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長捲髮,戴著黑框眼鏡,打扮時尚的黃亮勛,讓人很難將他跟傳統布袋戲聯想在一起。
1985年出生的黃亮勛,小時候也愛看電視布袋戲,但對於霹靂的情感,他覺得用「尷尬」來形容最貼切。
「霹靂布袋戲就像是久未聯絡的家人,親切熟悉,卻又有點陌生,」黃亮勛說。
雖然家族事業代代相傳,但是父親黃強華從沒奢望兒子會回來接班。年輕人,總是不斷向外追尋更多可能,挑戰既有一切,對於從小看到大的布袋戲,黃亮勛實在提不起興趣。
直到黃亮勛進入台灣大學就讀生化科技系,開始接觸搖滾樂,並自組樂團,發現最愛的冰島獨立樂團,雖然受英國影響很大,但是每個樂團幾乎都會以自己的語言創作,並加入本土民族文化元素。
回過頭檢視台灣,雖然有很多優秀的獨立樂團,水準不輸給國外樂團,但始終難以引起共鳴,主因就是他們脫離了文化與歷史脈絡。
「創作不能脫離自身文化脈絡,光是模仿,很難打動人心。」黃亮勛說,在嘗試創作、追索西方搖滾樂文化的過程中,反而讓自己重新思索台灣文化的根底。黃亮勛猛然發覺,自己家族代代相傳的布袋戲,正是台灣深耕已久的文化根基。
打破布袋戲單口配音框架,特地邀請歌手A-Lin、蕭煌奇跨刀,聲音表情更豐富。
布袋戲是貼近庶民的表演藝術,電視布袋戲走紅後,史艷文、素還真、一頁書等布袋戲人物已成為過去30年來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即使沒有認真看過布袋戲,也都聽過這些角色「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名號,深入民眾心中的文化基因,黃亮勛心想,這不就是自己追索的文化根柢?他的創作眼光也因此轉向布袋戲。
不過,霹靂布袋戲劇本也面臨與社會脫節的問題,旁白難懂、故事情節龐大複雜,黃亮勛希望在重現布袋戲精神之餘,也能創作貼近現代社會生活的內容。
「批評、挑剔自己的東西很容易,真正看見自己的優點,其實更困難。」黃亮勛從向外追尋到回頭追索,沒有浪子回頭的曲折情節,更多的是一種驀然回首的體悟。
布袋戲加上3D攝影與動畫搭配,構建出獨特的偶動畫美學,讓觀眾大飽眼福。
黃亮勛退伍後,便進入霹靂工作,父親黃強華相當欣慰,一方面覺得後繼有人,一方面希望兒子加入能讓霹靂布袋戲有所突破。
2009年,電影《阿凡達》以華麗的3D特效席捲全球電影票房,追求武俠美學的黃強華當下便起心動念,要將布袋戲帶向3D世界。
霹靂布袋戲自1985年起在電視上已經無間斷播出超過兩千多集,當初他以華麗的聲光特效,走出和父親黃俊雄不同的路,追求的便是武俠美學。
「布袋戲要發展,必須要跟著時代脈動與科技進步,不斷創新,才能創造文化新價值、傳統新生命,30年前霹靂就已經是一大創新,現在更不能停下腳步。」黃強華說,布袋戲是他的最愛,為了讓布袋戲能跟世界接軌、跟上新潮流,他選擇相信年輕人,對兒子的規劃,他完全放手。
「父親只說要拍一部3D電影,其他所有事情都沒有意見,全部交給我。」黃亮勛說,父親是這部電影的總導演,除了導演份內的工作,其餘一律不過問。這份信任並非來自血緣關係,而是黃亮勛努力爭取而來的。
瞄準春節檔期,完全台製的偶動畫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要挑戰布袋戲新巔峰。
《奇人密碼》製作過程耗資新台幣3.5億元,製作團隊多達200人,從編劇、拍攝、剪輯、動畫、後製、成音,完全由台灣人一手包辦。帶領整個團隊的不是擁有30年經驗的黃強華,而是入行不到一年的黃亮勛。
黃亮勛既沒學過電影,也沒學過動畫,更沒學過布袋戲,他接下任務後,就陷入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拉扯,各種聲音不停湧入,如「用霹靂系列的人物,票房一定好」、「布袋戲要一個人配全部角色的音才正統」。而黃亮勛卻深信,唯有挑戰現狀才能帶來改變,他闡述自己的理念,說服父親與布袋戲前輩,贏得企業內部信任。
也正是因為他沒有包袱,所以能大膽創新,甚至挑戰布袋戲最經典的台語配音。
布袋戲的旁白向來都是台語配音,且是古典文言的說詞,和日常對話的語法不同。即使後來也加入些許流行詞彙,但仍不脫台語配音、典雅的範疇。
