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文脈絡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文化外交‧樂揚國際

文‧李湘婷  圖‧台北愛樂管弦樂團提供

2016 6月

台北愛樂以最美的聲音,致力文化交流,成為台北的文化地標。

1985年,指揮大師亨利‧梅哲在台灣成立了「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這個純粹民間的樂團,以挑戰古典音樂極致、建立台北文化地標為職志,積極與藝文各界合作,提攜台灣作曲家登上國際,並致力參與社會關懷,如今,緣起於台灣的樂壇傳奇「梅哲之音」,已在這片土地上整整迴盪超過30個年頭。

 

已故樂評家伍牧曾說:「在梅哲指揮下,台北愛樂管弦樂團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其音色之溫暖、感人,以及蘊藏的張力,在管弦團中亦足可譽為『梅哲之音』。」

1918年出生於美國,亨利‧梅哲是一位傑出的樂團建立者,陸續建立了佛羅里達交響樂團、維林交響樂團,1981年起幾度來台客座指揮,非常肯定台灣樂團的音樂實力,在古典音樂尚未形成風氣的時空背景下,即以芝加哥交響樂團副指揮之尊,同意受邀來台成立樂團,無私的奉獻就像個傳教士,將所有音樂理念與藝術精髓深耕於台灣,直至2002年過世都未曾離開,為台灣的音樂環境建立起新的樂團典範。

樂評的重視,讓台北愛樂在 國際舞台發光。(胡福財攝)

純粹民間‧發光國際

從一開始的弦樂團編制,到後來加入管樂演奏,為了可以演奏更多更廣的曲目,1991年8月擴大編組並更名為「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以下簡稱台北愛樂),樂團成員背景具有多元性,有大學音樂系教授,以及各大樂團團員,演出可視樂曲需求重新編制,師承梅哲的駐團指揮林天吉表示,「我們是完全的民間單位,成員皆為非職業樂團的音樂工作者,團員們的實力呈現出大台北地區的音樂生活狀態,也反映民間最真實的藝文力量。」

樂團成立初期,台灣演出的場地並不多,如何能排進音樂廳的演出檔期,經常是台北愛樂最感到頭痛的事,因為如果沒機會演出、售票,對樂團而言,就等於無路可走、無法生存。

行政總監俞冰清回憶起當年,民間樂團資源有限,早期營運非常辛苦,「我們真的是經常排不到演出場地,當年台灣古典樂風氣也未興,售票演出困難重重,後來《全音音樂文摘》主編李哲洋建議我們,民間樂團要能夠在台灣站起來,最好的方式得先到國際的肯定。雖然那時候外交處境相對艱困,但是台北愛樂當時就決定要出國演出,要為自己找路。」

1990年,台北愛樂第一次踏出國門,參與加拿大維多利亞音樂節演出,並巡演於溫哥華及美國芝加哥等地,所到之處受到樂評們的讚賞,當地媒體還以「島嶼的鑽石」來形容樂團,打開了台北愛樂的國際能見度,許多聽眾也因而好奇台灣是個什麼樣國家,進而有了多一層的認識。

此後台北愛樂演出足跡遍及歐洲、美洲、俄國、中國大陸等地,其中1993年登上音樂之都維也納最著名的金色大廳,成為台灣第一個到此演出的團體,當時由小提琴演奏家蘇顯達、歐陽慧剛、林暉鈞、李俊穎四人同台,他們經梅哲訓練,一路從學生到樂團首席與音樂教授,如今皆已是台灣音樂界的佼佼者。

台北愛樂的經典「梅哲之音」,傳遞於世界,賦予古典音樂新詮釋。(光華資料)

樂評讚賞.文化外交

「台北愛樂一流的演出之下,創造出極其熱情、高度振奮的詮釋──操控、活力,每個層面都讓人無法忘懷。」—Stephen Brookes,《華盛頓郵報》,美國(2006.7.17)

「台北愛樂室內樂團」在波士頓交響樂廳所奏出的第一個樂聲,就具有懾人的震撼力。—理查‧戴爾,波士頓《環球日報》(1995.10.10)

踏出國門之後,台北愛樂獲得海外重量級樂評的多次肯定,在國際舞台發光。

團長賴文福表示,民間音樂團體募款相當困難,出國行程只能以篳路藍縷來形容,所幸演出得到國際樂壇的好評,這對當時在台灣不太受到重視的台北愛樂來說,是相當大的一種鼓勵。

古典樂界相當重視樂評,但這種評價無法像奧林匹克運動的比賽有數據排名,只能一次又一次找機會演出,賴文福說,「文化音樂類的評價沒有固定標準,多次獲得國際樂評的肯定,可以區隔出來一個樂團的層次。」

每當團員們在國外演出後,對於隔天報紙會刊出什麼樣的評論,都感到緊張與期待,經常是看到讚賞的報評後,只能興奮個幾分鐘,又必須收拾行李趕赴下一個國家排練演出,有時演出編制超過百人,大家得擠在空間不大的巴士裡,抱著樂器、忍著時差,舟車勞頓是常有的狀況,甚至為了滿足不同地區的聽眾喜好,還必須到當地找譜臨時團練,一切的努力只為求演出完美。

