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想讓孩子在課外學藝,本刊推出的此一系列報導,你不可不讀;假如你想讓孩子學跳舞,下面內容針對你想瞭解的各種問題提出解答:
婷婷隨著爸爸媽媽去看芭蕾,二個小時的表演,她一直聚精會神地盯著舞臺,一點都不吵鬧;也不像平常去看電影時,一會要喝水,一會要尿尿,弄得爸媽不堪其擾,往往未待片終就離場了。
回家的路上,婷婷相當沉默,問她小腦袋在想些什麼?她一板正經地說:「我在回想剛才看的那些跳舞表演啊。跳舞的阿姨叔叔真是能幹,跳得好好看喔。他們穿的衣服也好漂亮,還有那些音樂也很好聽。……媽媽,讓我去學跳舞好不好?將來我也可以穿那麼漂亮的衣服,在臺上表演給你們看……」
比起同齡的孩子,婷婷顯得身高腿長,而且平時頗喜歡模仿電視上的表演,又唱又跳,還挺有板有眼的。說不定她是個學跳舞的好材料,不如送她去上舞蹈班吧。爸爸媽媽於是開始打聽有關小朋友學跳舞的種種。
想到平時曾有機會應邀觀賞朋友小孩所上舞蹈班舉辦的發表會,一大堆年齡不等的小朋友穿紅著綠,臉上還化了妝,一會上臺跳跳,一會在臺下找家長、與小朋友打鬧,活像個同樂會似的,根本感受不出舞蹈的力與美。送孩子上這樣的舞蹈班,究竟能學到什麼呢?
圖1:幼兒的筋骨發育不夠成熟,學舞主要目的在舒活筋骨,不嚴格要求動作的標準。(楊永山)
學齡前兒童上的是「舞蹈先修班」
一個從小學舞的朋友告訴他們,小孩子學舞,大致以學齡為界。學前的幼兒舞蹈班主要教簡易的動作,讓小朋友隨韻律、節奏活動肢體,為以後正式學舞做準備。進小學以後,孩子的肌肉、骨骼發展到能勝任較細膩的動作,才可上正規的兒童舞蹈班。
朋友建議他們送還未到入學年齡的婷婷去上幼兒舞蹈班。這麼做可讓孩子先接觸、熟悉跳舞的環境,以後學舞可較為順利。
在幼兒舞蹈班常見的情景是:空曠的教室鋪著櫸木地板,兩側牆上鑲著落地鏡,並裝有金屬扶把。學舞的小朋友跟著老師有樣學樣:時而舉手、踢腿,時而稚拙地轉個圈兒,跳一跳。
小朋友的注意力無法維持得長,常常做著做著就心不在焉起來,有人東張西望,有人發著楞,老師隨時要提醒她們專心上課。快下課前把練習過的動作連接起來,並配上一條旋律簡單、節奏清楚的兒歌,整個重複做幾遍,就結束了一堂課。
圖2:小孩的腿部力量不夠,扶把能輔助兒童循序漸進地做動作。(楊永山)
不是在教跳舞,而是在舒活筋骨
基本上,這種課程並不是在教「跳舞」,而只是舒活筋骨。這是因為顧慮小朋友的身體發育和智力發展尚屬稚嫩,不適合學習一板一眼的舞蹈動作。
但是大多數的舞蹈老師認為,兒童愈早接觸類似舞蹈的活動,愈有助於身心的成長。譬如,前後、左右的辨識,節拍、韻律的感受,會使孩子較有方向和節奏感;經常活動肢體,會使骨骼、肌肉發育較好,也能糾正不良的姿勢。
幼兒的學習能力較弱,學前班的老師必須很有耐心,每個動作都要重複教導許多次,小朋友才學得會。年齡愈小,班上的人數就要愈少,老師才照顧得周到。即使是五到六歲的階段,每班最好也不要超過十五人。
舞鄉舞蹈中心的幼兒班採「遊戲教學法」,負責人林麗敏說:「學前班的教學重點,就是要提起兒童的興趣。遊戲能使她們玩得開心,學習效果也就提高。因此教學內容要活潑有變化,像模仿動物的動作、用身體動作來講故事等,都可運用到課堂裡。」
