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廣告兼學方言
就在這套方言系列廣告為義美冰棒迅速攻佔市場,成為第一品牌後,其他商品廣告也紛紛效尤,從方言堥V取素材。像一支水餃廣告,不但讓影片主角爭論「餡卡好」、「痋]「餡」的閩南音)卡多」,連水餃品牌都用閩南語彙「卡好」(較好)為名。而周潤發操著廣東國語向台灣朋友介紹飲料,結尾更不忘吊句台語,再強調「福氣」。
方言廣告越來越多,有的觀眾樂得看廣告兼學方言,跟著每日一辭、台語溯源一番;卻也有人憂心忡忡。「台灣正值統獨之爭、省籍問題敏感之際,方言廣告無異火上加油」,一位高中國文老師投書報社指出,突出方言,豈不容易使人以語言區隔外省、本省、漳州、泉州、福州……人,更強化省籍分化意識嗎?
廣告人自己看廣告卻「在商言商」得多。
「這種表現手法只不過是利用不同語言的轉換或對照產生趣味,吸引觀眾注意,以達到促銷商品的目的」,奧美廣告創意總監孫大偉認為。
古小兔之後
不過他指出,在激烈競爭下,廣告業者必須快速而準確地捕捉社會的流行現象、敏感話題或時髦語彙,才能抓住消費者的焦點。「廣告也會傳遞若干社會趨勢變遷的訊息」,孫大偉解釋,例如大陸探親剛開放時,講究咬字和捲舌音的北平話就蔚為風尚,一時之間,電視廣告出現不少「古小兔」式的腔調。「像去年我們作的一系列東元冷氣『經兒』廣告。」
這一波廣告方言化的浪潮也與政策開放有關。
以往依電視廣告製作規範規定,國語和方言電視節目涇渭分明,兩種語言不能雜用,方言廣告也只能在方言節目的時段播放。去年十月新聞局修訂規範,取消了這項限制。
限制去除,再加上去年底,中華電視台推出以台灣光復初期為背景的八點檔連續劇「愛」,為了更生動活潑地描述那段本省與外省人的融合過程,首開節目同時使用兩種語言之例。不少方言廣告就在這個高收視率節目的餘波震盪下產生。
像被選中拍攝義美土豆仁冰棒廣告的馬如風,就是「愛」劇的主要演員之一。他憨厚、實在的莊稼形象,配上一口土味十足的台灣國語和道地的閩南語,充分發揮了鄉土趣味,加強了廣告說服力。
「剪貼」後現代主義
「愛」劇另一位女主角金素梅最近則以溫柔嬌嗲語氣,國語、閩南語並用地推薦台灣的嬌妻口味。
「除了製造趣味外,方言其實更適於塑造產品形象,區隔消費對象」,華商廣告公司主任郭勝男認為,「像枝仔冰、土豆花蹄都是傳統食品,運用方言更能貼切地傳達訊息。」
有趣的是,方言不但被用在本土商品的廣告上,一些進口商品廣告同樣有擷取方言為素材的情形。
以丹麥進口的司迪麥口香糖「換包裝」系列廣告為例,第一支口白雖為國語,卻是帶有廣東腔的「港仔」口音,末了還加上一句閩南語「正港仔」(正牌)。第二支則索性全用閩南語。
「基本上,我們運用的是一種剪貼、拼湊的『後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來強化消費者對廣告的印象」,負責司迪麥廣告的意識型態公司創意總監許舜英解釋;而選擇閩南語做為拼湊元素,只是希望以時下年輕人流行的語言方式獲得認同,「現在的年輕人不都是國台語雙聲帶嗎?」
扣緊時麾玩意
曾任國華廣告公司創意指導的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也認為,「連以創作國語歌曲成名的羅大佑都改作閩南語歌曲,廣告自然要扣緊社會的時髦玩意兒。」
所以,不少閩南語歌曲也被用來搭配國語旁白廣告。像新生代台語歌手林強的「什麼都不怕,向前走」,替年輕人的機車做了詮釋;鳳飛飛新專輯中的一首閩南語歌「心肝寶貝」成了奶粉廣告配樂,雖然最後的口白仍用閩南語,但產品名稱卻是國語。
如果不論創意及表現手法好壞,純就現象本身而言,「台灣的廣告已越來越能反應社會流行趨勢,及更自由靈活擷取創意素材」,孫大偉說。
〔圖片說明〕
P.98
目前流行國、台、客語等方言併用廣告,除製造趣味,吸引觀眾注意外,還傳遞了那些社會訊息?
P.100
夾雜方言的廣告,不僅想吸引觀眾的目光,還要他們拉長耳朵注意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