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共電視節目,定今年五月廿日播出。由於這在國內是一項創舉,過去未有先例可循,因此各界對公共電視的瞭解與期望不盡相同。
本文對公共電視的特性,國內成立公共電視的緣由、經過、做法,及各方對公共電視的期許,試做探討。
電視是廿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由於電視具備聲、光、影等立體傳播的特性,男女老幼咸宜,且售價不貴,而能深入許多家庭,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傳播工具。
圖2:新聞局國內新聞處處長朱宗軻指出,製播公共電視節目,是希望提供觀眾一些做現代國民應有的觀念與知識。(鄭元慶)
商營和公營電視營運方式不同
電視的經營方式很多,商營電視和公營電視是其中兩種。前者以廣告為主要收入,維持生存;後者則不以營利為目的,經費來源有二:一是向觀眾徵收收視費,一是接受社會團體的資助(但節目內容不受資助者左右)。
商業電視為了維持營運,自必重視廣告收入,節目內容多少會受廣告商的需求影響,製作迎合多數觀眾口味的節目,而無法滿足知識分子較高層次的需求。
既然商營電視臺在經營上,有現實的侷限,每製作一個節目,都要考慮盈虧問題,並不把有意義、有深度、具啟發性、但是廣告商不支持的節目(例如:時事、文化、藝術、科技、社教節目等),當成製作重點,即使為了應景而製播之,其內容、水準亦不高,對於期望汲取新知及觀賞精緻節目的觀眾來說,就不易得到滿足。
遂有學者專家呼籲成立公共電視,播映高水準的電視節目。
公共電視節目的特性,在於「精緻」。所謂精緻,不僅是表現手法的細膩,更要注意內涵與深度;傳播給觀眾的,應是正確的知識與觀念,而能收到教育觀眾的效果。
在國外,公共電視製作成本,往往較商營電臺高出許多,工作人員對各項問題的專業素養,也比一般商業節目為高。大致說來,從事公共電視的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對社會與人群亦更具有使命感。
公共電視因有其嚴肅的特性,一般而言,選擇收看這些節目的觀眾,都比較用心。對於那些看電視是為了娛樂的人來說,公共電視節目的「可看性」,可能減低。但這並不意味公共電視今後一定無法大眾化。
圖3:新聞局顧問張繼高認為,公共電視節目須表現精緻與高格調的精神。(鄭元慶)
原計畫因耗資太鉅而不克執行
民國七十一年,行政院長孫運璿採納海內外學人及國內各界的建議,提出成立公共電視的構想,交新聞局進一步研擬具體做法,由新聞局顧問張繼高研擬計畫。
張繼高是中國電視公司成立時的籌畫人之一,又曾擔任中視新聞部經理多年,有豐富的電視工作經驗。他接下研擬公共電視計畫案後,多方蒐集各國公共電視的資料,也先後邀集國內電視工作者、大眾傳播學者、工程技術專家等,舉行了十來次的會議,而於七十二年三月,完成「公共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計畫草案」。
草案內容極為詳備,包括:籌備工作流程、公共電視中心的組織、節目製作方針、開辦費用預算、第一年年度預算、第二、三年計畫、開辦費及第一年支出明細表等。
草案以五年為實驗期,計畫成立獨立製作中心,自建攝影棚,有專屬的設備及工作人員等。估計開辦費用,及第一年度支出預算,共需新臺幣六億六千萬元。估計節目於籌備開始後的第二年起陸續推出。
圖4:公共電視以現有聯播節目的型態為基礎發展,圖為目前頗獲好評的科技性聯播節目「柯先生與紀小姐」。(鄭元慶)
改以短程計畫起步
這項周密、詳盡的草案很受政府重視。然而不巧的是,提出草案時,正逢經濟不景氣,政府緊縮預算;一口氣要政府撥出六億多元,確有實際上的困難。然而面對各界對公共電視殷切的期望,新聞局只好暫時放棄這項長程方案,另由國內新聞處著手研擬一個短程計畫,為未來發展公共電視奠定起步的基礎。
這項短程計畫,毋需自建專屬攝影棚,亦毋需購置製播等設備,只就新聞局現有員額臨時編組,成立「公共電視節目執行小組」,由副局長甘毓龍擔任召集人,並計畫聘請卅至五十位社會名流與學者專家,組成「顧問諮詢委員會」,負責審核與監督公共電視節目的製作,維持成品的一定水準。這一計畫的年度預算為新臺幣一億三千萬元。
節目來源,分向國外採購外國公共電視節目錄影帶,及交付國內電視公司、民間傳播單位製作二種方式。
公共電視播映時間,原則已決定,由三臺周一至周五,每天各播出一小時。
其中半小時已決定於周一至周五的晚間九時至九時卅分,利用原聯播時段播出。但打破行之多年的三臺聯播同一節目方式,而是同時推出兩個節目,一個由兩臺聯播,另一個由一臺獨播。
每天另外的半小時,則由三臺各播一個節目,時間已定在:一臺為每天下午五時卅分至六時(原電視節目開播前);另一臺為晚間十一時至十一時卅分(原電視節目結束後);第三臺則為周末晚間十二時至凌晨一時,與周日的上午十時卅分至十一時,夜晚十一時至十二時。
另外將再由每天播出的各公共電視節目中,挑選一小時節目,在最近開放的UHF頻道中重播,每週播出五天。
圖1:政大教授李瞻是積極鼓吹成立公共電視的學者之一。(鄭元慶)
