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際影像語彙訴說本土
曾瀚賢在他與湯昇榮口述的著作《進擊的台劇》中提到:「一個國際作品的雙腳要站在什麼土地上面、要消化什麼樣的內容,才足以被世界的眼光看見。」本土化一直是他倆在製作影視內容時的思考。
《誰是被害者》即是瀚草以國際影像語彙說在地故事的實例。劇情開展自一位具有亞斯伯格特質的鑑識人員,為調查失聯女兒所涉及的兇殺案,而與搶新聞不擇手段的噬血型記者合作,兩人逐步在每起離奇案件背後,釐清真相。有別於刑偵片慣常找犯人的敘事邏輯,《誰是被害者》巧妙地融入台灣社會曾發生的重大案件,帶著觀眾推敲層層謎團,尋找被害者的真實身分。
戲劇場景是你我熟悉的台灣街頭,故事的角色有奮力對抗資方壓榨的勞工、遭受媒體霸凌的過氣女星、渴望成為女人的男子等,活脫脫是從這塊土地長出的故事,貼近了台灣民眾的生活。
綜觀全球戲劇市場,國際串流平台上一直有刑偵類型的作品上架,顯見有著其觀影需求。曾瀚賢表示,戲劇內容不會只有一種表達,而台灣總試著找到不同的表述方式。當《誰是被害者》透過Netflix上架至全球市場時,觀眾會發現它的視角是獨特的,有別於大部分的刑偵片以正邪對立來表現衝突,《誰是被害者》反過來尋找被害者,隨著劇情演進,逐漸發現被害者可能就是兇手,而每個角色背後的脆弱與傷痕,帶出了人們心中那份渴望被理解的共感。
《誰是被害者》以更廣大的視角觀照社會,而非關注在好人、壞人,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耳目一新的敘事,劇中隱隱透露出人的善與光,《誰是被害者》連續十多天盤踞台灣Netflix的榜首,在越南、新加坡、香港等地也都進入前十名,在第二季尚未開始製作,Netflix就已決定續訂,這對台劇是相當振奮的成績。
曾瀚賢認為,台灣對多元價值的包容,也呼應內容產業更包容的想像,提出另一種視角,成了台劇在國際市場的特色。台灣雖不是強勢的文化,可以制定規則、大力發聲,「但我們反而可以是講的最雋永、最有餘韻迴響,最讓人有共鳴的聲音。」
《誰是被害者》以國際語彙訴說本土的故事,在國際平台上吸引了各國觀眾,證明台灣也能拍出優質的刑偵片。(瀚草文創提供)
讓如小草般脆弱的影視產業,逐漸長成廣袤的草原,是曾瀚賢創辦瀚草影視的初衷。
湯昇榮認為,這幾年台劇類型的多元性、精緻度都在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