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點石齋」畫報裏刊出元宵猜燈謎的即景。(殷登國提供)
「一燈如豆拄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這是清人顧震濤在元宵節,見眾人為猜燈謎而絞盡腦汁、搜索枯腸,卻又樂此不疲,有感而作的一首「打燈謎」詩。
今年元宵節,正是新曆二月廿三,燈謎又要出籠來「引人繾綣、費人思量」了。
過了農曆新年,就盼元宵節。
童謠唱道:「正月裡,鬧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三,眼高糕;四月四,神仙糕;五月五,小腳粽子篛菜包……」,可不是嗎?元宵既可「鬧」,又可「吃」,過癮得很。
在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除了吃元宵,還要拜天官、地官、水官「三公」;放煙火、玩花燈、看舞龍舞獅……,其中一個重頭戲不必猜也知道,那就是——猜燈謎。
猜燈謎雖是元宵節極有趣的習俗,其實平日我們也常猜謎。許多人的童年時代,都猜過「千根線、萬根線,掉到水裡就不見」的謎語吧!小孩子得經過爸媽、老師的嚴重洩題,才會猜出「雨」字。
國小一、二年級小學生正在學寫字,「十月十日」猜「朝」,幫助他們加強記憶。
還有台灣流行的謎語歌謠「嘴咬頭、手撐腰,屁股放火燒」,謎底原來是——「抽菸」。
現代的謎題多寫成大字報在廟前的高台上公佈,不像古代將謎題貼在花燈上。
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
這些有雅有俗的謎語,伴著許多人成長,增添無數的生活情趣。
但由於猜燈謎只在一年一度、熱鬧富詩意的元宵佳節,因此規模就比平日來得盛大。
各個鄉鎮大都市裡香火鼎盛的寺廟,或公所、學校、圖書館……門前,紛紛擺出謎棚,貼出張張謎題。無論獎品厚薄,總是吸引摩肩擦踵的人潮。
不少經驗豐富的人有備而來,帶著論語、孟子、唐詩三百首、字典等工具書到猜謎會場——相信經過一番廝殺,雖不致滿載而歸,總不會落空!
數以萬計的人群,正是「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千百年來魅力不減的「謎」,究竟由何而起?
謎,是中國淵源最早而歷久不衰的一種文字和語言的遊戲,無論制謎或猜謎者,都需要機智。
紅樓夢第廿二回賈政猜射春燈雅謎的插圖,圖中靠左處即為謎棚。
不敢直言諷諫
它的起源,應可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廋辭」和「隱語」。二者都是不用正言、明言,而故意使用曲折的比喻或暗示來表達事物。
尚書湯誓篇記載夏桀殘暴無道,百姓恨之入骨,因此編出了二句歌謠:
「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
意思是說:這個酷熱的太陽,好像我們的君主,為什麼不滅亡呢?我們要和你拚命、一起死亡!
歌謠中的「時日」便是指「夏桀」,因百姓不敢直言,只有以隱語來發洩憤恨。
此外,隱語也是流行於士大夫間的外交辭令;還是宮廷裡一種文字娛樂,宮裡甚至設有「隱官」,做為隱語遊戲的顧問。
文心雕龍曾說:「謎者,回互其辭,使昏也」,一語道盡謎的特性。
元宵節大人猜燈謎,小朋友功力還不夠,只能看花燈。(吳智慶攝)
白頭搔更短,使你昏也
謎字之見於記載,應當始於劉宋鮑照。在他的「鮑參軍集」裡有字謎三首,其中一首「頭如刀,尾如鉤,中央橫廣,四角六抽;右面負兩刃,左邊雙屬牛」,打的就是「龜」字。
謎別名「文虎」,因而燈謎又有「燈虎」之稱,此外還有獨腳虎、謎謎子、縮腳謎……等異名。稱之為虎,大概因為猜燈謎就像打虎、射虎一樣不容易;獨腳虎的別名,可能是因宋代文人所撰詩謎,大都一句一謎所致。
為了慰勞猜中者的辛苦,和表示讚賞之意,出謎者都不忘以薄禮回贈。這又是何時出現的「君子風範」呢?
