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在幽夢影中曾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今天,讀書、用書、記書仍然不易,而一般人又多了一「難」:選書為難。世界上每月、每日都有那麼多書出版,到底什麼樣的書才是好書?
在這個專欄裡,我們嘗試每個月在出版的新書當中,挑選一本國內作家的作品,透過作者和專家、學者的評介,為您展現這本書的面貌。
本期為您介紹的是高希均教授所著的「經濟學的世界」,這本卅萬言、四百餘頁的著作,包括廿個討論經濟觀念與現實的主題。除了引證國內的生活實例和國外的觀察心得,並附有百餘幀圖表、照片與插畫,希望能突破傳統教科書的編排方式,使生活在現代社會的「經濟人」,不再背負「經濟文盲」的包袱。
我們除了訪問作者,並請到交通銀行副總經理白俊男教授,來談他對這本書的看法。
高希均:沒有人可以壟斷知識,正如同沒有人能壟斷進步的觀念。
文.滕淑芬整理
書名:經濟學的世界
作者:高希均
出版時地:經濟與生活出版社、七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初版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很難避開與經濟有關的事情。因此,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接受過經濟學的訓練,但時時刻刻接觸的都是經濟問題,呼吸的也是「經濟的空氣」。
儘管大家都參與經濟活動,也無可避免地會受經濟波動的影響,但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惑:望著經濟學中一大堆數字、圖表與艱深的文字理論,不知從何讀起?
事實上,經濟學是否真的如此令人望而生畏呢?
高希均教授頗不以為然,他認為經濟學有深奧的理論面——融合數學、統計、電腦等的專業知識;但也有平易的實用面,結合基本的經濟知識與現實的經濟問題。而「經濟學的世界」就是專門為社會廣大的讀者而寫的。他說:「在我想像中,這本書的讀者沒有性別、年齡、職業、所得,甚至教育程度的限制。」他們的共同願望是拒絕做一個「經濟文盲」;他們想瞭解周圍的經濟新聞、社會上的經濟現象,也想知道國內外遭遇的經濟問題。
作者在下筆時,嘗試突破傳統教室的限制,把經濟知識透過文字,傳播到社會各階層。高教授說,他在寫文章時,常自我要求「拿乾乾淨淨的文字,把一句話、一個觀念,明明白白說清楚。」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生動例子,也常驚訝高教授的「妙語」。
例如在探討失業問題的這一章,他形容:「所謂『繁榮』,就是你出售商品時價格上漲;所謂『物價膨脹』,就是你購買東西時價格上漲。所謂經濟『衰退』,就是別人失業的時候;所謂經濟『恐慌』,就是你自己失業的時候。」
多年來,高教授寫作時所抱持的一個基本信念是:傳播現代觀念。他認為「現今社會最重要的就是觀念溝通」。高教授覺得我們社會對於接受現代觀念是有些困難;而傳播這些觀念上也難免遭遇阻力。例如他主張「高學費政策」、「開放外匯管制」,甚至「開放銀行經營」,就有人認為他的動機不良、違背傳統思想,或者與利益團體相衝突;然而面對阻力,他只認為「日久見人心」。
因此,高教授在書中也不時在「溝通觀念」。他在書中寫道:「近年來為了贏得美國、日本某些選區議員對我國的支持,不惜以較高的價格在那些地區採購小麥、大豆、蘋果等農產品,來爭取他們在政治上及外交上對我國的友善。這正如我國在一九七一年十月退出聯合國前,為了換取聯合國會員國的支持,在西班牙、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區,做了不少政治上的經濟交易,可惜其結果往往承諾落空,並帶來了可怕的後遺症。」
「……當一個經濟措施滲入非經濟利益考慮後,其結果常常是得不到最大的經濟利益,也得不到承諾的『非經濟利益』。」
他又說:「在我國大眾媒體篇幅的處理上,國際大新聞一向比不上國內一個明星的花邊新聞,或一件犯罪事件的報導。我們對國際經濟知識的貧乏已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而不自覺。」