備受各界矚目,各抒期望與建議
由於我國自民國五十一年第一家電視臺——臺灣電視公司成立迄今,一直沒有製播公共電視節目的記錄,因此社會各界對政府要籌辦公共電視這件事十分關心,紛紛提出各種期望及建議。
歸納各方意見,大致有三個方向:
一、公共電視應傳播精緻文化,提供精緻電視節目的典範。
二、公共電視應以服務民眾為要務,節目內容宜補三臺的不足或不能。
三、輔助學校教學。
新聞局顧問張繼高說:「公共電視節目須呈現精緻、高格調的精神,其製作及欣賞過程,均須依循『大精大法』原則。」張顧問所說的大精大法,是指節目製作者,須經十分嚴格的訓練,節目製作過程一點也不能馬虎,才能成就精緻的好節目,並引導觀眾品味的提昇。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主任李瞻也說:「精緻的節目,觀看時能令人感動,觀賞後亦值得反芻、回味。」
圖2:台視文化公司副總經理梁光明,期望公共電視多製播服務性節目。(鄭元慶)
精緻之外,亦重服務
臺視文化公司副總經理梁光明,期望公共電視能製作三臺囿於經費及收視率,無法或不願製作的節目。例如與民眾生活結合的服務性節目:身體的保健、房屋的購置、室內佈置裝潢、急難意外處理、親職教育、謀職須知、現代管理觀念……等有關知識的傳授,這些節目對觀眾來說非常實用,可協助提昇人民的知識水準與生活素質。
光啟社副社長鮑立德神父建議,公共電視節目不妨「小題大作」,俾能求得內容的翔實、深入、周延。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主任陳世敏,對英美等國的公共電視頗有研究。他指出,先進國家的公共電視,發揮了極大的教育功能。除一般節目在製作時,已考慮到它的社教功能外,還經常運用各種教具,製播活潑的教學節目。服務對象從學齡前兒童、各級學生、到社會青年等都包括在內。
新聞局國內新聞處處長朱宗軻,綜合各家意見,為公共電視節目下的定義是:「既非刻板說教,也不允許低俗胡鬧,必須精雕細琢,呈現清新高雅的風貌。節目製播的目的,在於提供觀眾一些做現代國民應有的知識與觀念。」
圖3:光啟社副社長鮑立德認為,「小題大作」能使節目內容深入、周延。(鄭元慶)
求其好看又有益
為了達成這項目標,國內處現階段擬定的節目類別,均是有關現代人需要具備的知識,如:時事評析、科技知識、藝術欣賞、運動保健、法律知識、管理方法等,內容「言之有物」,任何人只要認真觀賞,一定能得到紮實的東西。
有些電視從業人員認為,根據以往的經驗,電視臺製播知性或服務性節目,收視率往往不理想,因而對國內公共電視節目能為觀眾接受的程度表示懷疑。
朱處長有不同的看法,他說:「公共電視雖強調知性與教育的功能,但並非一定會流於教條化。只要肯動腦筋,真正用心製作,依然能做到好看又有益的地步。國內處在審理節目的過程中,會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但是,這也不是說每個節目都要求其大眾化。」朱處長解釋:「因為,每類節目都有不同的基本訴求對象,為不同層面的觀眾服務。如能達到這個目標,就可算是達到成立公共電視的任務了。」
圖4:淡江大學大傳系主任陳世敏說,先進國家的公共電視,扮演極重要的教育角色。(鄭元慶)
選播國外節目的意義
國內處目前決定,公共電視開播初期的節目,有半數是外國的節目帶。這一方面是因國內傳播單位,缺乏製作公共電視節目的經驗,若要求大量生產,可能影響「產品」品質。另方面,選播國外製作精良的公共電視節目,有提供國內電視業者觀摩、學習的功能;觀眾也能藉此欣賞外國的一流節目,瞭解外國的文化。
陳世敏教授以為,這種做法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節省成本。他指出,在美國,製作一集半小時精美的電視節目,至少須花費三千五百美元;而買節目帶,只須花幾百美元,經濟效益頗高。
國內處負責執行公共電視製播計畫的楊仲范科長表示,國內處選購國外節目的態度非常嚴謹,接洽的主要對象,都是世界著名的公共電視臺,如:英國的BBC、美國的PBS,此外還打算向歐洲或其他地區洽購。
目前已購妥的節目帶有:兒童節目「視覺」、「頭與尾」、工商服務節目「電腦程式」、戲劇性節目「莎翁名劇」、名著改編的長片「傲慢與偏見」等。
每一卷外國節目帶在播出前,國內處都先請專家評鑑,並指導「加工」——加上必要的旁白、解說,以方便國人觀賞。
圖5:華視總經理吳寶華表示,樂見公共電視成立,並願全力配合。(鄭元慶)
歡迎有心人參與製作節目
在自製節目方面,國內處除委託三臺承製外,亦開放製作機會給民間傳播公司,讓大家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
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吳寶華認為,這項做法往長遠看,對培育更多電視節目人才,以提高國內電視節目水準,有積極的意義。
但是又有人指出,就現況來看,若將電視臺的設備、人才、技術,和民間傳播公司相較,自然以前者較佔優勢,如此,後者怎麼可能製作出比目前三臺電視節目品質更好的公共電視節目呢?