根據古書記載,有一次北魏高祖在殿會舉酒說:「三三橫,兩兩縱。誰能辨之賜金鍾。」後來高祖以鍾賜給御史中丞李彪,因為他最先猜出答案——習。這或許是後來射謎贈送彩頭的濫觴。
謎語到了西漢,稱為「射覆」,在東漢叫「離合」。
西漢武帝曾把守宮(壁虎)放在覆盆中,要在座的人猜。東方朔經過一番占卜,然後說:「臣以為龍,又無角;謂之虵,又有足。跂跂脈脈善緣壁,是非守宮即蜥蜴。」這是漢代的術數家以卜卦來猜射覆盆中所藏之物,頗有猜謎之趣。
若談到以完整形式出現的燈謎,一般人都首推「曹娥碑辭」。
清「升平樂事」畫冊中,描繪元宵節,婦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帶著小孩子玩燈觀燈。(故宮提供)
燈謎的老祖宗
根據記載,東漢文學家蔡邕因避難經過紹興,在一塊刻有稱讚曹娥孝義詩文的碑旁,題下「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爾後曹操率人路過,他指著這八字問主簿楊修懂不懂。「懂!」楊修答。曹操說:「你先別說,讓我再想想。」
眾人向前再走卅里,曹操和楊修分別解答,均為「絕妙好辭」,但曹操卻嘆道:「我和楊修的才力相距卅里!」
碑上八字:黃絹,是染色的絲,為「絕」;幼婦,少女之意,為「妙」;外孫是女兒生的孩子,為「好」;齏臼是放置辛辣物的容器,古字為「辤(同辭);四字合在一起便成「絕妙好辭」。
再者如三國志婺有曹操為相,有天去看他新落成的府第,觀後在門額上題一「活」字。隨從百般不解,紛紛猜測。楊修指出,門中添一活字乃「闊」也,相國嫌門太大了。眾人恍然大悟。
唐代,士大夫喜打謎語,互相戲謔嘲笑。到了宋朝,才將日常猜謎運用在元宵燈節,始有「燈謎」的名稱。
宋朝,謎和燈才正式搭上線。「燈謎」名稱的由來有二種說法:一是將謎語張貼在花燈上讓人猜測;一是以燈彩做為猜中謎底的獎品。前者說法似較盛行。
宋人周密在他的「武林舊事」燈品一節中,論及各色精妙的燈彩時說:「有以絹燈翦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有人認為藏頭隱語,指的就是燈謎;而當時的燈謎主要是為了戲弄行人,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
清代的元宵猜燈謎情況更是熱烈,古書上描寫城中有燈謎之處,百姓連肩挨背、夜夜汗漫,好像夏天。
清光緒「都門記略」中有首形容猜燈謎情景的詩「幾處高燈掛粉牆,人人癡立費思量;秀才風味真堪笑,贈彩無非紙半張」,描繪出猜謎人的癡迷。
熱鬧、浪漫的元宵節又叫「燈節」,各個廟宇懸著各式花燈,喜氣洋洋。
藉燈謎抒才情
過去教育不普及,猜謎是專屬騷人墨客的雅事。但流傳越久,老百姓也喜歡附庸風雅,猜謎遂成元宵不可或缺的餘興節目了。
在古典小說紅樓夢、鏡花緣中,都有猜燈謎的情節,一方面增添故事本身的輕鬆趣味,另方面作者也趁機展露文才、知識與巧思。如朱汝珍的鏡花緣中以「守歲」射孟子的句子,謎底是「以待來年」。
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五十回中,賈母叫大觀園的小兒女們正月裡製燈謎好助興。
