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想讓孩子在課外學藝,本刊推出的此一系列報導,你不可不讀;假如你想讓孩子學畫畫,下面內容針對你想瞭解的各種問題提出解答:
不到一歲半,敏敏就握著媽媽忘了蓋上筆套的簽字筆,在客廳牆壁留下塗鴉的「傑作」。爸媽為白牆惋惜之餘,仍感歡喜——孩子居然「提筆作畫」了,說不定將來會是個小畫家呢!
圖2.3:靜物寫生和野外寫生可以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楊永山/程延華)
何時開始習畫最恰當?
到了三歲左右,敏敏常順手拿起筆,在隨手可得的紙上信手作畫,並且指著那些在大人眼中「亂七八糟」的線條說:「這是爸爸。」「這是車車。」「這是小狗狗。」報上、書上、電話簿上……,全是敏敏的傑作,當然,她更喜歡在空白的大紙張上畫。有時大人要忙自己的事,就給她一盒顏色鉛筆,一張圖畫紙,她可以一人在桌前塗抹半天,一點不吵人。
四歲時,敏敏筆下的線條漸具規模了,約略可分辨出房子、樹、花或娃娃的形象;但都是些大頭、小身體的娃娃,或輪胎比車身還大的小汽車,總之看來「不像」。
有時爸爸忍不住,乾脆親自出馬:「來,爸爸畫個給你看!」或是:「來,爸爸教你!」敏敏喜歡看爸爸畫,也喜歡學爸爸畫,但她的小手似乎不聽使喚,畫來畫去,離「形似」還相當遠。
這是怎麼回事呢?敏敏的爸爸媽媽頗覺困惑。繼而想到:既然孩子那麼愛畫畫,家中經濟能力也許可,何不像隔壁小芬姊姊那樣,送去正式學畫?可是敏敏才四歲多,學畫會不會太早?該選擇什麼樣的老師和繪畫班呢?他們決定先去請教小芬的母親。
沒想到張小芬的媽媽正在為女兒學畫的事煩惱。
張太太雖是忙碌的職業婦女,但自忖對孩子的教育十分注意,除督促課業外,還希望孩子能學樣才藝,以陶冶性情。因此從幼稚園開始,她就讓小芬參加園內附設的繪畫班,一面學畫,一面也解決了下午托兒的問題。上小學以後,校內設有繪畫班,小芬就隨著美術老師繼續學畫,前後也有三年了。
圖2.3:靜物寫生和野外寫生可以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楊永山/程延華)
為什麼總是畫同樣的娃娃頭?
問題在參觀一次兒童畫展後暴露。有個星期天,張太太帶小芬到歷史博物館看世界兒童畫展。母女倆看到許多與張小芬同齡孩子的作品,不但想像力豐富,用色活潑,而且取材廣泛——水彩、蠟筆、油漆,乃至稻草、泥巴、油土、色紙都入了畫,豐富極了!
張太太頗感疑惑:為什麼習畫三年的小芬,除了偶爾帶些「我的家庭」、「爬山」、「小狗」之類的作品回來外,平時盡愛畫些同樣的娃娃,很少出現新題材。而且除了色彩濃豔的彩色筆,也少見她運用其他畫材。是老師教法不對?還是孩子自己學得不好?要不要換個畫班?怎麼選擇呢?
