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圖書館成立至今不過六年,但它已經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圖書館。在業界人士熱心參與、辛勤灌溉下,電影圖書館不但提昇了國內電影文化的水準,也吸引了更多愛好電影的人士來此吸取養分,創造發表更多的好作品,帶動國內電影藝術向前行進。
電影圖書館的放映室裡,一片黑漆。這兒不像一般戲院——聽不到嗑瓜子的聲音,也沒有大人叫、小孩哭,四周靜靜、悄悄。螢幕上的影片,畫面、鏡頭緩緩地運轉,空氣實在有點沉悶,讓人有股透不過氣的感覺。
影片放畢,燈光一亮,環顧四周,人還真不少。座位不夠,有人站在最後頭,手裏拿著一塊吃了一半的麵包;也有人索性席地而坐,觀眾都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的臉上透著不解、懷疑、驚愕、沈思、冥想的神情,似乎還沒有從電影的震撼堳黕_過來。
人羣並未迅速散去。這兒三、五人,那兒六、七個的聚在一塊兒討論;情緒高昂,氣氛熱烈,儼然學校裏的檢討會。他們的討論不見得都很有學理根據,可能也還不夠高明;可是對他們而言,每看一部世界名片,每做一次討論,都是一個新的刺激。
除了欣賞世界名片外,這群觀眾還在電圖館借閱參考書籍,翻看電影雜誌、看錄影帶,並參加電圖館舉辦的演講座談會;他們一方面吸取「養分」,豐富自己的電影知識,一方面也開始貯存、運用電影創作的靈感——不少的金穗獎得主,就是出自這群年輕人。
今年剛以「小逃犯」、「策馬入林」兩片獲得金馬獎最佳編劇提名的蔡明亮,以及甫與中影簽約拍片的麥大傑便是典型的例子。
他們兩人,一個學戲劇,一個學美術,早在學生時代,就憑著會員資格,經常在電圖館媔i進出出。有時一整天都待在裏頭,連著看上三場電影,而在閱覽室翻查電影資料,也已成為日常生活的部分。為了得到免費看國際影展的機會,他們甚至在館裏工讀。所以就培養人才而言,電影圖書館已經成為今日電影界新兵的發源地。
圖1:長廊兩旁的公佈欄上,掛滿每月放映的電影海報。(張良綱)
提昇電影水準,保存電影文化
集聲、光、色於一身的「第八藝術」——電影,自清光緒卅一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傳入我國,至今雖有八十八年的歷史,但電影史料與電影理論,卻從未有專門的機構蒐集整理,保存研究。年代一久,早期電影影片或質變,或毀損、遺失,我們的電影文化資產,就這樣不斷流失。
基於「提昇電影文化水準」和「保存電影文化」的兩大宗旨,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乃於民國六十七年三月,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電影圖書館。經過八個多月的籌畫,於民國六十八年一月正式對外開放。
草創初期,電圖館裏一切都很簡陋。書架上沒幾本書,片庫裏沒幾部影片,連館長在內一共只有四名工作人員。他們參考有限的國外資料,在嘗試摸索中學習。才沒多久時間,便遭到一本著名雜誌的批評:貧血——這兩個字,帶給電圖館很大的心理壓力。
圖2:電圖館共有十一位工作人員,打電話的是館長徐立功。(張良綱)
小小影展引燃希望
民國六十九年,國內舉辦「金馬獎」活動時,放映了四部日片。映畢之後,便把片子交給電圖館保存。電圖館的工作人員靈機一動,乘勢又向法國、美國、德國等文化中心商借了幾部片子,包括一部科威特片與一部義大利片。就在這麼偶然的機會下,辦了個「六個國家十六部片子」的小小影展。
