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民國七、八十年代的沒落,近年來,北投溫泉鄉在社區營造之下,熱力十足、活力更現,即使在酷熱的盛夏,依然可見如織遊人。尤其是做為北投新地標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背後倚著全島溫泉密度最高的大屯山火山系,讓兩百八十萬年前的火山爆發、三百年前的採煉硫磺,到日據以來的溫泉文化鮮活呈現。
北投溫泉博物館不僅紀錄著北投的發展、溫泉的故事,也帶動整個北投生態博物館觀念的形成,堪稱是古蹟再利用的最佳典範。開館三年來,在限制參觀人數下,已經打破了一百萬參觀人次,絕對可稱為最有「溫度」的博物館。
民國八十年代,原以溫泉招徠遊客的北投,因為廢娼而沒落,遊客寥落,門前冷清。就在北投公園後面,一座被老樹、藤蔓和雜草幾乎淹沒的老房子,卻在這時刻受到關注。這棟只剩一點屋頂露出來的老屋,過去習慣到北投泡溫泉的人們幾乎不會感覺它的存在,而北投在地的小朋友則說那是一間鬼屋。
穿過彩繪玻璃的夕陽照在羅馬式大浴池,讓浴客身心達到無限的寧靜,只是此情此景只能在老照片中神遊一番了。(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提供)
鬼屋華麗的過去
民國八十三年,北投國小呂鴻文、黃桂冠老師帶領著一群學生從事鄉土資源調查,決定尋找文獻資料中與北投發展息息相關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才發現這一座被遺忘在荒煙蔓草、多所毀壞的「鬼屋」,竟然就是當年東南亞規模最大、最豪華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於是北投國小師生連同「八頭里仁社區發展協會」等社區團體極力呼救,舉辦包括史蹟導覽、研習營、園遊會,並發起連署,使得這一座原本可能隨著建築傾圮而被拆毀的老房子,獲得台北市政府的重視,終於在八十五年通過古蹟指定,並在八十七年十月三十一日整修後,正式開館營運。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成立,掀開了北投公共浴場傳奇的一頁,成為觀光客進入北投泡湯前,先行沐浴北投文史情懷的第一站。
將近一百年前,西元一九一三年、日據時期大正二年,當時的台北州政府斥資日幣五萬六千餘圓,興建了有著厚實歐洲外牆、日式屋頂,「仿英國鄉村建築」式樣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一九二三年,又為了當時日本裕仁皇太子的大駕光臨,再度花費一萬七千圓擴大增建,使得這一座和洋相融、造型特殊浪漫的浴場,成為北投溫泉發展的里程碑,也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溫泉建築。
在一樓泡澡後,步上這二樓的榻榻米大廳裡泡茶、下棋,或觀賞藝妓表演,可以想像過去泡湯文化的優雅舒適。
有品質的泡湯文化
由二樓走進這一座日據時代遺留的三級古蹟,換上拖鞋,雙腳先行感受到溫泉博物館與眾不同的寧靜舒適感。席地坐在大廳那一大片寬敞的榻榻米上,沒有空調的開放式空間,飄來淡淡的硫磺味。向西望去,北投公園的蓊鬱綠樹與噴水池帶來一種清涼意,遠遠眺去,在觀音山的剪影下,淡水河與關渡平原迤迤開展。至於東側,則有七星山、紗帽山與北投溪的環繞,站在西南角的望樓上,腳下是過去的北投天然野溪溫泉瀑布,也是今天親水公園的一角。整個溫泉浴場的設計,充分利用天然環境,讓四周美景坐收眼底,讓溪流聲潺潺入耳,讓山風習習穿過榻榻米大廳,令人不禁全身放鬆,懷想起一九一三年的午後......。
一群群剛從一樓華麗羅馬式溫泉澡堂沐浴完的賓客,帶著舒暢的身心步上二樓大廳用餐小憩,恣意地坐臥在榻榻米上,有的人在茶香中靜心對奕,有的人憑欄俯瞰北投溪,或遠眺觀音山,有的人則到北投公園散步一番。這時歌舞伎登台彈起三味弦,立即吸引了所有浴客的關注,一場午後的表演在餘光中緩緩展開。
「從這一個空間,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人泡溫泉是非常有『品質』的,」北投溫泉博物館館員宋宜臻席地坐在榻榻米大廳上表示。她也不禁惋惜,隨著北投溫泉的再復甦,附近林立蓋起超高大樓,正一點點遮去了北投溫泉博物館當初「設計」的好風景。
弓形彩繪玻璃窗,除了通風與隔熱的實用功能,柔和的光線更具有美化效果。
一場大爆炸
「說起北投的開發,我常常會告訴小朋友是來自一場大爆炸,」宋宜臻表示,一六九六年滿清於福州的火藥庫發生大爆炸,地方當局隨後派遣喜歡遊歷的郁永河,來到台灣尋找製作炸藥原料的硫磺,而漢蕃之間的硫磺交易,促使了台北盆地的開發。當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北投設立硫磺礦務分局時,北投市街也逐漸成形。
其實,早於漢人進入之前,籠罩在一片煙霧飄渺中的北投,充滿神秘感,因而被居住在附近的凱達格蘭族人稱為「女巫之地」,之後因為音似台語的「北投」而得名。十七世紀,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為了掠取硫磺,開始進入北台灣採硫,北投的硫磺就已經聲名遠播,並觸動了北投整個空間的改寫與開發。
來自火山地質的特殊性,使得北投的空氣、土壤與流水中都富含硫磺成分,西、荷、清、日都爭逐於此地豐富的硫磺產量,尤其是台灣割讓日本之後,短短八年間就輸出了兩千五百多噸的硫磺!