圖3:芭蕾訓練能奠定良好的舞蹈基礎。(楊永山)
上小學後可上正式的舞蹈班
一般兒童到了六、七歲上小學時,就可以上正式的舞蹈班。
通常我們看到的舞蹈表演,大致分為芭蕾、現代和民俗舞。不少家長對於讓孩子學那一種舞頗為躊躇。其實絕大多數的兒童舞蹈班並不強調教某一種舞,多半只分初級、中級、高級等班次,而以芭蕾為主,其他課程為輔。
比方一節九十分鐘的課,多半前六十分鐘上芭蕾基本動作,後卅分鐘就可能搭配一些唱遊、即興創作、現代舞或民俗舞。
為什麼大家都不約而同教芭蕾呢?有十年教舞經驗的李小華說:「芭蕾的訓練步驟循序漸進,能奠定初學者良好的舞蹈基礎。」
芭蕾舞誕生在十六世紀的法國宮廷,經過數百年的演進,已發展出一系列完整的基本動作,兼顧身體柔軟度、肌肉耐力、身體平衡、四肢伸展等方面的訓練。
資深舞蹈家蔡瑞月說:「有了芭蕾基礎,學其他任何舞蹈都能很快進入情況。」
圖4:學舞可使孩子的姿態優稚。(楊永山)
把平劇與功夫身段列入教材
目前舞蹈界有個趨勢,就是從傳統平劇身段或中國功夫中擷取精華,使舞蹈語言更豐富。也有兒童舞蹈班把這些內容列入課程。
以雲門舞集的暑期兒童班為例,他們招收六至十二歲的小朋友,把學過舞和沒學過的分為兩班,每班各廿人。除了上外國舞(芭蕾、現代)課程,也教中國舞,例如功夫中的偏腿、踢正腿,平劇身段堛澈G相、雲手、下腰、走碎步等。
良好的舞蹈訓練能給學舞的孩子極多好處,除了能促進發育,使骨肉亭勻、姿態優雅,並習得舞蹈技巧外,更能在訓練過程中,使兒童身心均衡發展。
完美的技巧,是專業舞者不斷苦練所追求的目標,但目前國內兒童舞蹈班並非旨在培養專業人才,而是給兒童一個活動肢體的場所,培養小朋友對舞蹈的興趣,若真有潛力也可即早發現,給予進一步的引導。
圖5:初學舞的兒童上課要穿軟鞋,等到能運用背肌力量,才可開始穿硬鞋。(楊永山)
學舞可促進身心均衡發展
在身體方面,學舞的孩子不怯於運用肢體語言(以身體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念、情緒……),舉止大方、自信。而且舞蹈要運用全身肌肉、筋骨做出各種動作,所以能促使孩子發育勻稱,身體線條優美。
在心智方面,模仿老師的示範時,要對照老師的動作和鏡子埵菑v的動作來調整姿勢,這種練習能培養細微的觀察力和判斷力;把單獨的分解動作銜接成連續動作,能訓練孩子的組織能力;即興創作更能啟發小朋友想像、創造的潛能。
兒童還可從分組集體創作中學到合群的態度,可以交到鄰居、同學之外的新朋友。快活的學習,對小朋友的個性發展可造成正面的影響。雲門兒童班的指導老師何惠楨認為,上課愉快是小孩在動作進步之外最大的收穫。
「舞蹈教育不該狹窄到只為了上臺表演」,李小華說:「練舞對身體殘障的兒童一樣有幫助,使傷殘的肢體不致繼續萎縮。智能不足的兒童也可藉學舞刺激腦部的功能。」
在這麼多好處之外,一般說來,學舞比學其他技藝,比如鋼琴、提琴花費較省,因為除了交學費,只要有舞衣、舞鞋、毛巾,冬天再添上保暖的襪套即可,不需再購買其他裝備。
左圖:老師指點學生的舞姿:「要抬頭、挺胸,保持微笑,才可愛喔!(楊永山)
學舞的孩子腿部會太粗?