這個小影展,雖然格局尚欠規模;但就藝術欣賞而言,卻有相當的水準,並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在「外一章藝術雜貨坊」工作的高麗津回憶當年影展的盛況說:「買票的人大排長龍,還有人和黃牛起衝突,好像愛看電影的人一下子全都出現了。」
觀眾的熱烈反應,像根火柴棒,點燃了工作人員內心熱切的期望。給予「電圖館人」莫大的精神激勵。那次雖然只做到收支剛好平衡,但影片的拷貝卻留了下來,電圖館等於淨賺了一批片子,大大充實了片庫。此後,他們開始貼海報、做宣傳,積極招收會員,舉辦定期的活動。
電圖館招收會員,分甲、乙兩種:甲種會員限定為影劇相關科系的學生、電影從業人員或有電影作品發表者;目前學生會費為一千二百元,社會人士為一千四百元。乙種會員則無資格限定,學生會費為一千元,社會人士為一千一百元。如要辦理借書,再交一百元圖書費。
圖3:每屆國際影展都吸引許多觀眾,買不到票的人只好看劇照,過乾癮了。(張良綱)
選放的影片,皆為名家名作
電影圖書館重要的常年活動,為每週放映二到三部影片,供會員觀賞。早期片藏不豐時,有什麼影片就放什麼。現在他們已有餘力規畫一些專題,一系列安排影史上某個派別的作品、經典大師之作、國片成名導演作品,或主題電影(如鬼片、武俠片)等,使會員對電影的認識更有系統。
除了本身擁有的影片,每個月會有四部法國片,是電圖館透過法國科技文化中心的協助,定期借來放映的。在臺大外文系任教,也是電圖館資深會員的王文興教授說:「這些法國片水準都相當不錯,而且平常很難有機會看到。」
電圖館正與其他國家的電影文化團體聯繫,希望也能照此方式,使影片來源更豐富。
圖1:不少喜好電影的青年學子在館裏工讀,可以免費欣賞電影。(張良綱)
紙上談兵不如「眼見」為真
館長徐立功說,一般人覺得電影是種消遣、娛樂,沒有意識到電影還有藝術活動的層面。
而電影圖書館經常性的影片放映,目的之一便是使大家多接觸好電影,從而提高對電影的品味,提昇欣賞的層次。
「另一方面,過去本地的電影愛好者,只能從電影評論、書籍上『知道』電影大家楚浮、費里尼、柏格曼等的作品,『聽』說哪些片子討論婚姻、宗教、社會、疏離感,又『聽』說哪些片子技巧好……,都是紙上談兵。現在,通過電圖館的放映,他們有了一個『眼見』為真的印證機會。」徐館長說。
無論國內外,片商目前仍多以追求感官刺激的商業電影來供應觀眾。在電影先進國家,他們另外建有「藝術電影院」,接受國家財力的資助,專門放映藝術電影。
什麼樣的影片才叫藝術電影呢?
徐館長解釋:「藝術電影的導演想傳達自己的意念,而不以取悅觀眾為目的。所以藝術電影,是比較風格化,或是在技術處理上很特別的電影。」
他舉了個例子:「銀幕上我們看到一個人在看幅畫,他的目光凝聚在畫上。這時鏡頭一會兒對著畫,一會兒照他的臉孔,有時候可能還插入其他的畫面。一個慣於看情節性濃的商業片的觀眾,也許會覺得莫名其妙,不會靜下心來想這些鏡頭間的關連。但細究之下,這些乍看突兀的畫面組合,其實都有導演賦予的特殊意義。」
一般來說,較為艱澀的藝術電影,在國內尚無專業電影院願意放映,只有靠電圖館來負責傳播了。
圖2:「每部片子都想看,可是荷包……。」購買影展預售票,得精挑細選。(張良綱)
「金馬獎國際影展」叫好又叫座
「金馬獎國際影展」是電圖館活動中知名度最高的一種。每年在十至十一月間舉行。
談到舉辦國際影展的意義,徐立功說:「希望能開拓電影視野,讓愛好電影但不是電圖館會員的觀眾,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看看不同國家、類型的好影片;另一方面,也可以刺激電影從業人員,藉著影展機會,切磋琢磨電影藝術,瞭解國際的趨勢,以免閉門造車。當然,辦個影展也可趁此建立更好的『國際聯絡網』。」
國內市場少見的歐洲片,是今年「金馬獎國際影展的重頭戲。圖1:芬蘭片「英雄有淚」。(張良綱)
青年學子反應熱烈
