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出發,跨域實驗
紙本來就取材於大自然,這讓鳳嬌的團隊對於天然材質懷抱著無比熱情。
除了從不同元素汲取靈感,為單純的紙張「加料」,舉凡甘蔗、小麥、稻殼、鳳梨、咖啡渣,不同的素材,成為紙張的一部分,也造就了每款紙材不同的質地、特性。其中加入稻殼、質感溫潤的「稻禾紙」,也成為設計師方序中「集禾計畫」中的特刊包裝紙。
去年首次在「勤美學森大」課程上亮相的紙紗大衣,更顛覆了紙張脆弱、怕水的一貫特質,鳳嬌的團隊與台灣紡織廠合作,先以馬尼拉麻的纖維製成紙紗,再紡成堅韌、耐水洗的衣料,最後剪裁成時尚感俱足的大衣,100%可自然分解的天然材質,讓時尚不再背負環境殺手的惡名。
因著親近自然,團隊甚至關注到了鮮少人在意的苔蘚,高達1,500種的苔蘚種類,賦予了靈感,他們開發出不須人力照顧、可以自動澆灌的苔蘚植生牆,這片具美感的幽綠風景,已進駐在若干商業空間,撫慰都市人盼望親近自然的心。
「催化進行中,未來尚未來,鳳嬌現在還不急著定義自己。」恰如鳳嬌為自己下的註解,從紙出發,在這個致力催化未知的場域,一切都可能發生。
樹火與鳳嬌,背後存在著一段令人唏噓的往事。原來,陳樹火在世時便已身體欠佳,因嚴重的心臟病被醫生宣告來日無多,彼時的他便對興建博物館一事念茲在茲。
孰料人算不如天算,剛開放國人出國旅遊的1990年,陳樹火與陳賴鳳嬌夫婦相偕赴中國大陸觀光,卻在廣州白雲機場因劫機事件蒙難,驟然離世。
幸而陳樹火對紙文化的深情,經過家族情感轉化成後人的使命,空難後的五年,陳瑞惠催生出了博物館。
而現今的鳳嬌催化室,更在博物館的基礎上,以點亮紙張新可能的新使命持續生長,也讓鳳嬌與樹火,猶如昔日夫妻倆的鶼鰈情深,相伴相依,重聚於世。
海歸回台的李依耘,從家族記憶裡承接下發揚紙文化的使命。
古老、獨特的紙張,不只實用,也是富有韻味的藝術。 (林旻萱攝)
北美館「X-site計畫:未知的質域」,紙材突破平面的使用慣性,成為立體的空間佈局。(FENKO鳳嬌催化室提供)
經鳳嬌媒合,從法國遠道而來的工藝大師Maurice Salmon,前來分享50年來投入裝幀修復的經驗。(FENKO鳳嬌催化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