薛寶琴見大家做了一些單純的燈謎,便笑著說:「從小兒所走的地方,古蹟不少。我挑了十個地方古蹟,做了十首懷古詩。詩雖粗鄙,卻懷往事,又暗隱俗物十件,姐姐們請猜一猜。」
眾人爭看十首詩,齊贊自然新巧,但都猜不出來。曹雪芹藉此發抒他的才情,卻大賣關子,始終沒在書中揭開謎底,成為引人爭議的一樁懸案。
懷古詩中,有一首為「蒲東寺懷古」——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蒲東寺在「西廂記」原著小說中名叫普救寺,而此詩表面看來,寫的正是俏紅娘為崔鶯鶯與張生牽紅線的情節。但若要猜出暗隱的一件俗物,實在不易。
後世紅學專家再三推敲,認為謎底應該是「鞭炮」。
小紅,是指鞭炮體積小、顏色紅;骨賤,指鞭炮形似細骨,所用材料是粗紙,故謂賤;鞭炮重量很輕,所以說最身輕。
鞭炮以紙層層裹卷,內藏火藥緊緊密封而成,第二句中以「掖、攜、撮」來形容,亦頗貼切。第三句說明鞭炮經常派上用場,每逢節慶必燃鞭炮;燃放時,多半用竹竿吊起。宋張來曾寫過一篇「竹夫人傳」,曹雪芹藉夫人與竹互喻。第四句則解釋鞭炮由藥線串起,引燃後就一個個放到底,從一而終。
燈謎還有不同的類別。
林林總總的謎書,都是愛謎成癡者的心血結晶。
果真費思量
猜字應是燈謎中最常見的,奧雅堂叢書就收有「字觸」,裡面有許多字謎。其中,謎面「四山縱橫,兩日綢繆;富是他起腳,累是他起頭」,以及另一個謎題「四山相對頂相連,橫也川、豎也川,團圓一家共十口,只有四口不周全」,同射「田」字,均富巧思。
還有「一月復一月,兩月共半邊;一山又一山,三山皆倒懸。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長流之川;六口共一室,兩口不團圓」,打的是「用」字。謎題文字還葉韻,工巧極了。
詩謎比起其他的燈謎更添一分詩意,比如以「紅樓夢」猜五言唐詩一句,答案是「高枕石頭眠」。有的詩謎,謎底謎面都是詩,如以木蘭詩「爺娘聞女來」射千家詩一句,謎底是楊巨源的七言「出門俱是看花人」,謎底花指的是代父從軍、女扮男裝的花木蘭,一語雙關!
也有帶劇情的大型燈謎,就以描寫西廂記故事的七句謎為例,打七個字,合成一句,語出孟子。
普救寺,草離離。
空花園,或借棲。
夫人有病頭難起。
一炷香卜告天地。
薄暮冥冥日沉西。
雖有約,誤佳期,害得張生長別移。
結果又錯認了白馬將軍的來歷。
謎底是梁惠王對孟子所說的「晉國天下莫強焉」。
「動作派」燈謎
還有一種附帶動作的燈謎。
據說古代有位豪戶在家門口出一道燈謎:一張桌案上放著一個玉盤,桌前貼著一張紅紙,上寫「謎題如此,請射唐詩一句,賞案上物」。
猜謎者搜索枯腸,總是枉然。直到半夜,有位中年男子突然拔腿往外跑。沒多久,中年男子換了一身白衣,穿過人群走到案前,握住玉盤在案上轉了轉,而後拿著玉盤就往外走。
這時主謎者竟打了三聲鼓。猜謎的群眾不服,要求解釋。只見他慢條斯理地宣佈答案「銀漢無聲轉玉盤」。有人抗議:「我剛才明明說過,為什麼不算猜中?」
「這個謎底重要的不在詩句本身,而在於詩中的幾個要素。方才有人念出詩句,但卻非『銀漢』,既沒做到『無聲』,也沒『轉』玉盤」,主謎者說:「倒是這位老兄,換了一身白衣,符合『銀漢』;又不出聲地轉動玉盤,正是『無聲轉玉盤』,獎品當然是他的囉!」
