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鹿港,文風鼎盛的台灣木雕之鄉,清道光年間,多位知名木匠受聘從福建泉州渡海來台,參與鹿港古剎的修建,其中多人從此定居鹿港,授徒傳藝。一百六十年來,代代相續,國寶級木雕藝師李松林即為來台後第四代傳人。李松林晚年受教育部邀請,以傳統學徒制傳授藝生,近年嶄露頭角的木雕家黃國書,正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黃國書,1958年生於鹿港,第一次接觸雕刻是在國小,當時黃俊雄主演的《雲州大儒俠》布袋戲風靡全台,為了想擁有自己的布袋戲偶,他把田裡收成的生地瓜,用削鉛筆刀刻成戲偶頭形,將頸部挖空,食指一撐,百萬雄兵盡在掌中。

《難行能行》獲2003年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唐朝玄奘大師獨越中亞大沙漠,雙腳踩在滾燙的荒漠上,數次在生死邊緣掙扎,仍不減「寧可西進而死,絕不東歸求生」的堅定心志。
十五歲學徒生涯
1970年代,時值台灣製作紅木、黑檀等高級木雕家具外銷的全盛時期,珍貴的檜木原料及廉價勞工,造就了木雕製品出口市場一片榮景。由於工資優厚,甚至連公務員都不惜捨棄公職投入。國中畢業後,為了貼補家計,黃國書也順應這股木雕熱,跟著四哥進入離家不遠的「榮國木雕公司」做見習生。
榮國公司大量生產日本建築所需的木質建料,又以和室必用的「欄杆雕刻」(俗稱「花板」)為主。心思靈巧的黃國書在四哥指導下,兩星期就熟悉工序,可以獨立作業,第一個月領到3,000元工資,相當於一般行業的成人工資。由於是制式生產、論件計酬,工作一年後,黃國書就月領9,000元,還能將工法繁複的日式屏風仿雕得維妙維肖。但豐厚的收入和眾人的讚美,對年僅16歲的他來說,仍抵不過求學的渴望。
「在上下班途中,偶爾會看到國中同學相繼上了高中,心裡總有一股缺憾,」黃國書回憶,「有次因為趕工受傷,左手食指縫了四針,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決定繼續升學。」1974年他進入彰化高商補校就讀,白天仍繼續在木雕公司上班。
高一那年,黃國書興沖沖地租了台相機,沒想到一捲36張底片,竟然只沖洗出4張清晰的照片。由於當時相機是手動式的,加上價格昂貴,一般人都是需要時才向照相館租用,缺乏練習的機會,照片品質不佳似乎也理所當然。但黃國書就是不服輸,他開始閱讀攝影書籍,甚至為了擁有一台單眼相機,寒暑假仍拚命做工。「那段日子,木雕對我而言只是賺錢的工具罷了!」黃國書笑說。

《難行能行》獲2003年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唐朝玄奘大師獨越中亞大沙漠,雙腳踩在滾燙的荒漠上,數次在生死邊緣掙扎,仍不減「寧可西進而死,絕不東歸求生」的堅定心志。
國寶工藝傳習
高中畢業後黃國書考上國立勤益工專工業管理科,這才離開木雕公司,遠赴台中求學。由於對工業管理不感興趣,他利用課餘涉獵藝術、攝影、繪畫等相關知識,從而體會自學的樂趣,常常徹夜研讀、習作。
1984年,黃國書自組商業攝影設計公司,卻為了龐大的器材設施、資金運用而面臨考驗,加上個性木訥,實在應付不來商場的交際應酬,因此當他休假返鄉,看到三哥黃勝雄成立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在簡樸的鄉間生活得安然自在,他也不禁興起返回鹿港、重拾雕刀的念頭。
面對塵封斑鏽的工具,雖睽違數年卻恍如昨日,依然熟悉,「在科技化社會中選擇冷門的木雕作為終身職業,是因緣也是適性,更是深思熟慮後所作的抉擇,」黃國書知道,這不僅是故鄉的召喚,更是瞭解自性後的回歸。因此,雖然年逾三十重操舊業,卻是帶著歡喜的心情再度當學徒。
1988年,黃國書隨三哥學習「立體圓雕」佛像,從初入門的修粗胚一直到全盤掌握神佛造形。經過幾年的商業雕作磨練,技巧已流暢無礙,內心深處構思已久的藝術創作意念開始急速萌芽,他想為自己的創作之路尋找新方向與出口。
1991年,黃國書無意間從報紙得知教育部招收「木雕藝生」的公告,經過幾個月的習作、篩選,包括黃國書在內的4名藝生,得以受教於國寶級木雕藝師李松林先生門下。這項為期3年的「重要民族藝術薪傳藝生培植計劃」,每週在彰化文化中心上課3天,以傳統木雕為題材,從浮雕、透雕到立體圓雕,涵蓋了家具、門窗、人物及廟宇裝飾等等。
「李老師八十多歲了,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不僅現場構圖、教作,還能就每一塊木頭材質的不同臨場隨機運用。最讓人感動的是他在應該含飴弄孫的年紀,仍然堅守創作崗位,熱誠地奉獻心力。從他身上,我不只學到雕刻技巧,更提昇了藝術創作的視野,這對我從商業雕刻步入純藝術領域,有著深刻的啟迪。」

