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評讚賞.文化外交
「台北愛樂一流的演出之下,創造出極其熱情、高度振奮的詮釋──操控、活力,每個層面都讓人無法忘懷。」—Stephen Brookes,《華盛頓郵報》,美國(2006.7.17)
「台北愛樂室內樂團」在波士頓交響樂廳所奏出的第一個樂聲,就具有懾人的震撼力。—理查‧戴爾,波士頓《環球日報》(1995.10.10)
踏出國門之後,台北愛樂獲得海外重量級樂評的多次肯定,在國際舞台發光。
團長賴文福表示,民間音樂團體募款相當困難,出國行程只能以篳路藍縷來形容,所幸演出得到國際樂壇的好評,這對當時在台灣不太受到重視的台北愛樂來說,是相當大的一種鼓勵。
古典樂界相當重視樂評,但這種評價無法像奧林匹克運動的比賽有數據排名,只能一次又一次找機會演出,賴文福說,「文化音樂類的評價沒有固定標準,多次獲得國際樂評的肯定,可以區隔出來一個樂團的層次。」
每當團員們在國外演出後,對於隔天報紙會刊出什麼樣的評論,都感到緊張與期待,經常是看到讚賞的報評後,只能興奮個幾分鐘,又必須收拾行李趕赴下一個國家排練演出,有時演出編制超過百人,大家得擠在空間不大的巴士裡,抱著樂器、忍著時差,舟車勞頓是常有的狀況,甚至為了滿足不同地區的聽眾喜好,還必須到當地找譜臨時團練,一切的努力只為求演出完美。
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台北愛樂於9月14號抵達芬蘭的地標赫爾辛基演奏廳演出,「當時我們為了表達對911事件的悼念,到當地臨時找譜、排練,加入挪威作曲家葛利格重要的作品《最後的春天》,及時演繹最深沉的哀愁,演出之後被當地媒體大篇幅報導,當年駐芬蘭的吳明彥大使也非常幫忙,事後美國大使館還寫信向當地的代表處表達謝意,而那次的演出也促成台北愛樂於2007年再度前往北歐的契機。」總監俞冰清說,樂團親自走訪過許多國家城市之後,更知道當時我們的外交處境有多辛苦,台北愛樂以民間的力量自己找路,爭取到許多國際音樂殿堂演出的機會,在國際間可說是交出許多文化外交漂亮的成績單。
台北愛樂的演出一直跟台灣土地有鏈結,將台灣的特色作品帶上國際舞台。(胡福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