而說起硫磺或溫泉,這讓北投如此吸引世人目光的兩種資源,得從兩百八十萬年前說起。兩百八十萬年前,因為菲律賓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的擠壓,台灣北部大屯系火山瘋狂似地劇烈爆發,炙熱噴發的岩漿一直持續到三十萬年前才停止。深處北投地下的蓄水層,經過源源地熱不斷地加溫,因為地層壓力及受熱膨脹作用,汩汩冒出。
當熟悉溫泉療效的日本人,在採硫與圍剿抗日份子的同時,驚喜地發現了北投的溫泉地熱,一時間供軍隊沐浴用的陸軍偕行社、台北陸軍衛戍病院療養分院一一落成,使得北投與台北城區有了同樣速度與品質的建設。
全世界的礦石中,唯有「北投石」以台灣地名為名。這顆八百公斤重的北投石,可是溫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溫泉鄉變溫柔鄉
一八九六年,日人平田源吾接受朋友建議,前來北投以溫泉治病,進而在北投開設第一家的溫泉旅館「天狗庵」,從此沿著北投溪兩岸,各種豪華貴族式的溫泉旅社一一開張,而市井小民則在北投溪露天的「湯瀧浴場」享受溫泉。由博物館中陳列的歷史照片可以發現,當時的北投溪美景天成,還有五個小瀑布般的「瀧」存在,內行的民眾紛紛坐在小瀑布之下,讓泉水衝擊酸痛部位,這樣天然的水療環境,比起現代可一點也不遜色呢!然而男女在北投溪露天共浴的方式,引起妨害風化的質疑,因此,一九一三年北投公共浴場的興建,為的就是讓一般大眾也有一個設備完善的浴場。
一百多年的溫泉文化,在日人離開之後,慢慢由社交性的泡湯變成特殊性的色情服務,溫泉鄉變成溫柔鄉,一時鶯鶯燕燕雲集,還曾經有兩名北投侍應生伴著美國大兵共浴的照片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喧騰一時。政府於是在民國六十八年施行廢娼鐵腕政策,往昔弦歌不輟的溫泉飯店一一關閉,北投公共浴場也跟著北投沒落而在國民黨黨部、台北縣政府、台北市政府手中流轉,甚至曾有三個單位分割使用的情形出現。民國七十年代末期,因為各單位相繼搬出,終於淪為荒廢空屋。
遊走今天溫泉博物館的二樓,陳列著北投歷史的文物與圖片:包括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及創辦人平田源吾的照片、拜訪北投的日本裕仁皇太子等等,也包括北投曾經出現過的硫磺、北投藺草、北投燒等特殊產業。其中北投溫柔鄉發展過程中,走唱的「那卡西」、因應特種行業接送的摩托車「限時專送」,也一同訴說著北投的過往歷史。
最特別的是位在東邊角屋,名為「台灣好萊塢」的展覽室,展示著北投與台語片的密切關係。不停播放的一部部台語老片中,不時出現著北投公園的拱橋、不動明王禪寺等優美的風景,而眾多的溫泉旅館也都成了拍片的內景與工作人員的休息場所,全盛時期,一間旅館同時有兩三組人馬在拍攝不同的電影,至於由台語片巨星黃秋田所主演的《溫泉鄉的吉他》,更是全片在北投拍攝。
館舍本身為三級古蹟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和洋相融、風格別具,是一座內外皆美的小型博物館。
國寶級的北投石
在博物館二樓的日式建築中回味了北投過去的光華歲月,踩著木頭樓梯步下博物館一樓,羅馬式大浴場的周遭以溫泉為主題,讓參觀民眾一覽台灣及世界溫泉的特色,特別是北投豐富的溫泉種類。
在北投、陽明山這一帶的溫泉,可分為白磺、鐵磺和青磺。白磺是帶有硫磺味的酸性泉水,鐵磺無味透明,含有鐵質。而強酸性的青磺則是北投地熱谷的特產,水質透明微綠,帶有微量放射元素,據說特別具有養身療效。