《暗訪》是鹿港特有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黃國書藉著手中雕刀,在這108公分長的櫸木塊上,將兒時回憶具體重現出來。
從腳下土壤汲取養分
隨李松林習藝,是黃國書第三度當學徒,他在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的激盪中重新探索,希望能為作品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感受,其中不只偏重造型的趣味性,也包含了歷史生活的內在生命經驗。就在課程結束前,他開始構思第一件藝術創作──《彼一暝鹿港暗訪》,題材就取自他最熟悉的鹿港「暗訪」。
所謂「暗訪」,是鹿港特有的民間宗教祭儀,直至今日,每逢鎮內人事違和,就由神將七爺、八爺率領自願參加的角頭廟及諸府王爺,於夜間走訪大街小巷,藉以除煞驅魔,護佑全境平安。
要想完整呈現「暗訪」,黃國書挑戰的不只是技法,還要將兒時回憶以立體雕刻的手法表現出來。為了營造神將浩浩蕩蕩出巡的氣勢,他安排了七、八十個人物:家將團員、掌旗、鑼鼓隊、跟隨隊伍的信徒......,每個角色的姿態表情各各不同,栩栩如生。
黃國書覓得一塊108公分長的珍貴台灣櫸木,依樹幹天然的曲折造型,細膩雕鑿出鹿港的百年古厝、龍山寺山門,以及蜿蜒小巷內的斑駁的壓艙石路,並且將肅穆的遊行陣仗和爭睹膜拜的民眾巧妙綴入。為了表現龍山寺百年古剎的優美建築、歷盡歲月剝蝕的木頭、磚頭上風化的痕跡,他還特地爬上制高點拍攝鳥瞰圖。
又由於黃國書每天清晨在文武廟前的老榕樹下練習外丹功,靠著日積月累的觀察,他大膽地將百年榕樹融入作品中,為了挑戰各種雕刻的難度,他還自製工具,讓整件作品宛如記錄鹿港「暗訪」的立體史詩。

老、中、幼三代同堂,以古老廟門為場景的作品《門裡門外》,線條柔潤,勾起觀者的許多溫馨回憶。
回憶重現「眾生相」
生於斯,長於斯,從1994年到2004年,黃國書展開長達10年的鄉土題材創作,鹿港古鎮居民的生活點滴,都是他的靈感來源。
「走過大半人生之後,所篩落的回憶都是美好的,」黃國書剖析心境,從過去單純的小鎮童年,進入資訊爆炸的都市叢林,再回到簡樸的鄉間,心靈深處便一直惦著要將自己與同年代者的共同回憶雕鑿成形,是感情的抒發,也是為歷史留下紀錄。
《暮歌》描繪鹿港聚英社內,彈南管琵琶的老人,在蒼茫暮色中,藉由琴音傳達對於生命的感慨與無奈;《門裡門外》,老、中、幼三代人物,以古老廟門為場景,老人在門內彈奏月琴,敘述著時間之河沉澱下的歷史傳承與生活智慧,含著奶嘴的幼兒在門外,手持搖鼓與老人滿佈皺紋的臉龐相輝映,傳達代代相續的希望和喜悅。
一系列充滿童趣記憶的作品,活潑逗趣,「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暗訪』和『廟會』;活動前進行職務配置時,每個小孩都搶著掌旗,最後以抽籤方式決定,抽中掌旗的人當然既興奮又得意,所以《開路先鋒》一作中,掌旗者滿臉得意;繼掌旗之後大家爭相擔任的就是敲鑼打鼓的角色,有一回和哥哥雙雙抽中,雀躍的心情至今仍印象深刻,藉由《歡天喜地》一作,重現兄弟倆協力同心、敲鑼打鼓時的歡喜神情。」
「雕刻時,我會將自己化身為所要雕作的人物,去揣摩雕作人物的心思、神態、表情,透過平日觀察各行各業肢體語言得來的靈感,一刀一鑿雕作而成。」黃國書雕刀下的人物不僅真情流露,「眾生相」的多樣題材更源於對世間的關注和對生命的熱愛。