究竟讓孩子在什麼年齡學畫最適當?如何選擇幼兒的啟蒙師,才不致受到誤導,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
一般以為,孩子到了四歲,已具備握筆畫大線條的能力,耐心、注意力也較能集中,可以選擇參加啟發性較高的畫班習畫。
但專家一致提醒家長:假如你真想讓孩子學畫畫,最重要的啟蒙師,乃是父母本身;而美術教育的最佳時機,從孩子第一次握筆塗鴉即開始。
圖4:把繪畫和工藝結合,更能激起孩子的創作欲。(楊永山/程延華)
提供充分的材料和安全的環境
孩子在一歲半左右,就可能在偶然的機會裏握筆「作畫」。他的第一張「空前創作」,或許在客廳雪白的牆上,或許在爸媽攤開的書頁裡,也可能在沙發、甚至床單上。這時,父母如果心疼才粉刷的牆壁或心愛的書本,而急急責備:「小搗蛋!看你畫得亂七八糟,下次不可以了!」對於因發現新經驗而興奮不已的幼兒而言,他「創作生涯」的起點即已受到挫折。
從事兒童美術教育多年的黃才郎老師表示,想讓孩子繼續「畫志」的父母,此時應設法讓孩子明白:畫畫是一件有趣的事,但應選擇恰當的地點。同時也得為孩子準備充足的材料和安全的環境。
黃老師說,根據對幼兒繪畫心理的研究,一、二歲的孩子抓著筆亂畫,其實只是幼兒在無意識中,手臂自然運動的結果,稱作「塗鴉期」。這時期圖畫的本身並無意義,可是這個過程卻是向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踏板」。家長除應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要注意不讓幼兒將色筆含入口裡。
圖1:美術班亦指導孩子製作版畫,這是學校美術課較少提供的活動。(楊永山/程延華)
畫紙宜大,畫筆宜粗
由於此時孩子手掌的小肌肉尚未發育完全,父母提供的畫紙不宜過小,隨便撕些質料太差的日曆紙更不理想。最好給他四開以上的圖畫紙,讓他揮動手臂力量畫畫。有些家庭甚至闢出一面牆,讓孩子站著盡情揮灑,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其他像使用美耐板,或在牆上釘上大白報紙,也十分理想。
畫材選擇方面,削尖的鉛筆太危險,且會刮紙;蠟筆易斷,孩子的力量拿捏不准,容易產生挫折感,而失去興趣。因此,最好採用較粗的彩色筆,讓孩子用手掌握著作畫,才不會傷害小肌肉的發育。
彩色筆的優點是:乾淨、方便、顏色飽滿、上色容易,很能滿足塗鴉期幼兒的表現慾。至於一些慷慨的父母,為孩子買上卅六色、四十八色的彩色筆,則嫌浪費了。因為畫畫對這時期的幼兒言,滿足動作經驗的成份大於作畫本身,顏色的組合對他來說尚無太大意義,只要選擇顏色清晰明朗、運筆容易、又經濟的色筆就可以了,通常二、三枝至十二色已屬足夠。
兩歲以後,幼兒漸漸會解釋筆下的塗鴉,進入所謂「象徵期」。
在爸媽眼中,小手下的作品不過是單純的塗鴉,但孩子卻會認真地指著歪七扭八的線條說:「這是爸爸」,「這是小白兔」……。這表示幼兒的想像力漸漸發展了,畫畫對他不只是手臂運動,同時還能想像他所畫的形體而怡然自得。
圖2:孩子天生就有畫畫的慾望,小女孩以地為畫紙,多麼過癮。(楊永山/程延華)
四歲以後,可以送入繪畫班
父母在此時千萬別啞然失笑:「爸爸那是這個樣子?!」
在台中從事兒童美術教育的程延平老師指出:從無意識的橫線、直線、點、圈圈,到模糊的輪廓,這些過程在成人眼中可能只是「亂七八糟」的線條,對孩子而言,則是一點一滴努力的成果。父母應耐心聽幼兒說明,並給予讚美、鼓勵。
孩子在四歲左右進入所謂的「圖式期」,所畫形象漸漸具體,畫法也較安定。但可能十分主觀地誇張他們特別注意的形象。比如畫人物畫時,「臉」可能畫得特別大,沒有身體,只有兩條細線代表腿;媽媽拿洋傘的手又粗又長,拎皮包的手卻細而短。這表示孩子的感受力、觀察力漸漸萌芽了。