「要想把我們國家變成『貿易大國』,第一步就要避免『島國心態』,當台灣以『貿易為命脈』時,在政策上作法上、心態上,必定要具有『積極、前瞻、放眼看天下』的智識與胸懷。」
「在國際經濟競賽中,首先不要以『台北的眼光』看天下,如以台灣習見的方法在國際上競爭,就會常常以自己有限的經驗作一廂情願的決定。以為靠中國人的低工資就可以吸收外資;以為冒用別國商標不值得大驚小怪;以為殺價就可以打開國際市場;以為靠自己及家族的力量就可闖天下。」
類似上述有關現代化經濟的主題,本書中有廿多個,其中國民所得、失業、物價上漲、貿易屬於總體經濟學的範圍;另外也介紹國外經濟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以為借鏡,如日本、瑞士經濟成功的實例,和墨西哥、捷克經濟失敗的教訓。
在探討世界首富——瑞士成功的因素時,高教授說:「日本人追求市場、美國人追求利潤、法國人追求享樂、英國人追求失落的驕傲,瑞士人說:『我們只追求完美。』」
「……當日本人豪氣萬丈地說:『我們沒有夕陽工業』時,當英國人吞噬了傳統的驕傲說:『我們要急起直追』,當德國人無可奈何地說:『我們在高科技方面已落後一步』時,當美國人認清現況後說:『我們要追求卓越』時,自信而不自負的瑞士人則說:『我們不模仿,我們求創新,我們永遠在追求完美,完美的經濟目標是要保持永遠地領先。』」
「……對於資源貧乏的我國、日本、或者瑞士而言,經濟成長就是一場『先天的限制』與『後天的努力』的競賽。當後天的努力克服了先天的限制,經濟就可由起飛到持續成長。瑞士提供了『事在人為』在西方成功的例證。」
這些「他山之石」的例子與和我們息息相關的觀念,似乎並不難懂,但是這樣就可以弄通經濟學嗎?作者認為,這種想法恐怕又小看了「它」。
經濟學是「文科中最老、科學中最新」的一門學問,自一七七六年英國的亞當史密斯發表「國富論」一書後,就成為一門受重視的學科。在二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它已變成眾所公認的經濟科學。
高教授認為像「經濟學的世界」這樣一本書,可以「協助讀者征服對經濟學內心的恐懼,逐漸體會它理論的周延與實用的魅力。」如果真要入門,「還是需要些外力幫助。」例如到大學聽課和演講,但也不要因此就覺得讀經濟學是件「苦差事」。
高教授說,中國古時有一句話是「苦讀書」,當然這個「苦」有很多種解釋,也許指的是家庭清苦,或者指讀書環境,但都是針對當時環境而言。今天,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什麼事都要講求品質,希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或者至少是花一分力量,得到一分收穫,這就是經濟學的基本原則。
他認為書也要講求品質,怎麼把文章寫得生動,在編排、封面、照片、校對、色彩方面配合,那麼在看這樣的書時,讀者不會覺得苦,而是一種享受。在編印方面,「經濟學的世界」這本書確實反映了作者的想法。
西方人喜歡解嘲經濟學家,說他們最大的本領是把一個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面對這樣一本適合一般「非經濟學家」閱讀的讀物,好像為我們開了一扇窗,也能遨遊在「經濟學的世界」裡。
白俊男:只有以擁有現代化知識為光榮的社會,才是進步的社會。
文.滕淑芬整理
問:請您先談談看完這本書後的感想?
答:我想這本書可以讓那些對經濟完全沒有概念的人,由日常生活乃至於外交環境的變化,瞭解到經濟學所包括的範圍。這本書的著眼點在於經濟觀念與現實問題,透過高教授的經濟眼光,使沒有讀過經濟學的人,可以進入「經濟學的世界」。
問:高教授這本書可以說是寫給一般沒有經濟學基礎的人看的,它並不是一本經濟學教科書,您覺得這類書的價值何在?
答: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告訴讀者,一個現代化社會、國家的人民,所應具備的經濟觀念。更重要的是能「點出」當前面臨的經濟問題,讓民眾能瞭解政府實施的經濟政策。
問:高教授以通俗的文字、生動的例子來傳播經濟觀念,您覺得一般沒有經濟基礎的人,是否即能因而瞭解經濟知識?
答:我想瞭解經濟知識不是那麼簡單,事實上看這本書也需要有人作相當程度的引導,如果真要普遍推廣經濟觀念,應該由幾位專家利用六到十小時帶他們讀這本書,將書中的精華提出,再講解十個鐘點,我想,這樣做效果會更大。
問:一般人都認為經濟學很深奧,您覺得原因何在?