每年「金馬獎國際影展」從三月即開始籌備,進行選片、聯絡等工作。到了十月初消息發佈後,工作人員更進入緊鑼密鼓的作戰狀態:影片提關、打中文字幕、作影展特刊、安排場次場地、印節目單、貼海報等等。套句他們自己的話——全部的人都「卯上勁拼了!」
今年的國際影展,共有廿一個國家、六十一部影片參展,包括有「瑞典國寶」之稱的電影大師柏格曼的廿部片子。基於前兩年「一票難得」的經驗,早在預售票前一天,就有不少人在電圖館前「逡巡徘徊」。
拔得頭籌的是臺大外文系的李若微,她和學長陳昌仁等四個人以「輪班」方式,通宵熬夜排隊,好不容易如願以償。雖然一夜未睡,他們仍然神采奕奕,興致勃勃地說:「熬夜算什麼?我們還節衣縮食,甚至借錢來買票呢!片子實在太好了,我們都愛看電影,對電影也稍有研究,怎麼忍心錯過這種難得的機會呢?」
圖2: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的「魔術師」。(張良綱)
保存收藏影片,也是重頭工作
除了辦活動提起大眾興趣外,電影拷貝的蒐集和收藏,也是電影圖書館的重要工作。
目前電圖館已掌握住民國五十年以後的國片,但是之前的電影卻付諸闕如,除了一些文字資料外,這階段的影片歷史,幾乎一片空白。
不過電影圖書館不是嘆嘆氣就算了,他們把蒐集的觸角伸向了海外。
「在香港、新加坡和法國,都發現了一些中國早期的電影。我們正努力接洽商購,雖然不容易,但即使制個錄影帶回來也好。」負責典藏的范佩玲說。
館內現在收藏的中外影片近六百部,外文電影期刊廿多種,電影藏書五千餘冊,錄影帶九百支。對愛好電影的人來說,這兒實在是個大寶庫。
法、墨合作的「安東尼葉塔」。(張良綱)
最好的「電影教室」
電影圖書館的會員多是知識份子。有的是傳播公司的從業人員,來學學電影的藝術、技巧,有的是作家、文化界人士,來感應電影文學的共鳴,有的是影劇科系或語文科系的青年學子,來印證對照課堂所學。
以「兒子的大玩偶」、「油麻菜籽」等片竄起影壇的新銳導演萬仁,也是電圖館的座上常客。三年半前他剛自美國學電影回來,幾乎整天待在電圖館裡,看影片、看書、看雜誌。現在雖然因為拍片關係,時間受到限制,但每個月仍至少要抽次空上電圖館。
萬仁曾在國內學校的影劇科裏教過課,他覺得學校裏的電影課程限於設備、教材,無法提供學生完整、實際的電影教育和經驗。他強調:「電影裏很多的東西,不能憑空想像,要去看、要去學、要去做」,所以他經常鼓勵學生去使用電圖館。
電圖館原來是站在輔助者的立場,輔導電影教育,但在國內,卻成為最好的「電影教室」。
熱心人士合力灌溉
除了上述在電圖館「有所獲」的人外,還有一群人扮演著「顧問」的角色。
他們有的是國內的影評人、電影界人士、有的是剛從國外學電影回來的專家學者。這群人來到電圖館,彼此交換電影資訊、探討歐美電影的趨勢、比較國內外的電影狀況。他們發揮專業的知識,選擇影片、參與演講會、辦座談、寫與譯文章……等,不斷提供新點子和建議。
而這群熱心人士的意見,往往就成為電圖館工作、努力的方針。
前面提到,有系統地安排電影專題介紹,便是他們建議的。擴充「電影欣賞」雙月刊的篇幅,針對專題電影簡介劇情、分析技巧、探討導演風格,使得會員們欣賞時,比較容易進入影片的世界,這也是他們的構想。
另外,過去電圖館比較偏重先進國家的影片,近來也接受他們的意見,開始有計畫地介紹國內的老片,許多新導演的作品也加入了放映行列。
今年五月,電圖館還舉辦了第一屆「電影欣賞獎」,選出去年度國片中的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美術設計、和特別獎等七個獎目,一方面給予精神鼓勵,一方面也是對新近國片的探討。
最近電圖館又放映了一些在各院線上演過、但票房並不理想的影片,甚至也放映了一些本身極有意義和價值、但因某種因素始終無法獲片商青睞而上演的國片,前者如「風櫃來的人」,後者如「小逃犯」、「頤園飄香」等,頗受會員好評。
