——先要求速度,等到快速的閱讀習慣養成,即能對加速或放緩控制裕如,屆時就不必再靠手指輔助。就像古人練輕功時,在腳上綁縛重物,然後練走、跑、跳……,等重物卸下,就能健步如飛、身輕似燕了。
自行調整速度,不致錯過錦言佳句
但是速讀的結果,會不會就像一個拚命趕路的人,無暇觀賞沿途的美景,而無法領略、咀嚼書中的詞章之美呢?
李健士說:「初學者可用重複閱讀的方式,俾充分掌握書中的精華;而已學成的人,會因文字內容及本身的需要,自動調整閱讀速度(精彩處速度放慢,仔細欣賞),不致產生囫圇吞棗的情形。」
李健士進一步指出,閱讀速度是以「有效閱讀速度」來衡量。「有效閱讀速度」是用每分鐘的閱讀字數,乘以瞭解程度的百分比。只求「快」而不求「解」的閱讀方式,不能稱作速讀。
李健士要求學生以看電影、欣賞風景的方法(景象直接映入腦海)看書(既不口讀,也不默讀),先訓練短行閱讀,再逐漸增加句子的長度,以擴大閱讀的視野。
學速讀成績好壞的原因,除了個別差異外,主要仍在用心練習與否。除了專心上課及做好規定的家庭作業(閱讀練習)外,最好能自己多找合適的讀物勤加練習。
自習不易收效,最好參加訓練班
速讀可以自行學習嗎?李健士認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人都有惰性,很容易遭到挫折就放棄。上速讀訓練班,有老師督促及與同學競爭的外力刺激,學習效果較好;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有任何疑惑,可以向老師請教,也可和同學交換經驗,可以省去許多摸索的時間和精力。
速讀訓練班通常以八周為一期,每週上課三小時。這麼短的時間,就能改變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和速度?
李健士指出,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所有的要訣都可在八周內悉數學到,保證學後的閱讀速度最少是原來的五倍。至於日後是否還能繼續進步,就要看個人努力的程度。如果不常練習,自然就會退步。
由於學會速讀的好處實在不少——讀得多、讀得快,會使人產生成就感,因而更喜歡讀,於是學習比別人快,見識比別人廣,又能充分領略閱讀的樂趣……,可以產生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因此李健士想到進一步推廣速讀風氣。今年暑假,他又在女師附小成立速讀班,開始教小學生速讀。他本來以為小朋友識字少,詞彙也累積得不豐,教起來會較困難,沒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得好。
無舊習侷限,小朋友學得又快又好
李健士分析個中原因說:「大學生的閱讀習慣早經養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方法根深柢固,較難改變;而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沒有上述障礙,因此進步得很快。」
小朋友通常在第三天即可放棄舊習慣,以新學會的速讀方法來閱讀,而大學生通常要一個星期才能適應。李健士以兩者成就相較,發現小朋友中有三分之一可達到「最佳」境界(即閱讀速度比常人快五十倍),而大學生僅十分之一有這種成績。
因此李健士建議,學速讀最好從小開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年紀也不能太小,如識字或詞彙太少,也很難學好速讀。他認為小學三、四年級是比較合適的年齡。至於教材,則以適合他們程度的中文讀本為宜。
只要肯破除成見,大人一樣可以有佳績
那麼大人學習速讀的效果是否一定不如小朋友呢?李健士的得意門生、同時也是他的助教戴劍鋒認為未必如此。如果大人能完全放棄過去的閱讀習慣,不存任何懷疑、排斥的態度來學習速讀,學習成績也會很好。
現就讀於臺大動物系三年級的戴劍鋒,學了速讀之後,半年內共看了四百本中文書、一百本英文書,比他過去十年看書的總和還要多。
戴劍鋒說:「學了速讀之後,由於看書的速度快,可以充分利用零碎的時間閱讀書報雜誌,吸收的知識比一般人廣博,心胸也會比較開闊,見解也會更深入些。」
讀得快,讀得通,還要記得深
最令戴劍鋒津津樂道的,是學習速讀除可增加閱讀速度和瞭解程度之外,也能加強記憶力。人類記憶不易持久,李健士就指導學生讀後做「回憶表」。回憶表是以很少的文字,用圖表形式把文章的重點表達出來,能訓練讀者的分析和組織能力,另方面有助於延長記憶力,可幫助讀者日後喚起對書中內容的記憶。
為了不讓眼睛過度疲勞,練習速讀者每天應作數次眼球運動。方法是讀眼球作上下、左右、順時針、反時針方向的轉動,每一種動作重複四次。
戴劍鋒認為,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有心跟上時代脈動,並願能從容應付生活中各種層出不窮挑戰的人,只有如饑如渴地吸收各種知識與觀念,而閱讀,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但是書報雜誌那麼多,要怎樣才能充分掌握其中的訊息呢?他以為最好就是學速讀,以加速吸收新知的能力,成為一個思想豐富、判斷力高強、遇事有把握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