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台北愛樂於9月14號抵達芬蘭的地標赫爾辛基演奏廳演出,「當時我們為了表達對911事件的悼念,到當地臨時找譜、排練,加入挪威作曲家葛利格重要的作品《最後的春天》,及時演繹最深沉的哀愁,演出之後被當地媒體大篇幅報導,當年駐芬蘭的吳明彥大使也非常幫忙,事後美國大使館還寫信向當地的代表處表達謝意,而那次的演出也促成台北愛樂於2007年再度前往北歐的契機。」總監俞冰清說,樂團親自走訪過許多國家城市之後,更知道當時我們的外交處境有多辛苦,台北愛樂以民間的力量自己找路,爭取到許多國際音樂殿堂演出的機會,在國際間可說是交出許多文化外交漂亮的成績單。

台北愛樂的演出一直跟台灣土地有鏈結,將台灣的特色作品帶上國際舞台。(胡福財攝)

台灣作品.跨界演出

有人說現代與本土音樂作品是票房毒藥,但是台北愛樂從未放棄過這一個領域,反而長期支持台灣作曲家的創作,不但在國內發表國人作品,更帶著它們登上國際舞台。

蕭泰然的《鋼琴協奏曲》、馬水龍的《絃樂三章》與《關渡隨想》、金希文的《福爾摩沙四季》和《異象谷》……,這些經典又獨具台灣特色的本土音樂創作,都曾在台北愛樂的演奏下躍上國際舞台。

此外,台北愛樂也積極嘗試音樂跨界演出的多種可能,2007年推出日劇《交響情人夢》音樂會,票房爆滿觀眾要求加場;2008年推出「VGL」動漫音樂會,引領聽眾跨界聆賞;2008年邀參加全球首度跨界合作線上執行的「YouTube交響樂團」計畫,成為Google的台灣區指定樂團,參與了全球首次線上交響音樂高峰會。

2015年在國家音樂廳舉辦的慈善音樂會「禮讚台灣」,台北愛樂又再一次與傳統文化掌中戲合作跨界演出,由名作曲家鍾耀光與華洲園掌中劇團重新創作的《齊天大聖美猴王》,掌中劇於兩廳院藝文廣場演出,操偶表演者必須則看著畫面,配合廳內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的指揮,透過數位影音傳輸,感受嗩吶及鑼鼓結合打擊樂、銅管及弦樂聲部,讓一萬多位觀眾同時觀賞兩種不同的經典藝術。

這次的表演叫好又叫座,也即將在明(106)年4月遠赴日本演出,俞冰清表示,「台北愛樂的演出一直跟台灣這塊土地有鏈結,因為來自民間,比較不受到束縛,更能與時俱進,我們就像變形金剛,永遠讓古典音樂有新的詮釋。」

台北愛樂的演出一直跟台灣土地有鏈結,將台灣的特色作品帶上國際舞台。(胡福財攝)

愛樂種子.生命教育

關注本土音樂發展、接軌國際、致力讓台灣音樂拿到國際入場券,團長賴文福特別提到,台北愛樂近幾年最關切的還有另一件事:社會關懷。

2016年4月30日在新北市政府多功能集會堂舉辦了一場「摘星.圓夢舞台」慈善音樂會,主辦單位是以社會關懷為出發點的「愛樂種子Sistema Taiwan」計畫,自2012年起,該計畫已扶助全台育幼院及少年家園將近700位孩童的音樂教育,台北愛樂的音樂家們也貢獻己力,成為活力滿檔的教科書,幫助失依兒童在音樂中找到心靈慰藉與自我價值。

團長賴文福語重心長地表示,有別於過去對慈善的定義停留在濟貧濟弱上,台北愛樂希望進一步在教育文化上起到提升的作用,「藉由音樂生命教育,為孩子帶來精神上的富足,建構正面向上的能量,也讓音樂家們有機會為社會付出。」

對於社會關懷的付出,其實早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八八水災之時,台北愛樂當時就以高機動性規劃出為期30周的「心靈陪伴計畫」,自籌經費認養受災嚴重的高雄縣桃源鄉448名學童,延續這樣的愛與關懷,台北愛樂期許成為更多弱勢兒童的幫助,為他們的人生打開一扇希望之窗。

世界上許多知名城市,都有其代表的樂團。走過篳路藍縷的30個年頭,台北愛樂已成為台北最美麗的文化地標,聽眾的掌聲,成為演出最大的動力,展望未來,台北愛樂將持續以悠揚的演奏,繼續讓更多愛樂者,聆聽愛樂、分享喜悅。                    

深耕在地校園與城鄉展演無數,台北愛樂與時俱進, 積極經營音樂推廣工作。(胡福財攝)

透過公益音樂平台,「愛樂種子」讓弱勢兒童實現夢想, 在教育文化上有提升的作用。

「摘星‧圓夢舞台」慈善音樂會,飛夢林兒少家園 特地從屏東北上,演奏震懾人心的鼓聲。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與華洲園掌中劇團跨界合作,由鍾耀光作曲,2013年推出《哪吒鬧東海》演出。

聽眾的掌聲,是台北愛樂最大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