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遊行,就會想到雙十國慶時總統府前的坦克、大砲和整齊劃一的隊伍,閃亮亮的展示國力;時下走上街頭的示威遊行,則以廣播車、口號聲,熱滾滾陳述其訴求;其實在民間,早有「遊行」傳統——每逢神明誕辰,信徒以菃窵I麗的「藝閣」和包羅萬象的「陣頭」表演,喜洋洋地敬謝神恩。
藝閣和陣頭合稱藝陣。傳統的藝陣不僅有深厚的宗教意義,也有值得欣賞的藝術風貌;創新的陣頭大多有趣,也反映部分時代現況。在新、舊藝陣都不斷的蛻變下,卻少有人對其做全面的研究,然而第一步的紀錄是迫切需要的,這也是本刊開闢「台灣藝陣系列」的主要原因。
台南西港鄉,清晨五時許。帶點涼意的空氣和氤氳的香煙交織一起,來自鄰近七十八庄的神輿及陣頭,等在王爺府邸「慶安宮」四周。吉時一到,請出王令,一行幾公里長的隊伍陸續出發,繞遍王爺的轄區——七十八庄,以求驅災避疫、地方平安。
沿路上,臉畫五彩、腳穿草鞋、手拿法器的「八家將」負責降妖除魔,護衛王駕;同具神力的蜈蚣陣、金獅陣則分任左、右前鋒,為王爺座駕開路。
近午時分,太陽毒辣辣照在遶境隊伍身上,農家們早擺好香燭供品迎接王爺,並備上冰鎮過的毛巾、茶水,給隨侍的陣頭去暑。由於每個陣頭都由一個庄頭組成,到別的村庄來「拜廟」,不外是尊重及問好之意,是神明間的交際,也是莊與莊的人情往來。
這時,老人和小孩早在莊內廟前廣場佔好位置,等陣頭一一前來,一覽表演。
老一輩最愛的,不外是文武郎君、天子門生等不易多見的傳統南管演奏陣頭,小孩則愛看熱鬧滑稽的鬥牛陣、肚皮舞陣。
(右)敬謝神恩並提供休閒娛樂,是「跳鼓陣」及所有藝陣的功能。(鄭元慶)
只要可以「走著瞧」
這個陣、那個陣,「陣頭」到底是什麼?從字面來看,陣頭是十足的「台灣國語」,在閩南話裡,這二個字都是像「隊」、「列」等的單位名稱。「台灣民間把一些在宗教遊行隊伍中,作動態表演的團體,都叫作陣頭;目前仍無學術上定義」,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秘書林茂賢表示。
追根究源陣頭因廟會而產生,信徒為了感謝神明的護佑,在神明出巡時,一方面派人侍衛,一方面增加排場,熱鬧一番。為了提高可看性,便有人想到從傳統的雜技或小戲裡,汲取一些可邊走邊表演的項目,或自創些新奇引人的內容,加入神明遊行的隊伍中。像是雜技類的高蹺陣、獅陣、龍陣;以及由小戲演變而來的桃花過渡、車鼓陣、牛犁陣等。
在神明遶境時,還有一類表演不是邊走邊演,而是在小貨車或卡車上,裝上平台及佈景,由真人按一首詩的旨意或歷史故事菃瞗A立於佈景中,稱「詩意閣」或「藝閣」,和陣頭又合稱「藝陣」。
「十二婆姐陣」在元宵節參加觀光局所辦的「台北燈會」,表演中已看不出為嬰孩收驚的宗教意義了。(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分類你我他
藝閣常見的內容有哪吒鬧東海、董漢尋母、郭子儀遇織女星等,但這只是取材不同,型式都一樣。而陣頭的名堂就多了,民間一般分文陣、武陣。以歌舞為主、活動力小的稱文陣,例如牛犁陣、文武郎君、桃花過渡等;動刀動槍、武打場面多的叫武陣,例如八家將、高蹺陣、宋江陣等。
