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三年裡,「林務局」成為了大眾口耳相傳的時髦話題。推出數十年的公關品月曆,引起搶購熱潮,銷售超過萬份,還有不少人向隅扼腕,以致才剛過了發售日,就急急詢問明年的開賣日。
還有行駛全台的里山動物列車,造型可愛的石虎、草鴞、環頸雉隨著列車穿山越嶺,高人氣好似動畫角色IP,不僅大人小孩競相拍照、打卡,還有人依行駛班表,一路追星。
從印象模糊的「冷衙門」,幡然轉變成輪廓明晰的「潮品牌」,林務局的變化,到底是怎麼發生?
踏入位在杭州南路一段二號的林務局,對比外頭是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一入門,偌大的檜木坐鎮中庭,周圍山蘇、蘭花環繞,微暗的燈光伴隨著陣陣的檜木幽香,居然讓人有如入山林的錯覺。
一路拾級,往二樓的會客室。曲折的廊道,包覆著大片的木牆板,極富年代感,然而時不時又能看見,牆上幾幅用色大膽,環繞著動植物為主題的藝術畫作。林務局,好像仍保有傳統,卻又有些不大一樣。

改頭換面的林務局,吸引民眾深入台灣山林之美。(林務局提供)
林華慶:從教育場所到行政部門的實踐
這幾年,林務局像是原石經過打磨,露出令人驚豔的華光,讓「醜小鴨變天鵝」的功臣,首推林務局局長林華慶。
會客室中,第一眼見到林華慶,一反公務員的刻板印象,作為部門首長的他,不僅沒有官架子,想法也相當開放。
其中尤其讓人好奇的,自然是這一連串革新行動背後的起因。「以前政府多採單向式的宣導,但這樣的模式,無法滿足現在的民眾,尤其現在網路發達,不僅民眾有很多意見,取得資訊的質與量,也不見得會輸給政府。如何讓民眾接受政策,勢必得花上更多工夫。」林華慶娓娓道來。
上任才四年,這期間,林務局已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為,好比文青風格的桌曆、月曆與手札;不輸商業出版規格的出版品;環島宣傳的里山動物列車……設計圈稱這叫「翻轉公部門美學」,但對於林華慶來說,要的無非是同一件事:「雙向溝通」。
過去的公部門,時常被批評距離民情遙遠,一味閉門造車,浪費公帑,卻又成效不佳。如何避免?林華慶認為:「決策形成的過程,可以藉由跟民眾正式或非正式的對話,將不同角度的意見吸納進來。」
至於為什麼想法能有別以往、與眾不同?也許從林華慶的公職生涯,可以略窺一二線索。在進到林務局以前,他在台北市立動物園、台灣博物館服務,與林務局是單純的行政機關不同,這兩個地方是研究單位,也是重要的教育場所。
好比動物園,「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群人是反對動物園存在的,」林華慶說明,「為了說服人們,為什麼犧牲了少數動物的自由,就得讓這個犧牲,可以發揮最大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動物的保育與教育。」為此,就得處心積慮,善用方法,加強與民眾交流。
加上林華慶在動物園任內,曾擔任動物組組長兼發言人,歷經大象林旺、馬蘭的相繼過世,與國王企鵝孵蛋等重大事件,讓他不像許多公務員,對媒體總是避之唯恐不及,反能從容應對。
任局長之前,他則擔任台博館副館長,在這個全台最古老的博物館,為了不被時代潮流淘汰,同樣重視對外宣傳,積極在資訊開放的時代走出去,以吸引不上博物館的非典型觀眾。

林華慶局長樂於與民溝通,帶領林務局走出新局。
手繪月曆,創造美學典範的轉移
「第一步,先讓林務局被看到,有比較好的能見度,大家就會注意到你;自然而然,也會注意到你在做什麼。」林華慶這樣想。
月曆,是林務局歷年來都會印製、廣為發送的公關品,也受到一定族群的喜愛,這個會在一般人家中放上一整年的產品,無疑是最好的文宣,因而成為林華慶改革的第一個項目。過去的林務局月曆,多是大山大水的紀實寫真,林華慶則改定調在「手繪」,繪圖的主題則是「森林多樣化的生態服務價值」。
2018 年,改版的月曆正式推出,由素來擅長手繪的種籽設計操刀,月曆主題扣緊當年度的施政主題,至於風格,以懷舊感的插畫為主。雖然林華慶說,插畫感性為重,並不是嚴謹的圖鑑,只不過,手工的筆觸,悄悄回應著博物學中科學繪圖的傳統,有了承先啟後的意義。
首年,主題定調為「飲食之森」,從葉、花、種子、菇菌苔蘚蕨……每個月循序漸進,介紹森林的豐饒物產;次年,則從靜態的植物進展到動態的「里山動物」,所謂的「里山」,即是淺山平原,同樣按月份,依哺乳類、鳥類、昆蟲等分類逐一出場;2020年則是「木作之森」,由傳統生活出發,介紹各樣的木作器物,好比農村常見的童玩、廚具,甚至是原住民的獵具、拼板舟等。
而這樣不落俗套、沒有說教的月曆,很快地就風靡了與山林疏離的年輕族群,甚至在海外也大受好評。雖然這突如其來的改變,讓許多人不習慣,但林華慶仍認為,為了突破同溫層,改變絕對值得,甚至也有原本持反對意見的退休同事,在各方一片叫好之後,也轉變態度,主動來領取。