一般人常有個印象,覺得從小學舞的人好像腿特別粗。有了這層顧慮,許多家長為了小孩日後的身材著想,難免對於孩子學舞這件事有點遲疑。
舞蹈老師指出,腿部異常發育,是練習不得法所造成,只要老師指導方法正確,即可避免。不得法的練習包括兩方面:
一、重複演練姿勢不正確的動作。比如舉腿時,腹部和臀部肌肉都要用力,如果只是腿部用力,肌肉就會特別發達。
二、進度太快,操之過急。學舞必須按部就班,如果老師為求表現,訓練小孩做一些肌肉無法承擔的動作,以討好家長,小孩的發育就會受到不良的影響。
右圖:練舞時,小朋友彼此觀摩姿勢。(楊永山)
進度不可操之過急
什麼樣的進度才算合理?通常要看學生的個別差異及上課次數疏密而定。
李小華主張,以每週上兩堂課、每堂九十分鐘來說,兩手扶把的腿部動作練習要做一年,才能開始單手扶把。這是顧慮到小孩子的腿部肌肉支撐不了太多力量,必須靠扶把分擔。
舞臺上芭蕾舞者所穿的硬鞋(腳尖鞋:鞋尖平坦厚硬,便於舞者踮起腳尖),更要學數年以後,直到學生能夠運用背、腹的肌力,才能嘗試穿著。平常一般練習仍得穿軟鞋(腳底鞋:薄而軟,穿時腳底著地)。要是火候不到就穿硬鞋,所有的壓力都落在小腿上,小腿就會變粗。
上圖:學舞至一個階段後,老師對動作的要求相對地提高,學生練習時必須一絲不苟。(楊永山)
拜師要慎重
因此,在替小孩選擇舞蹈老師時要慎重,不可貪圖方便,把小孩往離家最近的教舞處一送了事。最好遵循下面三個原則來選擇:
第一,親自去看教室。基本的設備應包括:1.木條地板——有彈性,以免上課時扭傷肌肉或震動腦部。2.落地鏡——便於學生自己檢視、矯正姿勢。3.扶把——輔助兒童循序漸進地學習。另外要注意場地是否寬敞,應有足夠的學習空間。
第二、瞭解教舞老師的資歷。家長應先瞭解舞蹈班師資的背景,例如學舞的時間、師承何人、教舞的經歷、求知的精神以及外界的口碑,再決定選擇那家舞蹈社。
第三、事先觀察老師的教學方式。老師上課的態度應專注、認真,學生的每個動作都盯得緊;技巧之外,也能啟發學生的想像力、創作力。如果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反應良好,便可推知教法可取。
然而運用這些原則時也要小心,比方在教室方面,不要被眩目的外表所惑,豪華的設備並不保證完善的教學。因此最好有內行的朋友指點。
下圖:東門國小舞蹈實驗班的上課情形,圖為練習拉筋的動作。(楊永山)
那些家長不受歡迎?
孩子開始學舞後,家長除應隨時注意上課情形,也必須注意自己的態度,以免妨礙孩子正常的學習。一般來說,舞蹈老師最怕三種類型的家長:
一、本身學舞不成,要小孩來實現心願者。這類家長通常不顧孩子的興趣,硬逼她們學舞,使得原本不置可否的孩子,因壓力過重而厭惡舞蹈。
二、崇尚虛名者。他們一心要孩子登臺表演,沒機會就爭機會,有機會就爭角色。這不是讓小孩學舞,而是學出鋒頭。
三、上課時在一旁監督指揮者。有的家長陪小孩上課,看到動作不對,就著急地在場外自任助教,頻頻指東指西,不僅妨礙老師教學,也使小孩無所適從,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效果反而減低。
老師對家長有期望
舞蹈老師除了希望家長不要有上述心態外,更希望他們能做到:
第一、不要把舞蹈社當托兒所,對於孩子學舞的情形不聞不問;但也不宜過份關切,或干涉老師的教法。家長可以送小朋友到教室門口,但是讓她自己去上課,養成獨立的習慣。家長偶爾來一次,瞭解情況即可。
第二、不要替孩子安排太多的課外學藝,使小孩疲於奔命,到頭來一種興趣也培養不成。
第三,對進度或其他方面有問題,不要一味地發牢騷或責怪孩子,可直接找老師討論,探討出問題的癥結,加以改善。
第四,孩子如果沒興趣,想停止上課,家長不宜強迫繼續學習。小孩可發展的方向極多,既已明白她並不喜好舞蹈,也有助於及早發掘其他方面的興趣。