這時候,父母最好多鼓勵他觀察周遭事物的變化,讓他瞭解:一朵小花除了盛開,還有凋謝的時候;樹葉也有發芽、捲縮和枯落之別。此外,不要操之過急,忙著捉刀代筆,設法讓他「畫得像一點」;或購買坊間著色畫給孩子當範本。過早要求像大人般控制比例大小,或讓他在小範圍內塗色,對視覺與手的協調能力猶未成熟的孩子,是強其所難。尤其著色畫限制孩子的想像力,早已為專家們否決。
從這時候起,孩子的想像和觀察會愈來愈豐富、敏銳;他開始有同伴意識,願意與人相處;他需要各式各樣新鮮的刺激,來滿足小心靈對這個大世界的好奇心。這就是送孩子進入繪畫班的最佳時機了。
圖3.~6:愈豐富的刺激,愈能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剪貼、捏油土、紙雕、切割保麗龍,都屬於美術教育的範疇。(楊永山/程延華)
美術班良莠不齊,得好好觀察選擇
對於忙碌的家長而言,面對滿街五花八門的美術班、畫室、才藝中心……,常覺無所適從。萬一孩子誤入觀念老舊、純為營利的畫班,那就得不償失了。因此事前務必慎重選擇。
目前市面上的繪畫班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一、幼稚園或小學附設繪畫班。
二、美術老師家中開辦的繪畫教室。
三、美術科系畢業的畫家所開設的私人兒童畫室。
四、青年會、女青年會、國語日報等民間社團附設學藝班。
五、新近興起企業化經營的兒童才藝中心。
「無論什麼形式,都有良莠之分。」台北市立師專美勞科講師蘇振明表示,幼稚園附設的美術班,素質較不整齊(但也有規模較健全的幼稚園聘請有專業知識的美術老師);私人畫室的畫家本身精於創作,恐怕較重技巧傳授,不太瞭解兒童心理;而學校美術老師辦的繪畫班,也可能觀念老舊、採填鴨式教學。
至於民間社團或私人企業經營的才藝中心,大多規模大、收費高,強調啟發式教學,提供各式各樣的材料和設計新穎的課程。但華麗的外表和口號,未必表示所聘師資真能達到廣告詞上所說的教育效果。
圖3.~6:愈豐富的刺激,愈能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剪貼、捏油土、紙雕、切割保麗龍,都屬於美術教育的範疇。(楊永山/程延華)
師資重於設備
因此,家長為孩子選擇畫班時,務必實地去觀察,並且親自與老師談談,才能真正瞭解畫班的實質。
拜訪畫班時,首先應注意它的環境。寬敞、明亮、空氣充足,是畫室的基本要求。孩子畫畫的桌椅也應合乎幼兒人體工學。如果並無專門畫室,只讓孩子聚集在老師家的飯廳裡,趴在適合大人高度的餐桌上畫畫,而老師的家人、訪客來回走動,電話不斷……,像這樣不具專業精神的畫班,敬而遠之為宜。
也有的畫室,以一大列畫架來吸引外行的家長。事實上,利用畫架的作畫方式有限,對於應從事剪貼、黏土等多種習作和遊戲的幼兒而言,仍以簡單的桌子為宜。
從畫室的佈置,也可看出主持者的用心。蘇振明老師指出:牆上掛滿獎牌與獎狀來吸引家長的畫室,可能太過功利,並不足取。此外,注意看看畫室所陳列展示的作品,是否活潑、多樣?有無老師捉刀痕跡?一般而言,孩子們表達的差別愈大,愈能見其因材施教的成果。
蘇老師說:「好的數學老師,教得出全班答案一致的孩子;但是兒童美術教育,講求的是老師能教出想像力豐富、表現各異的孩子。」
圖3.~6:愈豐富的刺激,愈能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剪貼、捏油土、紙雕、切割保麗龍,都屬於美術教育的範疇。(楊永山/程延華)
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兼顧平面與立體造型
