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可穆勒
馬可穆勒
1953年生於義大利羅馬。影評人、策展人。1986年起為威尼斯影展負責亞洲的選片工作達18年之久,1991年起擔任了十年的盧卡諾影展主席,2004年任職威尼斯影展主席,2014年甫卸任羅馬影展主席,將擔任北京國際電影節首席顧問。
「最重要的是,反映事實真相的需要產生了。三十年後的今日,每次當我看到一些有挑戰性的電影,來自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或泰國。很自然的,我不得不想他們看過侯孝賢,楊德昌,他們都看過台灣新電影。」

皮耶里斯安
皮耶里斯安
1936年生於巴黎。是法國資深影評人、策展人。曾任坎城影展選片人,對於亞洲和台灣電影研究深刻,多次撰文、策劃以台灣新電影為主題的電影、導演專題。
「三十年後,我還是感受得到這個新鮮度。1983年那幾年的台灣作品,真的像奇蹟一般……也許楊德昌作品的精細度比較明顯,不過侯孝賢的作品也有其細膩之處,而且越來越精細,不過這種簡單純然一直最吸引我,也是它們和其他電影風格的最大差別。

馬丁惠曼
馬丁惠曼
1961年出生於布宜諾艾利斯,阿根廷作家、編劇、導演。 1981年移居到美國,在紐約大學研究導演。
「對我來說,台灣電影是唯一可以稱作國族電影的類型。它有一種當代性,就好像六○年代的新浪潮,台灣電影對我個人來說,有一種親密感…」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1955年生,法國電影導演。1986年以初執導演筒的作品《失序狀態》榮獲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獎,為法國九○年代崛起之導演代表,被視為法國新浪潮的接班人。
他的作品《錯的多美麗》,在2004年幫張曼玉摘下坎城影展后冠。曾來台拍攝紀錄片《侯孝賢的畫像》。
「在這些電影裡,並不帶有任何異國色彩的符號,完全、純粹是屬於現代電影的精神。這樣的電影,出現在義大利、西班牙或法國,我一樣會有相同程度的震撼,所以對我而言,這之中真正強悍的,是可以把台灣堂堂納入現代電影的世界版圖。」

尚米榭爾弗東
尚米榭爾弗東
1953年生於巴黎。法國知名影評人、電影學者。曾任法國《電影筆記》雜誌主編。1990年起擔任法國《世界報》電影專欄主筆,2001創辦「L'Exception」電影智庫,2003年任《世界報》主編,目前任教於巴黎政治學院。
「我是透過電影認識台灣的……新電影啟動了台灣電影的發展動能,之後只有蔡明亮,但並沒有出現承繼這股動能的後續。」

湯尼雷恩
湯尼雷恩
1948年生,是英國知名影評人、策展人。長期關注華語電影發展,多次撰文、策劃以亞洲、台灣電影為主之電影、導演專題。現任溫哥華影展選片人。
「那是一個燦爛、熾熱,豁然開朗的瞬間。整體而言,台灣新電影真正的共同點是都想要做點不一樣的,不一樣的電影、不一樣的方法、不一樣的風格,能夠做更符合國際水準的作品,但同時也強調自身的台灣風格,與世界上最好的電影相提並論,讓全世界都能注意到台灣電影正在發光發熱。」

阿比查邦韋拉斯古塔
阿比查邦韋拉斯古塔
1970年出生於泰國曼谷。電影導演、監製及劇作家。2010年《平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獲得第63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在國際藝術電影界具有高知名度。
「這反映了關於電影的一切,是凝視,是死亡,是對生命歷程的透視。」

市山尚三
是枝裕和
1962年出生於東京清瀨市。1995年完成首部導演作品《幻之光》,榮獲威尼斯影展的競賽入圍以及其他影展獎項,開啟了個人電影創作之路,作品風格深具人文主義色彩,題材多具社會關懷,代表作有《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2004)、《橫山家之味》(2008)、《我的意外爸爸》(2013)等。1993年拍攝紀錄片《侯孝賢與楊德昌》。
「我想拍的電影就在這裡呀。」

黑澤清
市山尚三
曾在日本松竹映畫擔任製片工作,曾參與製作北野武導演的《凶暴的男人》。1994年開始與侯孝賢合作,相繼擔任《好男好女》(1995)、《再見南國,再見》(1996)、《海上花》(1998)等多部影片的製片,並應邀擔任威尼斯、鹿特丹、盧卡諾、溫哥華、香港、全州、上海等多個國際電影節的評審團成員。
「在那個時代能有這麼棒的電影作者,那種感動只能說是嘆為觀止。」

王家衛
黑澤清
1955年出生於兵庫縣神戶市。為當代國際影壇之重要日本導演代表。
「日本拍不出來的電影高度,台灣一下出了好多部,我真的覺得很不可思議。」

許鞍華
王家衛
「看《童年往事》、《海灘的一天》,你感覺到他的大腦跟身體在對話。香港新浪潮也是那幾年開始,我認為電影到某個階段,都是一個新的語言、新的世界、新的講法。新的人,會帶來新的衝擊。」
許鞍華
「全都是非常碰巧、非常自由的事,這麼光輝的電影,是這樣拍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