黃亮勛則認為,布袋戲應貼近社會現況,台灣人在現實生活中,大多都是根據對象與情境需求,交錯使用國台語,布袋戲也應該更貼近真實,跳脫只能用台語的框架。
《奇人密碼》電影中的每一句台詞,配音員都要配上國台雙語,製作團隊再依據情境需求,「依人依地」,以最能表現當下感情為標準,交錯選用。
跨刀擔綱配音的歌手A-Lin,台語並不「輪轉」,常被聲音導演要求一遍遍重配,讓她直呼配音「超級困難」;另一位替樓蘭國王子配音的歌手蕭煌奇則是跟著聲音導演,「聲導念一句,我跟著念一句。」想不到效果出奇地好,讓他開心不已。
為了配合3D拍攝,戲偶也重新設計,尺寸更大、細節更精密,連衣服都縫出腰身,讓戲偶更像真人。無論是手腳關節,甚至眼皮、睫毛都能活動,栩栩如生,而人物則是跳脫過去的霹靂系列,全部重新創作。並搭配台灣強大的動畫人才資源,將實景拍攝的偶戲,結合虛擬的動畫,虛實交會,成為全新的「偶動畫」,期望能夠重新定義布袋戲。
《奇人密碼》故事發生在神祕的樓蘭王國,充滿史詩奇幻元素,跳脫布袋戲格局。
《奇人密碼》從形式到內容,全面創新,對企業來說,創新求變是延續企業生命必走的路,但對黃亮勛而言,卻有著深刻的心理糾結。
《奇人密碼》的故事圍繞在主角張墨與他操控的奇人木偶身上。奇人木偶類似機器,卻又具有靈性,行動仰賴一種稱為「萬鵲」的核心能源。但萬鵲會隨時間逐漸消逝,奇人也就隨之失去動力。張墨因此前往神秘的古樓蘭王國,展開追尋萬鵲的旅程。
《奇人密碼》是台灣布袋戲處境的投射,奇人象徵著布袋戲偶,是一門即將失去動力的古老技藝,而萬鵲代表的正是布袋戲的初心。
故事主角張墨,設定為中國古代漢朝張騫的後代,張騫由於出使西域,促進東西方文化交融,張墨和祖先走上相同的路,在樓蘭王國與羅布族之間,扮演起溝通的角色,正如同現實中黃亮勛平衡傳統與創新的位置。
在創作劇本之初,黃亮勛便打定主意要拋開霹靂系列的包袱,重新出發,將場景設定在西域,也就是絲路上。這裡充滿神秘色彩,又有多元文化融會,他認為無論台灣、中國大陸或是西方人,都會對這裡感到興趣。
有意無意地,黃亮勛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在主角張墨身上,讓一個繼承祖先志業的年輕人,去追尋傳家寶藏的新生命,融合傳統與創新,企圖開闢一條新的文化絲路。
位於雲林的霹靂攝影棚,老練的操偶、燈光、攝影師集結,拍攝現場如同電影一般虛實交錯。
《奇人密碼》製作之初,黃亮勛只負責創作劇本,但因負責整個動畫團隊運作的專案經理成果不佳,黃亮勛只好親上火線,扛下專案責任。
他發現,台灣有龐大的動畫人才資源,但由於規模小、各自獨立,無法承接大規模製作,因此過往的台灣電影,在動畫部分幾乎都外包給韓國、日本、中國大陸,台灣的動畫人員只能承接一些小案子,因此始終沒有辦法發展出完整產業鏈。這回黃亮勛居中統籌,幾乎將全台灣的動畫人員都拉進製作團隊,以達成完全MIT的目標。
「從這部電影開始,建立一個能發揮台灣動畫資源的平台,創造未來成長的可能,」黃亮勛說,如果台灣的動畫能量有100分,《奇人密碼》大約只發揮了六成的水準,未來他們會再推出續集、前傳等一系列電影,並拓展到電視劇、漫畫、電玩領域,引進霹靂的行銷心法,全面帶動台灣動畫產業。
《奇人密碼》拍攝時間約9個月,但後製卻耗費了2年,比原本預估的時間延遲了整整一年。黃亮勛說,「導演(黃強華)的要求很高,我們在後製時,問他這個場景要加落石?爆破?或是樹葉散落?他只回答,『好』,意思是三個特效通通都要,時間當然不停delay(延後),」一邊追求更高的視覺效果,一邊講究細節都能準確到位,《奇人密碼》的製作水準,十分讓人期待。黃亮勛笑說,在後製期間,大概台灣所有的動畫公司都在這部片的生產線上,其他業主都無法發案子了。
布袋戲與時俱進,不斷突破自我的同時,也賦予布袋戲更多樣貌,給觀眾更多選擇。當年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霹靂布袋戲,如今從偶動畫找到不一樣的新方向。
期盼接下火炬的黃亮勛,能夠帶領布袋戲穿越迷霧、走出新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