環境之外,課程安排是表現畫室觀念的重要依據。專家們多認為,以現代美術教育的標準來說,只從事平面繪畫,絕對不夠。特別是某些僅讓孩子使用彩色筆的畫室,尤不足取。
程延平老師表示,彩色筆有不少優點,適合塗鴉期的幼兒。但它的色彩過於濃豔,失之呆板,且不能調色;經常使用,易造成孩子色感遲鈍,失去對顏色的鑑賞力。他認為平面作畫還是以色階變化細膩的水彩、廣告顏料為宜,也鼓勵以兩種以上畫材混合作畫。
健全的畫班,應提供豐富多樣的課程,除了繪畫,還包括撕貼畫、木刻版畫、石刻版畫、油土成型、紙雕、保麗龍立體切割、燒陶……等所有可能的造形活動,讓兒童有充分的機會,接受不同的刺激和經驗,以激發其潛在的創造力。
近年來啟發式教學逐漸取代過去填鴉式的臨摹教學,成為各畫班競相標榜的教學法。
所謂啟發式教學,乃是將美術知識、原理、技術,不著痕跡地轉化成輕鬆有趣的遊戲,使孩子在快樂的活動中,體會種種可能的表達方式。但程延平老師指出,如果畫班老師的專業素養和責任心不夠,那麼這種不拘形式的教學,很可能成為漫無目的的嬉戲,而沒有實質意義。
圖3.~6:愈豐富的刺激,愈能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剪貼、捏油土、紙雕、切割保麗龍,都屬於美術教育的範疇。(楊永山/程延華)
選擇好老師最重要
換句話說,課程宜用心設計,老師也得真正懂方法,才能引導孩子發揮潛力。家長在挑選畫班時,與老師的談話因此十分重要。透過交談,才能對畫班、對老師有較具體、深入的認識。
至於怎麼樣才算得上是有理想、懂方法的好老師呢?專家們認為,一個兒童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與教學經驗,及對小朋友有足夠的愛心與耐心。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依照兒童生理、心理的發展過程,因時、因材施教;豐富的教學經驗,能知道怎麼解決孩子的學習障礙,並不斷引發興趣;對孩子有愛心與耐心,才能使師生間相處融洽並充分溝通。
「樂觀、開朗、積極、充滿理想、創造力高」,是程延平為好老師所下的定義。
蘇振明老師則強調,一個好老師除了能指導美術活動外,還要能懂兒童心理,給予適當的輔導,並培養小朋友良好的生活習慣。
黃才郎老師建議,家長在與老師談話之餘,也要細心觀察老師和小朋友說話時的語態,是命令式?權威式?還是充滿赤子之心的童言童語?柔和的眼神與誠摯、耐心的言語,表示老師真能與小朋友打成一片。
圖7:小朋友戴上自己製作的面具,各式各樣,得意極了。他們面具上的顏色或裝飾,都取自戶外。(楊永山/程延華)
美術教育要家長與老師一起來
如果家長參觀一個繪畫班時,發現指導老師觀念正確、教學認真,並看出老師對班上每個小朋友都很關心,像這樣的繪畫班,即使設備不很完善,也足可信賴。
一個理想、負責的繪畫班,最好還能重視親職教育,老師不僅教導孩子,也經常為家長舉行講座,或以電話、面談方式與家長溝通觀念,使對孩子的美術教育能相輔相成。
「完整的美術教育不是將孩子送進繪畫班就了事。」黃才郎老師指出,家長應與老師密切配合,不斷吸收新觀念,注意孩子的發展,使美術教育也走入家庭,達成一致的教育方式。
儘管國內兒童美術教育已十分普及,但仍有不少家長的觀念有待溝通:
圖1:媽媽也和孩子一起享受在沙灘畫畫的樂趣。(楊永山/程延華)
幾種家長不該有的心態
「我們家大寶什麼功課都好,就是美勞不行,上學期總平均因此掉到第五名!請老師費心指導!」——這是抱著惡補目的而來的家長。
「想當初媽媽小時候,連一盒油蠟筆都沒有,現在花這麼多錢給你上美術班,還不好好畫!」——這是補償心理。
「隔壁林家的大毛又得美術比賽的金牌獎了,好風光!我們家小寶絕不比他笨,也送去學畫吧,說不定也會得大獎呢!」——顯然是功利主義作祟。
