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之父、已故畫家顏水龍曾經指出,工藝品必須兼顧美學、實用,以及使用者滿意度。若以此三大要素檢視坊間工藝品的水準,結果恐怕是:越能滿足使用需求者,其美學價值也相對較低。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工藝尤是如此,道教儀典及喪葬祭儀之後燒掉的糊紙,即是常見的例子。
糊紙是竹、紙工藝的一種,用竹材當骨架,其外再以紙料貼覆、裝飾。目前在台灣,隨著宗教與喪葬儀式的簡化與速成,紙人、紙獸、紙厝等糊紙工藝品,多已失去美感的價值,僅存祭後焚燒的功能。此外,在現今機器生產的年代,手工刻畫製作糊紙的工藝師傅已經變成稀有動物,台灣已很難看到純手工做成的糊紙。時代的演進,移易了民俗,也改變了糊紙工藝的原貌,尤以工商發展程度越高的地區越為明顯。因此,對於傳統技藝的保存及延續,刻不容緩。幸而目前已有幾位糊紙師傅,不但保存了傳統的工藝技法,且仍持續創作。這些師傅大多承續家傳的技藝,其中又以澎湖馬公王家最具代表性,由現年64歲的王旭昇進行傳承。
國立馬公高中美術教師、澎湖文化局文資審議委員王文良表示,澎湖有2~3個糊紙家族系統,其中尤以王家的作工最精緻,作品幾乎完全保留手作的技藝,且施作過程極注重細節,利用紙張摺、揉的技巧變化,糊出的紙人和紙獸,表情、動作栩栩如生。
除了糊紙之外,王家製作木造王船的技藝,也由王旭昇的哥哥王旭輝加以發揚光大。不論是船體造型或結構,王家打造澎湖王船的特色,迥異於台灣西南沿海縣市的王船。王家兄弟的一身絕技,都是承襲自已經過世的父親王宗田。兄弟倆目前已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列冊追蹤,透過舉辦研習等方式,由他們擔任指導老師,對王家的糊紙與造王船工藝進行保存。
民間工藝是俗民文化的反映,想要認識台灣傳統的民間風俗,不妨就從認識仍然保有古法的民間工藝開始。