業餘從事藝陣調查的台南縣三慈國小教師黃文博,在對全省大小陣頭做過田野調查後,整理有「台灣藝陣傳奇」二冊,書中細分陣頭為:宗教、小戲、趣味、香陣、音樂、喪葬等六類。宗教陣頭是指具有宗教功能或信仰意義的陣頭,如為百足真人化身的蜈蚣陣、為神明開路的八家將;小戲陣頭則是具備了角色、劇情、唱作等戲劇雛形的陣頭,如車鼓陣、牛犁陣、桃花過渡等。事實上,「小戲陣頭往往是戲曲成塑過程中的源頭活水」,林茂賢指出。像是宜蘭老歌仔戲便擷取了車鼓陣不少的曲調及身段。
趣味陣頭是純屬趣味、新鮮而熱場的陣頭,如肚皮舞陣、鬥牛陣或是老公老婆遊市街。後者是由職業藝人史文展自創的陣頭,描寫一群鄉下老夫妻到都市去遊玩,一邊扭擺推擠,一邊指指點點都市的新鮮,以土氣、誇張的打扮及表情逗笑觀眾。
香陣陣頭不具表演性質,只是在遶境隊伍中的鑼鼓、旌旗、神轎等;而音樂陣頭則以演奏為主,如南、北管陣、西樂陣;喪葬陣頭則不在神明遊行隊伍中出現,專屬於喪葬行列,如牽亡陣、五子哭墓、孫臏弔喪等。
林茂賢另將陣頭分出體育特技類,如宋江陣、高蹺陣等需特殊技巧及大量運動者。
陣頭多由地方民眾召集組成。藉此,年輕一輩在練習中熟絡情感,老一輩互話舊俗軼聞,壯年人以前輩身分來指導子弟,婦女們則在餘暇煮些點心前來慰勞,無形中便凝聚了鄉民。像宋江陣,原就是台灣開發初期,地方人士為求捍衛家園,率聚壯丁一起習武而成。它不但是很好的強身活動,也有團結族群的精神。
極盡聲光及色彩裝飾的「藝閣」在夜間遊行中搶盡鋒頭。不過為了省事,電動模型已大量取代傳統由真人巧扮的表演方式。(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入館、探館、開館
如今,鄉民一起練習陣頭表演,更是為緊張忙碌的生活,帶來休閒娛樂的趣味。
像是台南西港鄉鄰近七十八庄的鄉民,早在三個月前,便紛紛「入館」,找村中年輕一輩的青年、孩子展開訓練。訓練期間,總主事廟方得派人前來「探館」,看看演練進度,也表示關心之意。到了完全熟練,也是廟會前夕,正式「開館」,在神明及村人面前表演全套功夫。由於遶境時看到的陣頭表演都只是片斷,這是唯一可以欣賞全套內容的機會。
目前嘉南平原的遶境活動,九成都還是由角頭(社區)自組的「庄頭陣」組成,只有少部分人口外流太厲害的庄頭,才會出錢請「職業陣」代打。
民間相信「藝閣」可為多病的小孩帶來平安,因此表演者清一色是乳臭未乾的孩子。(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跟著神明跑
一般人要看藝陣,非得跟著神明跑不可,最好是「大廟」神誕遶境期間。所謂大廟,倒不是指建築宏偉的廟,而是先民開發時初落腳的祖廟。之後人口陸續往四周擴散,信徒各自興建新廟,便形成共同的祭祀圈。
像台南縣西港鄉的慶安宮,其轄區便囊括鄰近的七十八個庄頭,每逢三年一科(次)慶安宮王爺祭,各庄頭便會派出神轎、陣頭前去捧場。此外,農曆「二月佛祖生,三月上帝爺生、媽祖生,四月王爺生,五月關帝爺生,九月太子爺生」,皆有隨進香隊伍前去表演的陣頭,但進香期各團去的時間不易掌握。觀賞陣頭,仍以各團聚集一起遶境的廟會為佳。
此外,看藝陣不僅要趕廟會,更要往南部跑,不論就數量或樣性而言,「北比南,不過小不點一個」,黃文博伸出小指比著形容道。
北部居民偶在馬路上看到遶境隊伍,可見到的陣頭不外是北管陣頭、八家將或是大仙俑陣,數量最多不過幾十團;而目前以台南為例,五大廟會遶境時可看到上百的陣頭(見附表)。有此差別,最大原因應是北部較都市化,而陣頭本是依附在農村社會,由一個角頭的寺廟或家族召集村人,加以訓練而成,這樣地緣或血緣的力量,在都市已難聚合。
