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會,相同激烈轉型
光華雜誌:對各位來說,您的國家最近的社會變化,是否影響您的寫作計畫?
保寧:越南這幾年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大。一方面發展會帶動經濟發達,但另一方面,價值觀跟著改變;城市進步的同時,出現失序、混亂等問題,以一個作家的角度來看,我覺得蠻難過的,但我還是著重寫報導文學。
房慧真:台灣社會也是變化很大。我生平第一個工作是到《壹週刊》當記者,工作4年,台灣媒體環境歷經激烈的轉變,可以說也反映台灣社會變遷的一面。由於媒體受到資本的箝制、新聞的置入行銷,與一味追求膻色腥,衝點擊率。接著面臨中國資本家欲介入台灣媒體的現象,當時壹週刊也面臨相同的威脅,我與同事成立工會,擔任理監事,所幸壹傳媒被中國資本購併案一度喊停,我的新書《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就提到這個變化。
亞悠.烏塔米:這幾年印尼則是經歷過政治改革,已有新聞自由,但卻有愈來愈多以宗教之名行暴力之實的事件。此外,假新聞充斥媒體,尤其是特定的族群與宗教人士,只選擇自己想聽到的新聞,而不選擇正確、客觀的事實,「獨斷」的風氣改變了原本印尼寬容社會的本質。
現在的我認為,有了新聞自由還不夠,人民必須要有「思考的自由」,因此我的下一本書,我想以「critical spiritualism」為主題,希望印尼成為更包容、更寬容的社會。
文學交流,推薦選書
保寧、亞悠.烏塔米:我們很想更認識台灣,因此可以請她推薦了解台灣文學與歷史的書嗎?
房慧真:我首先想推薦齊邦媛的《巨流河》,這本書從外省人的角度,來看台灣外省第二代偏安台灣的時代故事。第二本書是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一桿「稱仔」》,他行醫之餘,用漢文書寫在日本長期殖民統治下,台灣底層人民貧困的生活。第三本推薦《呂赫若小說集》,這是書寫1945年至「二二八事件」等歷史創傷的故事。第四本是白先勇的《台北人》,作為外省人的第二代在台北生活的故事。第五本是黃春明《蘋果的滋味》,這位代表台灣文學重量級作家透過被美軍撞傷的小人物阿發的故事,呈現台灣鄉土文學的風貌。
保寧:越南古代文學很受中國文學的影響,很多悠久的作品是用漢文寫的。我本身也很喜歡唐詩。越南作家我覺得可以推薦的有阮輝涉、阮平方,詩人的代表有阮攸。想融入越南文化可以看《金雲翹傳》,連美國兩任總統到越南演說時也會提到幾句《金雲翹傳》裡面的詩詞,很受越南民眾的歡迎。
亞悠.烏塔米:我想推薦的印尼作家,包括推動女性權益的貴族佳爾丁尼所寫的《佳爾丁尼的信》、安南達.多爾《人類的地土》、阿里.夏班納的《印尼的文化與社會革命》,多哈里的《巴路可之舞孃》,安華的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