可愛的里山動物陪著遊客一同四處旅行,藉此喚醒人們的保育意識。
「我們的合作,就是相互折磨對方。」
不得不說,能重新擦亮林務局這塊老招牌,作為合作夥伴的種籽設計,功不可沒。「一腳走食物設計,一腳走自然探索」是種籽設計的宗旨,種籽設計總監淦克萍是一個浪漫的人,說自己喜歡「寫字、畫畫、手作」的她,讓公司業務,始終環繞這三個軸心。
當我們踏入種籽在台中梅亭街上的基地,綠蔭爬滿了老屋,院子前方的大樹恣意伸展,辦公室旁,另闢一間「節氣飲食研究室」,室內陳架上擺滿了一罐罐的醃漬物,牆上貼著一張張優雅的植物插畫,餐桌上端來一杯自製的野薑花荔枝氣泡飲,還有蕨葉造型的手工餅乾,這無處不是連結風土的生活痕跡,令人霎時恍然,種籽出品的設計之作,所流露出的日常感,原是其來有自。
淦克萍說明,種籽過去多服務於商業品牌,設計企劃一出手,目的都是協助業主在商業戰場爭勝,與公部門文火慢燉的做事方式截然不同,過去她不大接公部門案子,但為何願意連年破例?她回答:「要看大家是不是有孵化品牌的決心?是不是願意跟原本取暖的族群以外的人溝通?」是林務局率先大刀闊斧地改變,想爭取新族群的關注,才讓她毅然決然爭取,成為催生這新品牌的協力夥伴。
淦克萍自我要求高,坦言自己好強,不管做哪個案子,都用盡全力。公司主力風格是插畫,「但我不要插畫只是花邊性的裝飾,既然要畫,就要畫出所以然。」她說。像月曆「飲食之森」,每個月的植物,在版面上僅夠容納二、三十種,但這背後,可是她領著公司裡的七名插畫師,足足畫了上百種,才從中精挑細選;後來合作的里山列車也是,為了八節車廂,她將所有的里山動物全部畫過一輪。
種籽以設計的專業把關美感,林務局則有科學家的嚴謹,設計師所有交來的草圖,逐一經過專家審訂,生物的特徵細節必須完全合乎真實,幸而種籽也大力相挺,為了完美願意不厭其煩、一改再改,這樣痛快的合作過程,讓林華慶後來直言:「我們的合作,就是一段相互折磨對方的過程。」

以國產林木製作的林產品,以及不輸一般商業出版品的精美書籍,吸引大眾目光。
一條通往山的道路
月曆先形成話題,之後林務局再趁勢推出桌曆、筆記本,同樣膾炙人口。不僅如此,例行製作的出版品也有了新面貌,好比與原住民文字工作者桂春‧米雅合作的繪本《樹上的魚》,內容首次取材自阿美族原住民的口傳神話,在設計上,也有著不輸商業出版品的美感。
事實上品牌行銷只是手段而已,林華慶清楚,目的是要吸引更多人認識山林、親近山林,也了解到森林除了提供國產木材,還有各式各樣的價值,好比如精油的周邊產物,乃至林下經濟、森林遊憩與森林療癒等功能。國土面積有六成為森林所覆蓋的台灣,資源何其豐富,生態何其多樣,但是,若非林務局的蛻變,民眾也不會察覺到。俗語所謂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台灣人理所當然是屬山的子民,若民眾與森林疏離,「豈不就像坐在金山上的乞丐。」林華慶比喻。
而他們所做的,無非是想邀請更多人,一起往山裡走去。

賣到上萬份的月曆,除了美觀大方,也融入紮實的 知識內容。(種籽設計提供)

賣到上萬份的月曆,除了美觀大方,也融入紮實的 知識內容。(種籽設計提供)

賣到上萬份的月曆,除了美觀大方,也融入紮實的 知識內容。(種籽設計提供)

賣到上萬份的月曆,除了美觀大方,也融入紮實的知識內容。(種籽設計提供)

一幅幅手繪插畫,意謂著種籽多年在食物設計上耕耘的痕跡。

淦克萍率領年輕團隊,在工作裡落實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