漸成「影業重鎮」——觀眾有信心
對館務工作極為熟悉的高肖梅說:「早期電圖館的發展,多賴一群熱愛電影、關心電影的人參與支持,現在竟成為一個優良的傳統。」
電圖館不但成為電影業人士的聚會點,同樣也成為國外電影團體、片商和國內電影界溝通、連絡的橋樑。
許多國外片商來到臺灣,不熟悉電影市場狀況,便委請電圖館連繫國內片商、影業公司,安排試片、選片。帶著電圖館的「人情債」、離開臺灣的外國片商,回到他們的國家後,便會主動介紹我國的影業概況,並協助安排我國影展所需的影片。
最令人欣慰的是,電圖館所選放的片子,無論是平時或影展,已逐漸在觀眾心目中建立了高水準的「品牌形象」,贏得觀眾的肯定和信賴。
自稱是「看了五十多年電影的老影迷」,作家周增祥說:「電圖館選的片子有內涵、有意義,是藝術電影,不是商業電影。」而在世新專科學校就讀影劇科三年級的張同學,以很簡單的一句話說出他的看法:「電圖館『出品』,觀眾有信心。」
過去本地片商極其忽視美國以外地區的電影,經過國際影展幾年下來對歐片、乃至第三世界影片的介紹,不但掀起了觀眾的狂熱,也引起一些發行公司的興趣,開始跟進推出幾部影展上映過的片子。這也是電圖館始料未及的一個好現象。
良心的建議——可以做得更好
當然,就和任何事情一樣,批評也不是沒有。例如就有人覺得「電影欣賞」的文字太艱澀、太專門、譯文太多,對研究、引介電影文化而言,並無太大效益;有人建議電圖館開放的時間應該更具彈性,才能配合真正需要利用圖書館的人;還有人提到辦活動時,若參加會員尚未額滿,應該開放讓非會員參加,免得浪費寶貴名額,也可使向隅者獲補償機會。
在這麼多的意見中,以影評人景翔先生的建議、期許最為中肯,也最具建設性。他說:「電影畢竟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除藝術電影外,可以再多放映些兼具娛樂性和藝術性的電影,引導一般不是專業人員的普羅大眾,循序漸進、慢慢識得電影的好滋味,才能向所謂提高電影文化水準的目標邁進。」
他並期望電圖館提供放映實驗電影的場所。他說:「電圖館帶動電影成為智性活動的風氣,也可以擴展到放映實驗電影上;對新人而言,有地方讓他們發表自己的作品、聽到別人的迴響,確實是很大的鼓勵。」
景翔還提到出版電影專書的問題。他認為,不少的專家學者或電影界人士,對電影實務頗有經驗,也願意從事寫作,但因市場太小,不敢出書。「最好由電圖館承擔起這個工作,負責出版發行,嘉惠更多愛好電影、意欲研究的人。」他說。
力欲突破瓶頸
對於外界的批評和建議,電圖館也儘量採納。
就在今年三月份,電圖館已成立出版部來出版電影專書。出書的方向有二:其一是電影研究的專書;例如,「如何欣賞電影」、「希區考克專集」與「布烈松專集」等。其次就是身為電影圖書館非出不可的專書;例如,電影片目之類。
至於多收會員、多辦活動等建議,則因場地太小而大傷腦筋。
目前電圖館的片庫爆滿,雖然又在他處租了一個片庫,但也即將「滿座」。
另外,「想收會員,卻不得不拒收會員」的兩難狀況,也令他們不知如何是好。電圖館很想擴大它的服務層面,但以目前有限的經費、人力,似乎不可能。
勾畫未來藍圖
為了突破發展的瓶頸,電圖館乃提出了興建「國家藝術電影中心」的計畫,希望擴展館務。
新的計畫中,除了保留現有的設備規模外,另外還計畫增建研究室,做為探討研究電影理論的場所;同時建立電影博物館,以收藏、保存電影文物;並增設攝影棚,提供年輕人拍攝電影的器材、場地,以增加實務經驗。至於擴館所需的經費來源、人手等細節問題,尚在研議之中。
看來,電影圖書館要走的路是漫長的,但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已穩穩地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