展廳內不僅一一說明各種溫泉泉質的不同,更有立體模型,將北投地區所有旅館與住宅所使用的溫泉管線標示出來,「如果你想知道哪一家溫泉旅館用的是哪一種泉水,從這幅模型中,大致可一目了然,」宋宜臻表示。而在大浴池周遭,一個個形狀特殊的溫泉陶管、口徑磚、分水管,對於大多數泡過溫泉的民眾都是第一次看見,經過解說,才知道原來流動性的溫泉是如何計量、計價的。
整個浴場,以中間走道分為兩邊,羅馬式大浴池為男性專用,兩個小型貼有馬賽克的矮淺浴池,則供婦人與小孩泡坐,男女兩邊由不同樓梯上下,聲息互通,卻有不同動線。
就在婦人浴池中心,透過二樓玻璃天窗灑下幾道朦朧的光線,投射在一顆八百公斤的大石上,那是北投溫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投石」。
北投石是全世界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是一種只出產在台灣北投與日本玉川溫泉的稀有礦石。由於北投溪源頭的地熱谷含有硫酸鉛、鋇、鐳等礦物元素,當北投溪水在離源頭九十到三百九十公尺的地方,因水溫降低致使礦物結晶附著在河床礫石上而形成。北投石具有微量的鐳放射能,早在日據時代就被視為「天然紀念物」,日人還因此對北投溪展開一定程度的保護,也是因為北投石的存在,才使得今天的北投溪還能維持天然的河岸,不被水泥所取代。
兩百八十萬年前,大屯系火山爆發,為溫泉博物館寫下精彩的開場白,至今猶生生不息。(薛繼光攝)
沐浴在五彩光線中
下午三點到五點,西曬的陽光從三個弓形的拱窗,穿過一面面畫有天鵝優遊的彩色玻璃,斑斕的彩光投射在浴池中,再反射在天井上,一方面削弱了陽光的溫度,一方面也讓羅馬大浴池變得夢幻瑰麗。
大浴池兩側由半圓拱走廊圍繞,不但契合了歐式的空間感,層層接連的半圓拱,讓巨大的空間帶有一種柔和的韻律感。曾任「八頭里仁社區協會」理事的潘蓬彬,寫了許多溫泉博物館建築的賞析,他希望參觀的民眾沈浸在溫泉主題時,也別忽略了博物館建築本身的豐富藝術性。
博物館展示著各式材料製成的溫泉輸送水管與計價計量的分水孔磚,讓人們看到溫泉背後的故事。
生活環境博物館
步出北投溫泉博物館,沿著北投溪而設置的「溫泉親水公園」可以供人靜坐泡足,若意猶未盡,想要泡湯,步行可到的範圍有露天公共浴場「梅庭」,有日據時代至今的「瀧乃湯」浴場,各式新舊風情的溫泉飯店一應俱全。此外,還有館藏豐富的北投文物館、北投溪發源地的地熱谷、完整保存日式建築的普濟寺,充滿傳奇的不動明王石窟等歷史古蹟、地理環境,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核心,透過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的動線,創造出了一座更大、更完整的「北投生態博物館」。
回想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被發現,原本是一群孩子單純的古蹟搶救案,在推動保存的同時,社區居民與專家學者互相激盪下,擴大發展出北投溫泉親水公園的催生案。當古蹟搶救成功,溫泉公園附近地區的都市計畫案通過後,其實已進一步落實了「生活環境博物館」的理想。
前年的中秋夜,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榻榻米大廳,一群社區的阿公、阿媽載歌載舞,一邊唱著台語老歌「燒肉粽」,一邊發送自製的肉粽,引來連連的笑聲。
去年底,欣逢北投溫泉博物館開館四周年慶,館方邀請漢唐樂府在榻榻米大廳表演,又請老師進行日語歌曲教唱,附近溫泉也與博物館合作,找來那卡西樂團駐店演唱,熱鬧非凡。
一輪明月高掛,館內氣氛熱鬧,淡淡的硫磺味中,不禁讓人覺得這溫泉博物館一如那屋外潺潺流動的北投溪溫泉水,古往今來,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