到了民國初年,有人稱它為「擺謎」,就是出謎人要擺出寶物,猜謎人則須兼帶動作。例如有人掛一串錢、懸一把刀,徵射成語二句。結果有人一邊拿刀割斷錢索,口一面念出謎底「招財進寶、操刀一割」,便拿錢瀟灑離去。
雖然燈謎的花樣形式頗多,但萬變不離其宗,仍有脈絡可尋。
原理不外形、音、義
台大中文系教授曾永義對燈謎極有興趣,學生時代除了猜謎,還會制謎。他認為謎的原理,不外是運用我國語言文字的特質,變化其「形、音、義」而已。
最常見的應是衍義,如「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猜「絕妙好辭」;「是進亦憂、退亦憂」猜成語「樂在其中」。
化形,是就在字形上下功夫。如「目字加兩點,不得作貝字猜;貝字欠兩點,不得作目字猜」,射「賀、資」二字。「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猜「倆」字。
有關字音的運用,則多採借音或諧音。如「孿」猜詞牌名「雙聲子」;以及許多人都熟知的「光頭打雨傘」,謎底是「無法無天」。
此外還有衍義、化形、借音同用或混用的。像「一彎新月」射唐詩「此『曲』只應天上有」,新月形狀彎曲是衍義,再借曲為歌曲之曲為借音。宋代王安石出過一個字謎「畫時圓、寫時方,熱時長、冷時短」射「日」字,謎面既觸及字形、圖象,又有節氣常識(夏天晝長夜短,冬天則相反)的,可謂佳作。
海闊天空任取材
事實上,自古至今,制謎取材都很廣,舉凡古今書籍(四書、五經、詩詞……)、中外史地、鳥獸蟲魚、器物俚語……,皆可成謎。現代人順應時代潮流,還會以時事、人名、地名、口頭禪、電視電影或流行歌曲……,如「違章建築」射口頭禪「亂蓋」;「久旱逢甘霖」射國語流行歌曲「小雨來得正是時候」……等。
甚至數字、英文也可以為謎面。
如「一」猜食品「蒜頭」,因為一是算術的頭一個數字,諧音算頭;「十」猜台灣地名「田中」。
英文「Good Morning」則猜百家姓之一——譚,理由是西方人說早。以「T」為謎面射詩經一句「宛在水中央」,因為「T」是水「WATER」的中間字母。
謎格縛手縛腳
也有人制謎時喜用「格」。
所謂「謎格」,可說是燈謎的特殊格式。根據古籍記載,燈謎有廿四格,如曹娥、捲簾、蘇黃、粉底、正冠、徐妃……等,復又演化為卅餘種,是古人制謎時為了使謎面和謎底能互相扣合而想出來的公式,猜謎者必須「按格索驥」,否則根本猜不中。
如「捲簾格」表示謎底的字句須上下互易、全部倒讀,才能與謎面契合。舉例而言,「紅顏薄命」射孟子「寡人好色」。寡人好色如註明為捲簾格就須念成「色好人寡」,方能與謎面合。此外,「明信片」可射白香詞一句,答案是謝逸的千秋歲一句「密意無人寄」。謎底「捲簾」後為「寄人無意密」,恰與明信片相扣。
雖然使用謎格可變化出許多燈謎,但有人卻不推崇此道。研究燈謎已有卅多年的台大數學系副教授張國男認為,謎格是在作謎技窮時不得已才使用的。曾永義教授則表示,好的燈謎要能「一觸即發」,用格者表示謎面與謎底不夠契合,才須以倒著念、跳著念或去邊等方式來幫助,不屬佳作。
正如顧頡剛先生所言:「謎語是民眾智慧的鑰匙,藉此來表現他們的智慧,量度別人的智慧。」
如此看來,燈謎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一般人說不定會因此敬而遠之,不敢問津?
猜謎有技巧?
