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在五十歲以上的外省人,對當年別離家園,倉皇逃到台灣,內心無時不盼望政府早日反攻大陸的悲情歲月,終生難忘。因為念念不忘家鄉的一切,作曲家遂把這種思鄉之情,透過音符,填上歌詞,以歌聲傳達出來。由於詞曲皆能深切抓住流亡人的心聲,頗能打動逃難者的心弦,很快就在坊間流行起來。「家在山那邊」就是當時最能引起大眾共鳴的歌曲之一。不只一般成人愛唱,連年輕人也愛唱。不少大專院校的歌唱比賽還把這首歌曲列為指定歌,受歡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家在山那邊」已失掉了時代意義,不會有人刻意哼唱這首歌曲。可是在三、四十年前,它卻是人人朗朗上口的歌曲。時代變了,歌曲的意境也走調了,只有隨著成長歲月中,與某件事契合,而在內心中不時響起。
「家在山那邊」是民國四十七年的電影《水擺夷之戀》的插曲,由周藍萍作曲,王琛演唱。當時來台的大陸人士,除了收聽周璇、白光、吳鶯音、李麗華等人在大陸未淪陷前,也就是上海時期唱紅的曲子外,就屬這些思念故鄉的歌曲,最能撫慰他們苦悶失落的心。
綜觀這些「懷鄉曲」,有藝術的、民謠的,也有流行歌曲,總數有數十首之多,比較為人知的有:「故鄉」、「念故鄉」、「我住長江頭」、「夜夜夢江南」、「騎馬到松江」、「王老七」、「我的家在大陸上」、「甘蔗與高梁」、「嘉陵江上」、「回想曲」、「家在山那邊」等。
「家在山那邊」由當時台灣三大男高音之一的王琛演唱,他和另一位「高音歌王」王菲(以演唱「山東曼波」享譽歌壇)都是青年軍,因為有歌唱與演戲天份,來台後轉入軍中的康樂隊,隨著藝工隊在本島及外島四處公演。另外,二人還兼任軍中的音樂教官。多年的演出經驗,使他們的歌藝愈加寬廣,所到之處受到官兵的熱烈歡迎。
早年台灣沒有什麼歌唱人才,軍中康樂隊培養出來的人員,在這段期間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像美黛、楊小萍、白嘉莉、冉肖玲等藝人,都是由軍中康樂隊脫穎而出,繼而獨當一面。
這些表現出色的藝工人員,在離開軍中後,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工作,特別是在民國五十年以前。主要是當時可供表演的場所甚少,即使當年有能力製片的三家公營片廠──中影、台製、中製,也很少開拍影片,更別說提供工作機會給有表演經驗的藝工人員。
曾官拜少校的王琛,在離開軍中後,做過許多苦差事,送報、踩三輪車、賣菜都幹過,最苦的時候甚至一文不名,必須靠借貸為生。好在王琛從不氣餒,不斷尋找上進的機會,任何招考演員的地方都不放棄,最後終於被中央電影公司發掘,繼而開始嶄露頭角,主演多部影片。
王琛演過不少電影,像《阿美娜》、《皆大歡喜》、《山地姑娘》、《馬車夫之戀》等,由於王琛的歌聲嘹亮,再加當時流行電影插曲,給了王琛表現的機會,因此經常可以看到他在影片中大展歌喉。在《阿美娜》影片中,王琛唱了一首名叫「月圓之夜 」的歌曲(此曲已失傳甚久),王琛將此曲的音色發揮到極致,人人叫好。之後,由他主演的影片都會安排插曲讓王琛表現。
雖然王琛在國內演出不少影片,但是當時的電影重鎮在香港,國內不少藝人紛紛轉換陣地到香港發展,如穆虹、張仲文、葉楓、唐菁、錢蓉蓉、陳曼玲,但是各人際遇不同。一心想在電影事業大展宏圖的王琛也不能免俗,他於民國五十二年,帶著滿腔的熱血,進入國泰電影公司。但當時國泰的聲望已被邵氏公司趕上,再加上國泰負責人陸運濤來台參加金馬獎,不幸因飛機失事罹難,國泰遭此打擊,減少拍片量。在這種情況下,王琛沒有多少發展,反而是他的歌聲得到不少作曲家的賞識,包括著名的作曲人姚敏、周藍萍等人,都指定他為電影做幕後代唱。張美瑤與楊群合演的鄉村歌唱片《鳳鳳》,男腔部分就是由王琛擔綱。
王琛最著名的一張唱片是與錢蓉蓉合作的《戲迷夫妻》。二人歌藝旗鼓相當,在姚敏的指導下,雙方使出渾身解數,南腔北調全部出籠,精彩萬分,讓人耳裡聽出油來。這張唱片是民國五十三、四年最受歌迷喜愛的唱片之一。老歌迷應該還記得這張唱片的內容。最近一、二十年,已經很少聽到王琛的消息,只能由他早期的唱片,回味他的歌聲。
p.75
早期的歌星,較無宣傳上的壓力,只要歌藝好就能廣受歡迎。圖為四、五十年代,歌壇男聲代表王菲(左)與王琛(右),平日郊遊所拍的居家照,一點也不像演藝人員。(張夢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