「唉!最近保母辭職了,一時不容易再找,下午就留在幼稚園堣W繪畫班吧!」——這是托兒性質。
蘇振明老師說,孩子學畫的目的不單純,畫畫就不再是件快樂的事了。而部分繪畫班為迎合家長,不惜給予孩子過度的技術指導,以便在比賽中奪魁,尤其會使孩子的學習走上歧途。
圖2:大家同心協力在沙灘上堆個大海龜。(楊永山/程延華)
適當的美術比賽可以參加,但不必過於熱衷
當然,這種誤導並不能全怪家長。社會上大大小小觀念不盡正確的繪畫比賽,不斷用獎牌和獎品引誘著家長和孩子。台南永福國小美術老師陳輝東所指導的學生,在各種美術比賽中得獎的次數最多,不過他也反對過多的比賽。
他說:「準備豐富的獎品和獎牌,舉辦繪畫比賽、寫生比賽,是過去為普及美術教育、吸引社會大眾重視的一種手段。如今美術教育已相當普及,這種方式不應繼續存在,否則會誤導美術教育的方向。」
蘇振明老師也指出,美術和任何一種藝文活動一樣,重視個別表現,尤其對正在成長、學習中的小朋友,不應鼓勵「競爭」、「比較」
當然,並不是所有美術比賽都不足取。商業性質過濃、為促銷或廣告而舉辦的兒童繪畫比賽,不必讓孩子浪費精神;但學術團體或教育單位辦的繪畫活動,就值得考慮。
程延平老師建議家長以比賽的題目設計,來決定參加與否。比如同樣在動物園寫生,不理想的比賽方式,是讓所有小朋友集中某一區域,在陽光下一畫好幾小時。但用心設計的單位,可能會讓低年級的孩子畫「會爬行的動物」,高年級的孩子畫「愛護動物海報設計」,……像這類鼓勵觀察、富思考性的美術活動,對孩子是有益的。
圖3:小朋友在室外盡情玩黏土,還可促進手部小肌肉的發育。(楊永山/程延華)
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
專家們同時也期望家長,儘可能把美術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美術環境。
孩子的好奇心、觀察力和創造力並非與生俱來,需要不斷刺激、培養。接收外來的訊息愈多,創作也就愈活潑。因此,故事書、展覽會、博物館、天文台、音樂會、兒童畫展、兒童能接受的成人畫展、郊遊、露營……,都是增加生活經驗的好途徑。
永遠畫同樣娃娃的孩子,通常由於父母太忙,孩子的生活經驗貧乏,感受力、觀察力差,也只有沉迷在自己的想像世界裡了。
父母參與,並分享孩子的創作成果,也可鼓舞孩子的創作欲。老師們勸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應先放棄成人的經驗,彎下身來進入孩子的世界,用赤子之心接納孩子的畫,聆聽他的想法,然後給予真誠、具體的讚美:「嗯,真有趣,司機的手握著方向盤,腳踏油門,模樣好神氣!你平常一定很細心觀察爸爸開車對不對?」然後再給予適切的建議:「如果車子前後加上車燈,會不會比較安全?」
老師們還建議父母,為了鼓勵孩子畫畫,不妨花點錢,為孩子的畫配上畫框掛起來。肯定孩子的學習成果,會使孩子充滿自信,更樂於習畫。
圖4:各種生活經驗都是創作泉源。小朋友親自餵乳牛吃過草,畫出來的牛一定更生動。(楊永山/程延華)
留心觀察孩子的發展,隨時與老師溝通
送孩子入畫班後;雖然不必太急切於孩子的進步,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就該留意孩子的表現慾、觀察力、好奇心、敏感度、對事情的解決能力,是否增加?如果是,那大致可知孩子接受了良好的美術教育;反之,孩子畫的若盡是些沒有感受、未經觀察的樣版畫,即使線條準確、技法成熟,還是趁早離開為佳。
當然,審視成果最重要的依據應是:孩子學得開不開心?是不是愈來愈愛畫了?有些孩子上了一段時間的繪畫班後,變得不愛畫畫了,總要找藉口不去上課。這種情形,很可能是老師的指導方式有問題,家長需要與老師溝通。但也有例外。
孩子為什麼突然不願畫畫了?