關於這一點,識者以為,規模、設備、技術、經驗固然重要,但熱忱、決心、毅力亦有其不可忽視的力量。
三家電視臺的客觀條件確比私人傳播公司要好,但他們本身商業電視的業務很忙,完全承製公共電視的節目需要量,自有困難。因此不如把部分製作工作交由經過仔細挑選的小公司,責成他們以新觀念、新手法來擔任這份工作。
國內處朱處長指出,近年來,三臺聯播節目的水準普遍提高,也愈來愈受觀眾歡迎。聯播節目不以營利為目的,可說是公共電視節目的雛型;而這些節目不僅叫好又叫座,廣告亦常告滿檔,正說明瞭「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目前的三臺聯播節目,是由新聞局國內處負責協調、督導製播的,多年來,國內處已對製作社教性節目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圖6.7:正在製作的公共電視節目中,有精緻的兒童節目,圖為卡通片的繪製情形及畫面之一。(鄭元慶)
民間傳播公司可有效運用社會資源
今後對於公共電視節目,國內處亦將駕輕就熟負起輔導、協助的責任。國內處副處長盧治楚說:「在軟體方面,我們鼓勵製作單位多動腦筋,多向專家請教。在硬體方面,這些傳播公司多半只有外景用的ENG,沒有攝影棚。所幸目前國內除三臺之外,尚有幾所大學擁有設備完善的電視攝影棚;民間傳播公司若有需要,我們可協調借用,還可利用校內的圖書及視聽資料,以加強節目的知識性與深度。」
國內處科長楊仲范指出,國內處很歡迎有興趣的傳播單位,參與公共電視節目的製作。但事前必須先深思熟慮、策畫周詳,俾能符合公共電視節目提昇觀眾品味的目標。
楊科長又說,凡有意承製公共電視節目的單位,若過去和國內處合作過,當時製播成績優良、國內處對其技術水準有信心者,只要企劃案由專案小組審核通過,即與其簽約合作。
過去未曾與國內處合作過的,則除應將企劃案及腳本送審外,還須事先製作一、二集樣片,審查小組若評鑑其確有「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能力,亦會與之簽約合作。
圖6.7:正在製作的公共電視節目中,有精緻的兒童節目,圖為卡通片的繪製情形及畫面之一。(鄭元慶)
六個企劃案獲通過,正積極製作中
目前,已有六個節目企劃案通過審查,正在製作當中,包括兩個兒童節目(一為系列介紹我國文字的演變;一為系列介紹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例如米食等),其他四個分別為:自然生態保護、企業管理、故宮文物及衛生保健知識的系列報導。
楊科長指出,這六個節目,能在諸多節目企劃案中脫穎而出,主要是節目企劃宗旨、型態、做法,均符合公共電視節目的要求,而且內容極為詳備。
以兒童節目中的生活系列報導第一集「米食天地」為例,製作人交替運用卡通動畫、圖表及實景拍攝等手法,深入淺出地介紹米的用處、來源、種類、營養價值,及如何烹煮、保存……等。
楊科長說:「這種節目的製作手法,相當鮮活、生動,其中又涵蘊許多知識,相信不僅能吸引孩童的興趣,就連大人也會喜歡看,並且看後可獲益良多。」
以拋磚引玉心態,期獲豐富的回饋
國內處自接手籌畫公共電視案,到預定的開播日期間,僅八個月而已。面對各界的殷切期盼,難免感到壓力不小。
朱處長說:「相信節目推出之後,各界一定還會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我們願意由此歸納出社會對公共電視的需求方向,並做為未來改進節目內容的參考。」
但也有專家認為,想要製作真正高水準的公共電視節目,最好要有獨立的製作中心、專屬的電視臺及固定的人員班底,如此設備、機器不虞匱乏,工作人員亦能在經常性的合作中交換心得,並培養共識與默契。
此外,若有財團法人願意支持公共電視節目製播的經費,使製作群能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放手去做,則更加理想。
但是,目前的狀況距離這些目標尚遠,國內處朱處長形容目前的第一階段,為「拋磚引玉」的「過渡時期」,等播出結果受到大眾的肯定後,才可能談到逐步爭取更多的經費,甚至得到民間企業的贊助,設置獨立的製作中心,及有計畫地培育人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