第五,孩子回家後毋需練習,一方面避免練就不正確的姿勢,另一方面預防因缺乏適當場地所造成的傷害。如果學到相當程度,有能力自己練習時,也要找合適的場地。
新興的「兒童運動舞蹈班」
佳姿韻律世界主持人蔡純真說,現在有愈來愈多開明的家長,並不對孩子做過多的要求,只希望給她們一個活動身體的場所,因此產生所謂的兒童運動舞蹈班,上課主要的內容是:韻律操、音感訓練、唱遊等,芭蕾只是點綴。運動量大的身體舞動,正可彌補都市小孩所缺乏的四肢活動。
國內舞蹈界活動日益蓬勃,耳濡目染之餘,加上一般家庭收入提高,家長讓小孩學舞的風氣日益興盛。但是學舞的絕大多數是女孩,男孩可說是鳳毛麟角。因為一般人都認為跳舞是女孩子的玩藝兒,小男生即使有興趣,為了怕招來四周異樣的眼光,也提不起勇氣去學。
美國芭蕾教學專家達里亞馬拉在「芭蕾舞初步」一書中說:「芭蕾舞是一種鍛鍊筋肉的藝術,需有運動員般的力量。但肌肉的控制與力量的運用,比一般運動加倍困難。芭蕾不會把任何孩子變得『嬌羞』,除非他們本來如此。任何人只要看過芭蕾舞表演,都會知道沒有比好的男舞蹈家的表演,更富刺激性的了。」
國內有實力的男舞者漸漸增多,但是其中從小學舞的很少,多半是日後才發現自己對舞蹈的興趣,於是全心投入,靠苦練及毅力,把身體調整過來。如果他們幼時便有機會接觸舞蹈,打下舞蹈基礎,日後可節省不少時間、精力,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學舞的孩子不一定走上專業發展
當然,小時候學舞的人不一定以後就要走跳舞的路。事實上,國內多數學舞的兒童並沒有繼續學下去。一方面因為社會風氣仍然不認為跳舞是正業,另方面是出路太窄,目前國內只有雲門舞集一個職業舞團,其他皆屬業餘。
再者,升學壓力使很多人中斷習舞。通常學舞的小孩升上國中後,就因功課壓力而輟學。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兒童想學任何一種課外技藝,都會遭到類似的問題。蔡瑞月認為,這正是為什麼本地學舞人數雖多,但舞蹈的質始終不能和量成正比的原因。
其實就算日後不朝舞蹈專業方向發展,只要對舞蹈感興趣,在學舞過程中,仍會有很多收穫。例如:經常活動肢體,對身體健康有益,亦可使體態結實、均勻;並可提高對舞蹈、音樂的愛好與鑑賞力,進而對其他各種藝術產生興趣;可保持身心平衡,使生活過得多采多姿。
真心想學,時間還是抽得出來
學舞對於孩子的成長很有助益。多數舞蹈老師認為,除高三外,其他年級的課業並不致太繁重,只要安排得當,一周練兩次舞的時間應該都抽得出來。而且定期練個把鐘頭的舞,不至於太累,又可以鬆弛身心,緩和學業的壓力。
根據許多舞蹈老師的經驗,不少喜歡跳舞又跳得好的學生,在校的成績也非常優秀。有的為了要父母准許她繼續學舞,在學業上尤其力求表現。林麗敏老師說:「我規定學生要考前十名才能來學舞,而她們也很爭氣,從來不曾跌到十名以外。」
青少年學舞又步入另一階段
青少年學舞和兒童學舞又有些不同。兒童上舞蹈班,旨在培養她們的興趣,老師的態度是鼓勵多於要求。等到有了相當基礎再繼續學,就要懂得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老師可能要求較嚴格,進度也較快,學生練習時必須一絲不苟,仔細做好每一個動作。
在這個階段,學生應該學會觀察、判斷老師的動作和教法,如果有心向舞蹈發展,則不妨擴大學習範圍,多找幾位老師,充分汲取各個老師的優點。
學校方面的舞蹈教育,在小學階段沒有專設的舞蹈課程,只在低年級有唱遊課,中高年級則將舞蹈列為體育課程中的一部份。有些小學因舞蹈師資缺乏,舞蹈教學常被忽略。教育部為及早發掘具有舞蹈才能的學生,從民國七十年起,全臺擇定五所國中、四所國小,設立舞蹈實驗班,向外聘請舞蹈專業老師授課。
舞蹈班的投資與效果未成比例
