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棣期望這個系列的短片能將愛好台灣經典文學的種子深植年輕人心中。「我們看到大部分年輕人改變了閱聽習慣,從以往的紙本閱讀,到現在以視覺觀賞為主流。」她表示:「希望結合視覺觀賞能觸動、啟發年輕人,讓他們願意找原著來看。」
幾十年來,王小棣為台灣具社會意識的舞台劇和影視作品立下標竿。這位知名的編劇與導演去年獲頒文化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以表彰她在電影、電視、動畫、紀錄片、劇場等領域傑出的表現。評選委員讚譽她身體力行投入關懷社會底層,在創造可看性高作品的同時,直指台灣現代社會中多元文化和複雜歷史的核心議題。
例如,王小棣以五部探討青少年行為、環境及警察等議題的電視連續劇廣為大眾所知。影評人鄭秉泓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賞析中提到,這些2000年和2013年間的製作「告訴臺灣觀眾,請好好看清楚自己……去釐清理想與現實的拉鋸」用以「化解家庭、性別、學校、職場等不同象限裡因著『階級差異』而產生的溝通困難。」而王小棣,更是在試圖「為21世紀的臺灣寫史作傳。」
「閱讀時光」系列作品,每部片長約20分鐘,還加上5分鐘訪談,邀請學者、作家與評論者針對原作進行討論。今年3月於金穗影展首映後,也陸續在公共電視台、台灣電視台與國家地理頻道播映。
這個系列的作品涵蓋了台灣不同時期所涉及的族群與階層議題。其中,年代最早的改編原著是楊逵的《送報伕》,這部作品曾連載於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新民報》,並於1934年入選東京《文學評論》,使得楊逵成為首位獲得日本文壇肯定的台灣作家。
楊逵根據他在20年代於日本念書的經驗,在《送報伕》中描寫一楊姓台籍青年到東京尋求工作機會,成為派報員後,受到雇主的壓榨,這使青年回想起過往在台灣時,被官方強迫將家族農地賣給當地糖廠的慘痛經驗。最後他結合了同事發動罷工,爭回應有的權利。文末楊君回國,從甲板遠眺故鄉台灣,感嘆「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迸出。」
改編並執導《送報伕》的鄭文堂表示,閱讀楊逵這些反映社會底層遭到壓迫的小說,讓大學時代的他受到極大感召,因而陸續讀了楊逵其他著作,包含作家在白色恐怖時期被囚禁時所寫的《綠島家書》。
白色恐怖是政府迫害異議份子的一段時期,於1950、60年代達到高峰,並持續至1987年解嚴前後。這段特殊的期間形成了另一部短片的背景,季季(本名李瑞月)2006年所出版的《行走的樹》,由王小棣本人改編執導,故事描繪作者和過世的前夫,一位蹲了長達10年政治苦牢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兩人間顛簸複雜的關係。
《行走的樹》最終有一幕,憤怒的丈夫因為前妻未告知搬遷,將刀子架在她的脖子上。季季在片尾訪談中回憶當時感到害怕,但並未絕望。她理解10年的苦窯歲月帶給丈夫性格與價值判斷強大的衝擊,所以選擇了原諒。
台灣社會在1970年代逐漸開放,因而產生了一個以描繪在地生活故事、挑戰以中國大陸文學為主要傳統的文學運動。1974年《送報伕》以中譯本再版,重新燃起台灣藝術家與知識份子對本土文學的興趣。鄭文堂自述他是「帶著楊逵的影響走進了電影圈」,並「以『楊君』的處事態度,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懷著追求公平公義的理想。」
鄭文堂也改編了張惠菁的《蛾》。此書,和同系列柯裕棻的《冰箱》一樣,探討現代台灣社會中的性別關係。《蛾》說的是兩個女人間神祕的連結,而《冰箱》聚焦在一對男女戀人間,男方多次的劈腿所造成的緊張情緒。
影評人藍祖蔚認為王明台(同時也扮演《行走的樹》丈夫的角色)所執導的《冰箱》,是「閱讀時光」系列作中最大膽、最富創意的改編,藉由敘事者性別的反轉:將原本書中的「男子的懺情觀點」,轉成了「女作家/女主角的觀點」,使得影片「就不再是改編的層次,而是佔據了新詮的高度。」
藍祖蔚也稱讚系列其他的作品,像是《老海人》,充滿許多當代的文化現象。如楊逵之於鄭文堂,《老海人》的導演鄭有傑也深受原作者,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的影響。《老海人》敘述一對達悟族男女間的情愛,探討達悟族與漢文化、現代社會與傳統價值間的衝突與拉扯。
鄭有傑在首映會後的座談,重申他對於夏曼‧藍波安以及台灣本土文學傳統的敬仰。「文學就是一個國家靈魂,」他說道:「如果沒有這些靈魂,可能不會啟發我們這些創作者開始拍攝影像。」
「閱讀時光」精準捕捉到台灣多元的族群和文化。劉大任的《晚風細雨》(安哲毅導演),即以40年代末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為背景,追循當中一位人物的腳步,在被迫離鄉背井40年後,重返中國大陸老家的故事。多種語言的呈現也成了該系列一大特色,包括國語、日語、達悟語及閩南話等。閩南語作為台灣最大族群閩南人的強勢語言,也成了描述老母親與女兒關係的短片《後來》(原作廖玉蕙,王明台導演)最重要的媒介。
「閱讀時光」也觸及台灣文化中鮮明的現代元素。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廖士涵導演)探討青澀的戀情以及對電動遊戲日益的迷戀。《世紀末的華麗》(沈可尚導演)朱天文則藉由一位時裝女模特兒故事,檢視光怪陸離的現代都會。而王小棣所執導王登鈺的《大象》,描述一位年輕電影放映師對早逝母親的想念,帶有相當的奇幻色彩。「我們這一系列作品是要讓台灣的電視節目多一些深度與多元性,」王導表示:「同時也結合文學作品,向我們豐富的文學傳統致敬。」
《送報伕》說的是一位楊姓台籍青年在東京派報,受到雇主的壓榨後,結合同事發動罷工、爭回應有權利的故事。
《老海人》探討達悟族與漢文化、現代社會與傳統價值間的衝突與拉扯。
《行走的樹》,故事描寫作者季季和過世的前夫,一位蹲了長達10年政治苦牢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兩人間顛簸複雜的關係。圖為王小棣導演(左一)拍攝此片的工作照。
《行走的樹》,故事描寫作者季季和過世的前夫,一位蹲了長達10年政治苦牢的白色恐怖受難者,兩人間顛簸複雜的關係。
駱以軍的《降生十二星座》(廖士涵導演)探討青澀的戀情以及對電動遊戲的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