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傳承,在地扎根
面對熱烈的迴響,柯文昌卻開始反思,台灣好在池上所做的這些,是否有在當地生根,影響居民的生活及他們的下一代;抑或只是煙火般的美麗,徒留短暫感動。為了讓池上朝永續經營發展,柯文昌將這個反思傳達給基金會及池上鄉民,希望他們自行成立藝術協會主辦秋收藝術節,而基金會則退居幕後協助。
剛開始,池上鄉親沒有信心能辦理如此盛大的慶典,但台灣好不斷鼓勵居民,從建立在地組織開始,跨出第一步。於是,2016年池上藝術協會成立,跟著台灣好籌辦隔年的秋收藝術節,從複雜性較低的工作接手,漸漸掌握活動辦理的主要企劃。過程中,台灣好也向贊助單位表示,未來藝術節會交由池上藝術協會執行。
基金會一步步將資源、人脈、專業轉交給池上藝術協會,將舞台交還給在地人,最終在2018年,秋收藝術節由池上藝術協會主辦,台灣好只協助媒體接待,補足池上藝術協會當時較不足的地方。
李應平回想當初要交接時,鄉親的反應歷歷在目,她笑著說:「鄉親以為我們要走了!」但台灣好向大家解釋,他們的任務不是「放煙火」,而是落地扎根,除了將活動主辦權交還給在地,接著還要成立一個基地,一個能夠與當地產生連結的空間,於是2014年開始了池上藝術村計畫,2016年建立穀倉藝術館。
台灣好開始邀請藝術家駐村,透過工作坊與展覽,與居民展開雙向交流,並請他們在駐村期間以池上為主題創作,最後將作品留在池上。透過不同藝術家的視角,記錄池上不同的風貌,累積池上的故事。
藝術家也進入校園做藝術教育,讓學生接觸到不同創作型態與思想,以拓展眼界。雖然池上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相較之下,參觀美術館的機會較少,但是透過直接與藝術家互動,縮短了城鄉差距。
李應平回憶在池上駐點的時光,除了居民的包容與藝術家的影響力,讓這塊土地的文化有越來越豐富的呈現,時間也是關鍵。台灣好的計畫都是以十年為單位規劃,不急著在兩三年間看到改變,因為他們了解,一個鄉鎮要翻轉,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與等待。
池上書法文化深厚,居民的作品可見於池上火車站及街上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