此外,南部的神明廟會頻繁,在經濟環境改善之餘,更是擴大熱鬧場面。各式藝陣不但有用武之地,互相刺激較量,更進而創出新的藝陣。這些原因湊合下,嘉南平原成了藝陣的「快樂天堂」。
雖然沒有華麗的妝扮,「天子門生」悠揚的南管伴奏及唱腔仍「聽頭」十足。(鄭元慶)
招數七十二變
由於陣頭演出活潑鬧,花費則比請歌仔戲、布袋戲等傳統戲曲來得經濟,因此除了廟會,陣頭也漸漸在婚、喪場合中有了立足之地。
像是車鼓陣以歡樂曲調,配合詼諧歌詞,在結婚場合上唱著新婦的快樂與幸福;喪事最常見則是陪伴死者走過冥府地獄,走向極樂世界的牽亡陣。
除了表演場合的擴大,藝陣又由於表演時間不長,只要可以「走著瞧」的表演活動,都可納入陣頭之中,內容不受限制,因此很容易隨著社會的改變,創造新的藝陣。
像是民國四十年代出現的「素蘭要出嫁」,便是源自光復初期一首流行的東洋改編曲而成,反映了異國文化和本土社會的結合。其它如山地歌舞陣、客家採茶舞陣等非閩南文化的陣頭,也都可見於宗教繞境隊伍中。再如水族陣、文王拖車、肚皮舞、雙生打等陣頭,則是在藝人或庄頭求新求變下所創,更是台灣地區獨有的陣頭。
新式陣頭有的豐富了原本就多樣的神誕慶典活動,有的卻不倫不類為人所詬病。像素蘭要出嫁就被譏為東洋味太重。
黃文博另有其見解。「這些新式陣頭無論藝術型態粗糙或精緻,都是時代的產物,有其社會意義,值得記錄下來;至於未來是否能存活,則由市場來決定」,他繼續表示,「這類陣頭,一來新鮮,二來至少有湊熱鬧功能,沒有必要大加韃伐。」
為神駕驅魔的「八家將」數量眾多,廣見於南北迎神賽會。(鄭元慶)
變調的陣頭
台灣北部近來出現的「商業陣頭」,卻是例外。
商業陣頭是由於北部的庄頭陣、職業陣數量都不多,廟方為求壯大遶境陣容聲勢,而商家也願借廟會人潮大作廣告。在雙方互蒙其利下,便在神轎、信徒行列裡,出現了這樣的畫面——由妙齡小姐身著白紗,配著結婚進行曲及廣告台詞的「婚紗藝閣」;或由二、三十量嶄新機車,插著品牌旗幟羅列出現的「機車陣」,此外還有滑板陣、吉普車陣等。
商家介入民俗活動其實可以有良性的助益,目前在日本許多祭典中,常有由商家出錢出力組成的表演隊伍,他們穿著印有商號的服裝,或傳統或創新,而商號間因有著「拚館」的意味,無不卯盡全力表演,期望獲得好評。他們是以社區的一分子來「參加」盛會,而不是如台灣商家只是純粹來「打廣告」。
創新陣頭中,數量最多也最為人詬病的,首推「電子琴花車」。
電子琴花車約在七十年左右出現在嘉南平原,初期經營型態以喪葬為主,之後加入廟會,並且成為陣頭主流。
電子琴花車是以貨車改裝,整部車子極盡聲光之能事,裝飾豔麗炫爛。車廂內有電子琴或伴唱機伴奏,後台則有空間供歌舞女郎穿著「涼快」扭腰擺臀,邊唱邊脫。這樣免費的「牛肉場」,廣受鄉間民眾歡迎,不僅打敗各種戲曲,更戰勝陣頭。
電子琴花車勢力的龐大,從不久前槍擊要犯黑牛黃鴻寓出殯時,浩浩盪盪來了上百輛,以及彰化縣長周清玉不忍少年稚子受聲色污染,己成立專案小組,輔導取締雙管齊下,可見一斑。
現在除了幾個較大的廟會摒除電子琴花車參加遶境,為藝陣留了塊「淨土」,小型廟會及婚喪場合已多為電子琴花車所攻陷。「道理很簡單,同樣二萬元,請一團車鼓陣和一輛電子琴花車,無疑的,後者能吸引更多眼光。因此越小的廟會,越多電子琴花車,數量高達九成」,黃文博說。