答:因為經濟學有很多「術語」,而且經濟事物的推理也比較抽象,另外就是經濟專家的意見常常不一致。經濟論點的成立需要很多假定,其中任何一個假定變動的話,整個推論結果就不同。此外經濟學家對經濟問題的認知程度也不盡相同,譬如通貨膨脹問題,有人認為很嚴重,有人認為不嚴重;政府採取某些措施,有人認為足以應付,有人認為不夠,使不懂經濟的人更加糊塗。
我們可以這樣說,經濟理論是一致的,只是對理論、對事實的鑑定難免有些主觀。
問:您覺得這本書和一般的經濟學教科書有何不同?
答:我想,讀完這本書,可能無法進入經濟理論高一層的境界;而讀完一般經濟學教科書,可以深一層探討經濟理論。也就是說,這本書在介紹經濟理論方面非常薄弱,所以我想它不是一本經濟學教科書。
但是對於不是經濟系或商學系的學生,譬如法律系或工學院學生,如果他們的經濟學課程一個禮拜只有二小時,他們所需要的不是瞭解經濟理論,而是建立經濟觀念,那麼這本書就是很好的讀物。
我想國內的教科書在編排方面太死板,讓人覺得沈悶,舉的例子和用的統計數字都是國外的,沒有「臨場感」。甚至有時覺得前後不統一,因為有很多書是參考國外教科書編成的。
問:高教授在書中曾提到「每一個人都應當具備作一個現代人應有的經濟知識」,您覺得現代人應有那些經濟知識?
答:譬如說政府的經濟政策、個人消費行為的選擇、生產事業的運轉、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當前的國際經濟問題,以及國際金融的變化等。這些經濟知識可以說是相當龐大,但我覺得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不作就能得到知識,所以我想還是要多看專門的經濟刊物和書籍。
問:您覺得其他學科是不是也應該有一些通俗化的書?
答:當然。尤其是醫學方面的書更迫切需要,其他像政治學、法律學也應該有這樣平民化、通俗化的書。在外國就有很多這種書,他們甚至以漫畫形式介紹經濟學。
問:您覺得我們社會在接受現代觀念方面有無困難?
答:我覺得我們社會在追求現代化知識時,熱度不夠。當然,如果和十年前比較是好多了,但是比起其他國家還相差太遠。我不瞭解為什麼會這樣,但是我覺得這種現象很嚴重。比如我看到大學的社團常常有演講,但是幾乎「拉」不到學生去聽,他們寧願花時間去烤肉、跳舞,而對追求知識並不熱中。但是我在美國看到的情形不是這樣,即使是教我們課的老師,如果另外有專題演講,我們還是要買票去聽演講,有時甚至買不到票。這就看出一個進步的教育制度和不進步的教育制度的對比。
如果拿我們讀書時代的環境和現在相比,那時候的讀書設備、物質環境和現在相差很遠,而且出版品也不如現在豐富,但是我們非常嚮往老師所具有的學問,樂意跟隨老師追求知識。我的感覺是現在大學生,好像把自己封閉在學生圈子的小天地裡,只為求得文憑,而要拿到文憑又是輕而易舉的事。
所以我覺得教育部也許可以改變招生政策,開放大學的招生名額,或者至少大幅度放寬;也就是說教育部不管每年招收的學生人數,而核定每年畢業人數。我覺得我們應該把升學競爭放在上層,而現在中小學生就在為升學壓力煩惱,坦白地說,我覺得這是很嚴重的摧殘民族幼苗。也許這種現象從教育制度開始著手改善會慢慢改進。
我想只有在一個尊重知識的社會,以擁有現代化知識為榮時,才是一個進步的社會。
問:您覺得這本書的缺點在什麼地方?
答:我想高教授並沒有帶領一條路,讓我們讀完這本書後,能夠深一層瞭解經濟專家研究的主題是什麼。而且也容易使讀者以為經濟學就這麼簡單,事實上經濟學蘊涵的學理推敲很深奧,但是應用起來很簡單。就好像我們打開開關就有電,但是電的產生並不是那麼容易。不過我想,這本書是我所看到國內介紹經濟觀念的第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