舞蹈實驗班每週有八節舞蹈課,是挪用體育、團體活動等課的時間,並不影響學科時數,也不佔用學生課餘時間。這種做法主要是為順應現實的升學問題。
目前國小、國中有舞蹈班,但高中還沒有。如果有一個小朋友在國小、國中階段花了很多時間練舞,表現也佳,但多半在高中聯考這個關口會猶疑、彷徨起來。除非她去上五專的音樂舞蹈專修科,否則很可能無所適從。就以上五專舞蹈科而言,目前的師資、設備、聲譽、出路……不夠好,未見得能造就出真正的舞蹈人才。
實施多年的音樂實驗班是前車之鑑。現在國小、國中、高中都設有音樂班,大專又有音樂科系,似乎有一連貫的系統,但師大附中過去負責實驗班教學計畫的研究部首任主任鄭明痕指出,要培養一流的專業人才,若不替實驗班另闢一條升學管道,可能性幾乎等於零。
聯考壓力造成侷限
拿高中音樂班來講,入學時除了術科測驗,還要看高中聯考成績,因此報名的學生在國中時就得花相當精神準備學科。
進高中後,除主修樂器外,還得要選一副修樂器,此外還要練國樂;美術、家事等普通科目是可以不上,主科如國文、英文等,每週時數亦可比一般學生減少一堂,但教材內容沒有減少,因為要考大學音樂系的話,仍得和普通班一樣準備學科。這就造成實驗班學生極大的負擔。
雖然他們的音樂素養、水準在進步,可是進步的幅度跟教育當局投資的設備、師資、心血相較之下,實嫌不夠。
更重要的是,發展精緻的藝術要靠天份,更要靠自幼苦練。青少年時期學習吸收能力最強,如能接受周嚴的訓練,日後發展可以事半而功倍;等到成年後,再怎麼苦練,由於身心發育皆已定型,除極少數特例,難有大的突破。
因此國內的特殊才能實驗班,如果要在發掘有潛力的青少年之外,進一步培養出優秀的專業人才,鄭明痕認為,根本方法在於:把高中實驗班和大學藝術科系從聯考體系中分出,單獨辦理學科的甄試。
雖然目前高中音樂班畢業生在聯考前另有一次學科甄試機會,錄取者可保送大學音樂系,但是測驗的科目和聯考一樣多,平時必須對學業很用心,才有可能爭取到保送的機會。只有當甄試學科科目減少,分量減輕,國、高中實驗班在課程安排上,才會減少學生過多的負擔,合理地加強他們專業能力的訓練。
藝術教育宜另闢管道
另外一個有效的育才方式,何惠楨說,就是設立從小到大一貫培育的藝術學校。這有點類似劇校,是以專業科目為中心,其他科目的教學配合進行,在聯考升學系統以外,有計畫地培養專才。
簡言之,如果包括舞蹈在內的藝術教育能掙脫聯考的桎梏,國內就有希望自行培養出質量俱增的舞蹈家、音樂家……。
目前我國的舞蹈人口仍不夠多,職業舞團數目極少,一般人對舞蹈的瞭解也不夠,見到外國一流舞團的表演是那樣輕鬆、輕盈、曼妙,似乎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韻律,都有節奏;與我國舞者吃力的演出,筋肉經常拉傷相較,不免令人疑惑:是不是我們東方人不適合學舞?否則為什麼成績不如人呢?
其實芭蕾、現代舞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他們跳來自然較易掌握;況且西方許多舞團的舞者自小經過專家的教導與嚴格的演練,使他們的成長、發育、學習……,都為順應舞蹈而生,整個生命與舞蹈融合為一,自然跳來輕鬆愉快得多。反觀國內舞者多缺乏有系統的專業訓練,待長大後自己確定興趣再苦練,由於為時較晚,因此相當吃力,往往也事倍功半。
因此,我們如想使舞蹈藝術在國內發展、茁長,還有許多方面需要配合,比方社會大眾的觀念、舞團的經營管理、財團的支持、政府的輔導……,都得齊頭並進,才能達到效果。
必得使舞蹈人口增多,從中產生真正有藝能、有熱情、有毅力、有敬業精神的人才,彼此協調合作,壯大聲勢,造成局面,把舞蹈風氣打開,使家長肯定學舞的價值,讓更多小朋友從小投入,不僅是課外學舞——活動身體,使發育、姿態好,而是真正培育出舞蹈人才,這類學藝活動才會更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