屬小戲類的「牛犁陣」唱作俱佳,描寫農夫、農婦耕種的歡愉。(鄭元慶)
跳鼓不跳,小戲對嘴
藝陣表演彈性大,使得它豐富多變,但在市場取向下,不但一些創新的藝陣出現「脫軌」的演出,連某些老陣頭也常加入完全違反屬性的表演而產生「質變」。
例如跳鼓陣,最引人的本是其節奏明快的鼓聲、扭動有力的身段;現在絕大多數的跳鼓陣,卻不跳動、不打鼓,在同業競爭下,紛紛出現下腰咬賞錢、軟骨功似的把式,再加上觀眾丟錢鼓勵,更變本加厲地表演疊羅漢、翻觔斗等特技。
「如此本末倒置、反客為主的表演,根本看不出是跳鼓,改叫雜耍還來得妥貼一些」,以「台灣區現存雜技考述」為碩士論文題目的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秘書蔡欣欣相當惋惜藝人的過度改變。
這樣的例子還不在少數。由於武戲本較文戲熱鬧、吸引人,一些文戲裡,也總得過上幾招才能贏得掌聲。在大多群眾正為高蹺陣的精采對打而叫好時,明眼人卻不得納悶:「怎麼八仙過海的劇情也有仙人大打出手的場面?」
此外,為了省錢和方便,一些小戲陣頭變得十分「機械化」。像牛犁陣,一台錄音機加擴音器,角色一旁「對嘴」,有的連嘴也懶得對,當然更別提有後場伴奏了。「所謂小戲,重點就是有歌有舞,只舞不歌,顯然已失去本質了!」林茂賢嘆道。
而桃花過渡就更慘了,不僅不歌,連舞也省了,原本是小丑拿槳,小旦持絹,對答唱作。而在台南學甲鎮上白礁所見的桃花過渡,只見船搭在貨車上,小旦、小丑靜坐其上,一個猛吹鬍子,一個頻拋媚眼,不僅不像小戲,也不再是邊走邊演的陣頭,勉強倒可歸入藝閣之中,連型式也變了。
「藝陣的變化太快太大!老的陣頭不是消失,便是改良了;新的陣頭又一直冒出來,還有劣幣逐良幣的隱憂,再不調查與整理就來不及了」,這是黃文博開始作藝陣調查的原因。
「七番弄」為鹿港鎮集英宮在百年前赴閩南進香後學回,故事來自「昭君和番」,全省僅此一團。(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消失中的藝陣
在民間文化人士採取保存行動的同時,目前台南縣文化中心也已完成藝陣保存的書面計畫書,但尚未展開實際作業。
不過任何的書面保存,都抵不過提供一塊供其生存的空間。在這方面,有心的廟方都掌控了主要興廢。目前南部的大廟會廟方有共識,大多不歡迎電子琴花車參加遶境活動。像是學甲慈濟宮和台灣省政府合辦的「台灣省民俗藝陣比賽」即明令不包括電子琴花車。少了電子琴花車,便多了一塊生存空間給陣頭,而且可收鼓勵之效,刺激藝人用心演藝。
工商社會下,南台灣的廟會越辦越大,藝陣一時還不會沒有出路,只是在農村人口慢慢外流下,庄頭陣與職業陣此消彼長的現象,恐怕是無法改變的趨勢。
不過,在台灣民俗文化重被重視的今天,陣頭表演逐漸有了新舞台。傳統藝陣中,一些唱作極優美、有莊嚴宗教意義或團結族群、強身健體功能的陣頭,已被推廣到中小學校之中,像重團隊精神的宋江陣,身段有力的車鼓陣,都已有不少學校在傳習。而備受台灣文化界重視的雲門舞集,在重新出發的首演上,也將藉由祈求五穀豐登、子孫繁昌的牛犁陣、車鼓陣,做為復出的第一份獻禮。為此,排練期間,雲門特地請到薪傳獎得主陳學禮從台南北上指導。
此外,解嚴後,街頭遊行頻仍,「何不就在激烈的抗爭中,聘請民俗藝陣加入呢?」林茂賢突發奇想。