蘇振明老師表示,十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由圖式期進入寫實期。這時期他們會要求自己達到寫實的境界,想畫出準確的形象、色彩、比例、光線,此時如果技巧尚未成熟,就會產生眼高手低的挫折感,進而懷疑自己的能力,對繪畫的興趣也就此減低。如果老師、家長不注意輔導,孩子很可能藉功課忙為理由,從此不再畫畫,十分可惜。
有經驗的美術老師,此時會給予適當的技術指導,協助他突破瓶頸;同時減少繪畫次數,讓他多嘗試玩具設計、陶塑……等造形活動,以轉移注意力、減低挫折感。在突破了這一階段後,他們的畫通常會進入另一個境界。
進入寫實期的孩子,性向漸趨穩定,如果表現出特殊的熱忱和優秀的成果,父母可考慮鼓勵孩子考國小美勞實驗班。
青少年美術教育猶待有心人研究發展
目前國小美勞實驗班,從三年級開始招生,條件是:智商一百廿以上,美術性向發展測驗八十五分以上,術科(包括平面和立體)創作水準超過一般孩童。國中美術班情況亦類似。專家們多贊成有潛力的孩子就讀實驗班。
然而國小、國中美術班都正在實驗階段,並不普遍;那些沒有進入實驗班,卻對美術興趣高、資賦優的孩子怎麼辦呢?
程延平老師感慨道:國內對於幼兒、兒童美術教育的研究發展不遺餘力,也有大專美術科系培養專業人才,唯獨青少年美術教育一片空白,猶待有心人墾拓。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唯有多花點心血,再為孩子找個可信賴的老師繼續學畫。如果實在找不到,課業又忙,設法持續他的興趣,並提供所需材料,讓他不中斷繪畫,也就可以了。
太早入成人畫室會成「絕緣體」
專家們幾乎都反對家長將青少年送入成人畫室,個別鑽研素描、油畫、國畫等技巧。明倫國中美術實驗班老師曾國安以為,青少年進入寫實期不久,他稚嫩的技法,就像他的尷尬年齡,仍介於成人的實際和兒童的想像間,太早接受學院式的技術傳授和個人風格的影響,易喪失個性。而且技法固定後,創作力就難以發展。
師大教授王秀雄也說,孩子需要均衡的營養,宜多給他嘗試各種素材的機會,而不宜只給一種營養。在他的教學經驗中,太早拜師定形的孩子,多成「絕緣體」,技法固定,很難再盡情吸收、涵養。他認為人生的表達是豐富多元的,學畫的孩子尤其要能體認這一點,將來他的畫面才豐富,才能表現深入的人生感受。
播下無數美的種籽
毋庸諱言,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套很理想的藝術教育制度,來有系統地培養美術人才;也沒有一個良好的藝術環境,來涵育美術人才。然而,兒童美術教育的普及和發展,正為我們社會播下無數美的種籽。這些有創造力、充滿自信、懂得感受美的孩子長大後,即使不成為畫家,也會在他們的崗位上實現美的理想:建築師可以設計出更美的建築物;工、商業者可以推出造型更具特色和美感的工業產品,或注重包裝、櫥窗設計;文化出版業者也懂得講求視覺美,使出版品賞心悅目;家庭主婦懂得如何適度裝潢、美化家庭……,這些都會使我們的社會所見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