「別喪氣,解燈謎有訣竅」,高雄謎學會的謎友徐添河經常鼓勵一些門外漢:「猜謎首先要腦筋靈活,其次是把謎材蒐集齊全;材料愈多,猜中率愈高。」
他以自己為例,「起初我規定自己每天猜一題,養成動腦的習慣。解謎時,有典的查典;沒典的就儘量分析研判,根據提示把所有可能的答案寫出,再一一淘汰。」為了猜謎,他蒐集四書、五經、詩詞等謎材,又把世界各國國名、地名、各國政要名字、有名的電影……,分門別類製表,當作「工具書」。難怪親朋好友笑他「癡謎」。
張國男教授也是著名的猜謎高手,自立晚報每週刊出「紙上燈謎」專欄,至今十三年,登過六百多期,張國男只漏過四、五期,他的猜中率有八成以上,遙遙領先群雄。
他認為猜燈謎能訓練悟性、培養理解力和判斷力,是很有效的「頭腦體操」。浸淫在其中越久,越覺樂趣無窮。
「解謎之道無他,把事情『想歪』而已」,他表示,猜謎首重迂迴設想,此外,多看謎書謎題也可觸類旁通、熟能生巧。
燈謎雖是作者和猜者你來我往的「鬥智遊戲」,但猜者在迷陣中經常有規則和公式可循。如魚、鯉、雁、尺素,可猜「書信」;泉、布刀、貝可扣「錢幣」;浮雲、牡丹可扣「富貴」;刀、舟、船可以互扣……,多少有點幫助。
英雄有用武之地
據統計,目前全省約有十多個謎社(歷史最久的是四十八年成立的台北思謎社),謎友約有上千人。他們除每週或每月固定以謎會友,研討燈謎或制謎題、出版專書外;在元宵、中秋等節慶時,還施展渾身解數為舉辦猜燈謎大會的寺廟、機關制題,或親自上陣解謎,英雄頗有用武之地。
曾主持多次燈謎大會的台南燈謎專家王火山指出,根據史料記載,台南府城清代文風十分鼎盛,能文能詩的文人雅士甚多。而詩謎本一家,猜謎風氣亦盛。在唐景崧擔任台灣道台時,即有猜謎助興的節目,且有「謎拾」一書傳世。
爾後至日據時代,因日人禁百姓讀漢文,反而鼓勵了讀書人利用詩謎,來激發一般人讀漢文的興越。詩謎在日人「弄巧成拙」的情況下更加興盛。民國廿三年,有位文士謝國文邀請台北善制謎者到台南,舉行一連五天的燈謎大會,引起轟動。當年的謎稿還曾收集刊印,留作紀念。
謝國文推展燈謎不遺餘力,有時獎品送完了,他就以名片蓋上印蓋送給中獎者,中獎人可憑券到度小月免費吃兩碗擔仔麵,被台南人傳為佳話。
雅俗共賞為尚
「好的燈謎自然而不牽強附會,典雅而不生澀隱晦,活潑有趣而不粗俗輕佻」,七十多歲的台北集思謎社社長來楚庚在接受家庭月刊的專訪中指出,雅俗共賞、難猜易懂的謎最好。因為猜謎本來就須動腦筋,思考半天後靈光一現、豁然開朗,這樣的猜謎才有興味。若是專用奇字僻典、故意為難,或是一看就懂的謎,只能算是解釋題或填充題,沒有意思。像「東床」猜「半子」就是。
雅俗共賞、難猜易懂的的謎固然好,但卻不免有「知己有幾人」的寂寞。
「很多燈謎因用古書典故,而現代人懂古書的愈來愈少,看不懂、猜不中,自然無法領略個中樂趣。許多有趣的謎只好成為少數人的專利了」,張國男曾在家庭月刊的報導中說道。
不過,東海大學許成章教授則主張現代的燈謎應從「典故遊戲」變成「幽默文學」,才不致曲高和寡,失去猜謎的趣味和意義。
許多謎友認為,燈謎不只是中國特有的文字、語言的「遊戲」,而應算是一門「藝術」;猜燈謎不就是所謂的「遊於藝」嗎?
佳節在即,何妨全副武裝打「燈虎」去?!
丙寅元宵有獎猜謎
1.回互其辭使昏迷也。
猜民俗節日活動一(二字)。
2.廿七排圈圈。
猜益智玩具一(三字)。
3.男人之禁地。
猜三國名人俗稱一(二字)。
4.清明前夜。
猜民俗節日食品一(二字)。
5.子產誨之。
猜僑務名詞一(二字)。
6.該死。
猜中藥一(二字)。
7.阿母心內傷。
猜佛家語一(二字)。
8.打起黃鶯兒。
猜字一。
9.玄鳥藏匿。
猜珍貴食品一(二字)。
10.惟口出好。
猜革命先進一(三字)。
11、醉翁亭記。
猜文學術語一(二字)。
12、green。
猜成語一(四字)。
(張國男主稿)
請用明信片、航空明信片填明題號(不必抄題),寫上謎底、姓名、地址,寄至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二號600室「光華畫報雜誌社」,並請註明「猜燈謎」字樣。為顧及海外讀者的投遞,截止日期定為三月卅一日。
全部答對者贈「綠的」休閒服禮盒一份(價值新台幣三千元),如超過十名,抽籤決定。若無全部答對者,則以猜中題數較高者為順位。謎底及得獎人名單,在五月號光華上發表,歡迎踴躍猜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