由「宋江陣」衍化而出的「白鶴陣」,二者同具強健身體、凝聚鄉民的功能。(鄭元慶)
陣頭也要上街頭
事實上,這已不是奇想,在強調草根性的抗爭遊行中,已可見到七爺、八爺、舞獅、大仙俑陣穿插在頭繫黃布條的人群中;宜蘭反六輕的示威活動中也有八家將陣頭參與其中。
在示威遊行中加入藝陣表演,一來可使都市民眾接觸民俗;二來增加藝人演出機會,最重要的是給緊張的抗爭氣氛,注入一絲輕鬆心情。
不過並非樣樣陣頭都值得推薦,假若帶「兵器」的宋江陣和會「起乩」的八家將加入遊行隊伍,只怕就要越幫越忙了。
〔圖片說明〕
P.44
(左)要看鬥牛何需遠渡西班牙,民間廟會中的「鬥牛陣」,熱鬧又有趣。(黃麗梨攝)
P.44
(右)敬謝神恩並提供休閒娛樂,是「跳鼓陣」及所有藝陣的功能。
P.46
「十二婆姐陣」在元宵節參加觀光局所辦的「台北燈會」,表演中已看不出為嬰孩收驚的宗教意義了。(邱瑞金攝)
P.47
極盡聲光及色彩裝飾的「藝閣」在夜間遊行中搶盡風頭。不過為了省事,電動模型已大量取代傳統由真人巧扮的表演方式。(黃麗梨攝)
P.47
民間相信「藝閣」可為多病的小孩帶來平安,因此表演者清一色是乳臭未乾的孩子。(黃麗梨攝)
P.48
雖然沒有華麗的菃瞗A「天子門生」悠揚的南管伴奏及唱腔仍「聽頭」十足。
P.49
為神駕驅魔的「八家將」數量眾多,廣見於南北迎神賽會。
P.49
屬小戲類的「牛犁陣」唱作俱佳,描寫農夫、農婦耕種的歡愉。
P.50
「七番弄」為鹿港鎮集英宮在百年前赴閩南進香後學回,故事來自「昭君和番」,全省僅此一團。(邱瑞金攝)
P.51
竹盾,是「宋江陣」不可或缺的兵器之一,透露它防禦敵人,保護鄉里的起源。
P.51
由「宋江陣」衍化而出的「白鶴陣」,二者同具強健身體、凝聚鄉民的功能。
P.52
在同業競爭及投觀眾所好下,「跳鼓陣」不跳不打鼓,紛紛演出彎腰咬錢的軟骨功把式。
P.53
添加太多的特技表演,使得陣頭不見原本特色。(邱瑞金攝)
P.53
一部小推車外加擴音器,便取代小戲類陣頭傳統的後場伴奏。(黃麗梨攝)
P.54
唱作優美、強健身體的陣頭已被中、小學生納入課外活動中,圖為熱鬧活潑的「獅陣」。(黃麗梨攝)
P.55
在廟會頻仍的中南部,陣頭一時還不會失去出路,像「飛鷹民俗技藝館」職業性陣頭將越來越多。
P.55
資料來源黃文博
制表蔡文婷
竹盾,是「宋江陣」不可或缺的兵器之一,透露它防禦敵人,保護鄉裏的起源。(鄭元慶)
在同業競爭及投觀眾所好下,「跳鼓陣」不跳不打鼓,紛紛演出彎腰咬錢的軟骨功把式。(鄭元慶)
添加太多的特技表演,使得陣頭不見原本特色。(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一部小推車外加擴音器,便取代小戲類陣頭傳統的後場伴奏。(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唱作優美、強健身體的陣頭已被中、小學生納入課外活動中,圖為熱鬧活潑的「獅陣」。(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在廟會頻仍的中南部,陣頭一時還不會失去出路,像「飛鷹民俗技藝館」職業性陣頭將越來越多。(鄭元慶)
資料來源/黃文博 制表/蔡文婷。(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