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舉:帶入監製觀念
2009年6月馮小剛在台北的「兩岸導演座談會」上說,從2004年《天下無賊》開始,他的片子都是陳國富跟他一起弄劇本,幫他找攝影、美術等主創人員,在預算內找到最合適的演員等。
馮小剛說,過去大陸沒有監製制度,導演最大,「大陸開始有監製制度,是從陳國富起的頭,大家慢慢體會出有監製的好處。」
「有時候我不滿意別人寫的劇本,又表達不出來,陳國富會讓編劇心悅誠服的接受。他會給你一份很多頁的書面意見,逐條、逐段、逐句分析劇本的毛病。讓導演感覺到,你有一個和你同呼吸、共命運、對這個電影一樣在乎的伙伴,」馮小剛說。
陳國富解釋他的監製工作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他先有題材構想,自己去發展劇本,劇本成熟後,再去找投資人、推薦導演,甚至將團隊組織起來。這種程序他的主導性比較強,例如他和香港導演徐克合作的武俠片《狄仁傑》,就是這種方式。
另一種是像保護藏羚羊的《可可西里》或者馮小剛的電影,導演自己發想題材,他則憑直覺和經驗來判斷可行性。
馮小剛拍攝敘述國共內戰袍澤情誼的《集結號》時,曾想過要找港星劉德華來演,但陳國富一聽就直言,這種以大陸解放軍為主角的電影用「偶像」劉德華,「感覺沒什麼誠意。」
「我常常是盲目相信我的直覺,自己也很忐忑,不知道這個決定,會不會導致電影垮了!」但直覺也是奠基於經驗,而他的直覺很少不靈的。結果馮小剛起用以往只演過配角的張涵予獨挑《集結號》大樑,一舉拿下45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張涵予從此躋身大陸一線影星。
看未來:企圖心決定行動力
在中國電影業耕耘多年,常悄悄北京、台北兩頭跑的他,最近常被問道:台灣電影人到大陸發展還有空間嗎?
陳國富說,剛來時,他就覺得如果華誼沒有足夠的中間幹部,很多理念就無法實現,加上大陸電影發行還是新興行業,人才不多,而台灣、香港都有半世紀經驗,所以,歸他管轄的行銷與製作部門團隊核心,大約6-7人,都是他回台灣面試過來的。
但有些大陸缺的人才,台灣還是補不上,例如美術、道具、服裝等,大陸製作電視劇的經驗已有幾十年,但頂尖的設計人才,還是要找香港的張叔平(代表作《花樣年華》)、奚仲文(代表作《甜蜜蜜》)和葉錦添。而後期電腦特效、特效化妝,都只能到韓國、泰國進行後製。短期內,台灣、香港都還會是大陸的人才庫。
至於台灣電影的未來,陳國富語重心長地說,「台灣電影是最不符合台商『打天下』精神的產物。」台灣創作者不要只想拿政府輔導金,形成一種「自體繁殖」的封閉式文化生態,因為台灣電影把大陸當成市場是可能的,例如導演若將自己定位為華語片導演;或者不要全部採用台灣人,可以考慮香港、大陸演員,部分場景拉到大陸拍攝,就可能找到中國或國際投資人。
「只要有企圖心,即使有些失敗,總結一下經驗,繼續往前走,這才是真正的開始有作為!」陳國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