《暗訪》是鹿港特有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黃國書藉著手中雕刀,在這108公分長的櫸木塊上,將兒時回憶具體重現出來。
「寧可西進而死」
黃國書在四、五年前接觸佛教,開始研讀《金剛經》、《華嚴經》等經藏,瞭解修行對人生的影響,從古德高僧的生命歷程裡,看到了堅志不動、為法忘軀的大愛精神;在現實的人生中,逢迎應對、榮衰起落,多少人被命運所轉而不得自在,黃國書在佛法薰習中,開始以更寬闊的心胸,看待一切有情與無情,為了傳達對佛法的體悟與感動,作品,成了最佳的代言工具。
2002年,黃國書以玄奘大師遠赴印度為眾生取經時,途中所遭受的種種困境與磨難為主題,開始創作《難行能行》;玄奘大師獨越中亞大沙漠,雙腳踩在滾燙的荒漠上,萬里風沙,烈日焚風,為重現此景,黃國書長達年餘遍尋相關的文字圖片,研讀各種版本的玄奘大師傳記,並參考大師所撰的《大唐西域記》,日夜苦思。創作雕鑿時,他又想像自己置身於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噬人狂沙之中,面對斷食缺水的困境,數次在生死邊緣掙扎,體會玄奘大師「寧可西進而死,絕不東歸求生」的心志願行。
在一120公分長的台灣楠木上,黃國書巧妙地將底座化為漠地沙丘,動物枯骨意味沙漠險境的無情,玄奘與馬匹頂著沙暴,逆風而行,創作者巧妙地以外象呈顯木雕人物的內在精神世界。《難行能行》獲2003年國家工藝獎一等獎,目前典藏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汗滴禾下土》一作,2004年獲得裕隆木雕大賽銀質獎。
雲在青天水在瓶
「佛教信仰影響著我的創作思維;藝術的表達有千萬種途徑,但將藝術作為修行,除了美的傳遞,更應該要有善的啟發,希望藉著這樣的作品,帶給世間一些成就人生的內在力量。」美感形諸外,良善的意念發於內,基於這樣的創作理念,他賦予作品汩汩湧現的生命力:《力爭上游》一作,取天然漂流木在經過大自然風化與駁蝕後,呈現出水流的紋路,騰躍其中的鮭魚不畏險境,逆流而上,對應著科技高度發展而人心卻空前脆弱空虛的現代社會,黃國書提醒人們時時不忘以大自然為師。
4年前為了創作空間的需求,黃國書離開家鄉,遷居至離921震央不遠的南投縣魚池鄉,藉以遠離囂塵,滌清俗慮,朝夕與自然相處。對於選擇以冷門的純藝術木雕為業,黃國書自有看法:「生命的歷程中,有過去的足跡、現在的處境、未來的方向,每一種生活都有其代價,各樣的人生不過是因緣際會和抉擇下的結果,好或不好,如人飲水,惟有面對與承擔才能繼續往前。」
夕陽餘暉中,白鷺成行伴雲飛翔,出生鹿港小鎮的黃國書,彷彿注定與木雕結緣,三度當學徒,讓他一次比一次瞭解自性,照見本心,繼而從商業雕刻毅然走入純藝術創作。從繁華都會回歸簡樸鄉居,箇中的轉折、體悟,或許就像禪門偈語所言:我來問道無他語,雲在青天水在瓶!

《暗訪》是鹿港特有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黃國書藉著手中雕刀,在這108公分長的櫸木塊上,將兒時回憶具體重現出來。

老、中、幼三代同堂,以古老廟門為場景的作品《門裡門外》,線條柔潤,勾起觀者的許多溫馨回憶。

老、中、幼三代同堂,以古老廟門為場景的作品《門裡門外》,線條柔潤,勾起觀者的許多溫馨回憶。

應文建會和手工藝研究所之邀,黃國書雕作《五德雞》,參與《2005年海外雞年特展》。(鄭恆隆攝)

《難行能行》獲2003年國家工藝獎一等獎;唐朝玄奘大師獨越中亞大沙漠,雙腳踩在滾燙的荒漠上,數次在生死邊緣掙扎,仍不減「寧可西進而死,絕不東歸求生」的堅定心志。

黃國書將自己化身為所要雕作的人物,揣摩人物的心思、神態、表情,透過平日觀察各行各業肢體語言得來的靈感,一刀一鑿雕作而成。(鄭恆隆攝)

每逢廟會活動,小孩都爭相擔任敲鑼打鼓的角色,黃國書藉由《歡天喜地》一作,重現敲鑼打鼓時的雀躍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